当前位置:今日看点 > 社会看点 > 奇闻异事 >

揭秘慈禧鲜为人知的历史(2)

今日看点 www.kandian5.com 更新时间:2014-04-30 编辑:今日看点 评论


    七年十二月晋懿贵妃。从第五级的嫔,到了第四级的妃,然后又到了第三级的贵妃,慈禧只用了仅仅一年的时间。
    三是驾驭和“控制”皇帝。成为贵妃的慈禧并没有因得宠于皇帝就安然享受这份显赫的荣耀。她明白要稳固宫中重位,必须学会驾驭皇帝的权术,也就是要变妃离不开帝为帝离不开妃。于是慈禧在咸丰帝因为一些小事而懒于管理朝政的时候,总是找机会帮助咸丰帝批阅奏章,甚至有时候还向咸丰帝提一些朝政建议。原本就不怎么出色的咸丰帝这时好像小鱼碰到了蛟龙,对慈禧日渐依赖成习。这个年轻的女人在不露声色、谈笑风生之中,就将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咸丰帝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然而慈禧如此明目张胆地干涉朝政,让朝中拥有实权的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极为不满,肃顺等人以慈禧破坏大清皇族清规,极力要求咸丰帝处死慈禧,但终因咸丰帝的干涉而未能实现。
    咸丰帝一死,对于蠢蠢欲动的朝中权臣来说,正是铲除慈禧这个异己的大好时机。咸丰帝“托孤”之后,拥有实权的肃顺等八大臣严密控制着避暑山庄的一切事物。智谋过人的慈禧并没有因此慌了手脚,她清楚地意识到,深居后宫的她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可以借助,与肃顺等八大臣明火执仗地争斗,等于是以卵击石。这时候的慈禧再次展示了她过人的智慧。
    在咸丰帝驾崩后的第三天,慈禧和慈安共同召见了八位辅政大臣,商议和安排皇子继位等问题。面对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的强硬姿态,慈禧一番阐释,不仅条理明晰,而且简明扼要,处处站在一个“理”上,连平素跋扈骄横的肃顺也一时无言应以对。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以两宫太后的胜利而收场。
    乘八大臣松懈之时,慈禧与咸丰帝的弟弟、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后留在北京收拾残局的奕诉取得了联系。奕诉以吊丧为由立即赶到热河行宫,商议政变计划。8月7日,奕诉回到了北京,大清王朝的这一场政变就这样在无任何先兆下实现了,就连肃顺等人都觉得好像是在做梦一样。
    对于慈禧来说,这场政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是钦定辅佐幼帝的集体,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任何人侵犯、剥夺八大臣的辅政权力,都是抗旨犯上,应被视为“乱臣贼子”。而慈禧呢,她虽然贵为皇太后,但作为一个女人,无论是在清王朝,还是在之前的历代王朝中,按照法律都是不应该过问政治的。
    武则天称帝后,尽管政绩斐然,将大唐帝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但仍被后人横加指责此时的慈禧很明白自己面临的压力,她所能够控制的唯一的力量,也是最大的王牌只有小皇帝载淳。要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只依赖恭亲王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要想与势力强大的肃顺等八大臣进行殊死的较量,她还必须扩大“群众基础”。于是慈禧又采取了一些策略。
    第一,寻找中场的吹鼓手作舆论上的准备。慈禧知道,历朝历代都很忌讳女主临朝“垂帘”。自己要由幕后走到台前,代小皇帝临朝执政,首先必须有吹鼓手为自己鼓噪,做好舆论上的准备,让朝野上下形成一种太后垂帘的舆论气氛。最终,这个吹鼓手的重担落在了户部,掌管天下钱粮赋税的周祖培的得意门生山东道监察御使董元醇身上。而董元醇不负重托,以《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奏折吹响了太后垂帘的第一声号角。
    第二,以退为进。慈禧阅览了董元醇的奏折后,自然大喜过望,因为这个“奴才”说的都是慈禧想说,但迫于政治形势而不能明目张胆说的话,有人为她说话,她自然非常高兴;相反,此时的八大臣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形势由利己转为利人,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于是不等宣召,就闯入宫内与慈禧和慈安太后理论。慈禧这时已经对八大臣恨之入骨,但苦于八大臣的影响力,和八大臣对避暑山庄的控制,只能委曲求全。
    1861年,11月1日,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达到北京,虽然旅途劳累,但慈禧并没有回宫,而是按照和奕?筹划好了的计划,假惺惺地当场向众人控诉八大臣欺侮孤儿寡母的行径。在奕?的配合下,博得了众人的同情。紧接着又在奕诉的安排下,慈禧和慈安对八大臣下达了逮捕令。
    在下达逮捕令的同时,慈禧又暗地里让文臣武将同时上了两道奏折。两道奏章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请求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并支持亲王辅政。武将与文官为了自保,一时纷纷倒向慈禧这边。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慈禧开始签发通缉令,捉拿八大臣。最后载垣、端华、肃顺被斩,其他五位大臣都革职为民。政变的实施只用了短短的三天时间,速度之快让八大臣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也让众多人惊叹不已一个女人竟然有如此雷厉风行的权术,确实很不一般。就这样,年仅27岁的慈禧在恭亲王奕诉的配合下,经过缜密的准备,发动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宫廷政变,攫取了当时中国最高的权力。
    当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来临的时候,慈禧这个只有6岁的孩子并不为世人所知。然而仅仅过了16年,这个孩子已经成为亭亭玉立的少女,并成为咸丰帝最为宠爱的妃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第二年,她亲自导演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第一次鸦片战争可能对慈禧没有什么影响,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却给慈禧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就在她发动“辛酉政变”的前一年,英法联军,大举入侵天津,随后又侵占了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惨遭焚掠。而她和咸丰帝则仓皇逃亡热河。逃亡时的狼狈和惊恐无疑加剧了她对帝国主义的忧虑之心。
   因此,从垂帘听政的那一年开始,在慈禧的支持下,一场持续近30年的学习西方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如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设备、办理合资企业、购买军舰和洋枪洋炮、建设新式海军等等。
    应该说,经历了热河逃难,此时的慈禧比咸丰帝更加清楚英法联军的侵略对于清政府来说意味着什么,她也更加懂得一国之君在“数千年未有之巨变”到来之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慈禧那么支持洋务革新的主要原因吧。很多人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一批上层官员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提出来的。比如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发展近代教育、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建立近代的海陆军等等。但在慈禧掌握了国家大权之后,作为实际上的一国最高统治者,没有她的允许和支持,一切都是不可能实施的。所以笔者认为慈禧在骨子里还是一个反侵略的统治者。
    理由如下:一方面,慈禧也很痛恨外来侵略,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慈禧也迫切希望政府能拥有有效抵抗外侮的能力和手段,使其权力得以稳固和持久。即使她不心疼受苦受难的国民,也会心疼自己的政权,这是慈禧支持改革的第一个动力。
    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慈禧起初相信岌岌可危的清王朝,通过洋务革新,比如购买坚船利炮、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是可以得以扭转颓势的。英法联军势如破竹的攻势,让她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和外国人的差距,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她只有寻找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途径,才能稳固她的统治。种种这些促使慈禧下决心批准众臣建议,在京城设置同文馆,开始学习英文、法文、俄文以及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相关阅读:
其他网友正在看

重庆老人家挖出鱼泉 汛期可翻涌数百斤鱼

重庆老人家挖出鱼泉 汛期可翻涌数百斤鱼

重庆老人家挖出鱼泉 汛期可翻涌数百斤鱼...【详情】

一种挂满山羊的树

一种挂满山羊的树

一种挂满山羊的树...【详情】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3 今日看点 www.kandian5.com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