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中国人口突破14亿,那在古代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发表于话题:中国总人口超14.1亿
发布时间:2021-05-11

2020年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14亿人。巨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依旧保持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续后汉书》显示,周朝初期总人口仅1360万。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中国人口实现了剧增。

在人口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呢?


上图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一以贯之的“众民”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对人口倍加重视。孔子率先提出:国家“所重民、食、丧、祭。”曾子传承了孔子的思想,称:“故君子先 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他将人口摆在了首要位置。孟子进一步强化了人口意识,主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他有识之士同样认识到人口的重要性。墨子主张:“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商鞅也提倡“民欲求其多,地欲求其广”的观点,在变法时,通过经济优待措施,吸引外来人口移民秦国。管仲重申“以人为本,理本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人口思想。在先秦诸子的影响下,汉朝以后的统治阶级始终秉持“广土众民”的思想,这为中国人口的增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上图_ 《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




人口增长存在着内在规律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封建国家。受生产条件的制约,生产力、农业和人口之间存在着一般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出现阶梯状循环增长。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强调:“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他提出的人口规律,比欧洲的马尔萨斯《人口学原理》早了近二百年。

在古代,中国的人口增长有着“两高一低”的现象,即保持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状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而扩大再生产同样耗费更多的劳动力。因此,高出生率意味着高产出。不过,效率低下的生产力不但抵消了高出生率带来的人口红利,而且伴随着高死亡率,对人口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清中叶之前,中国的人口规模在6000万的框架内徘徊。


上图_ 永嘉之乱后移民南迁的路线和迁入地区的分布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人口增长

农业生产方式决定土地的收获回报,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集约型农业的显著特征是粮食高产。《管子》记载:“常山之东,河汝之间,…… 中年亩二石。”这一产量折合成现在的重量约为87公斤。秦汉时期的集约化农业已经相当普及,单位亩产的提高,促使西汉人口一度接近6000万。

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烽烟四起,农业生产重回粗放经营,人口规模随之下降。“永嘉南渡”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向南方,集约型农业的回归,促进了隋唐经济的发展。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人口规模膨胀至9619万人。

据专家考证,宋朝南北方粮食平均亩产为100公斤,两浙地区超过150公斤,太湖流域甚至达到300-350公斤的高产,由此奠定了两宋繁荣富庶的基础,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全国人口首次突破1.2亿。进入明清,粮食平均亩产有125公斤,北方粮食单产比两汉时期增长了62%。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全国人口增长到5636万人,这一规模一直保持到清朝中叶。





上图_ 张择端 的《清明上河图》中,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繁荣的景象




改进粮食作物品种满足刚性需求

高产粮食作物的出现,加速了人口的增加。大中祥符年间,北宋大力推广越南占城稻。它和晚稻相结合,实现了一年两熟,这也是北宋人口迅速破亿的重要因素,也奠定了“南稻北麦”的粮食格局。明嘉靖年间,玉米进入了中国,它的亩产是太湖流域水稻亩产的两倍。

万历年间,南方开始试种土豆和红薯。清乾隆年间,玉米、土豆和红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它们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以及环境适应性好的特点,能够北方和西南广大山区和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在取得了高产的同时,无形中扩大了人均耕地面积。

有了充足的粮食作为保障,清朝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全国人口为1.3亿。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人口翻了三倍,增至4.1亿。可以说,三大作物的种植,是粮食生产史上的伟大革命。


上图_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王朝兴衰左右着人口规模的大小

政治因素对人口数量也有巨大的影响力。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公元59年,绿林、赤眉起义遍及全国,导致人口减至2100万。隋末的农民起义,全国人口由609年的4601万跌落至唐初的1500万。“安史之乱”使盛唐的人口规模削减了三分之二,仅存1700万。

事实上,在生产力的制约下,人口的过快增长和土地的固定产出,势必造成两者关系失衡。过多的劳动力超出了农业生产的承受能力,加剧了社会冲突,激化了阶级矛盾,其后果一方面以改朝换代的形式,建立新兴政权,另一方面通过战乱造成人口锐减,协调阶级之间的关系,达成人和自然的平衡。


上图_ 记录商鞅变法后耕作景象的石刻




上图_ 战国商鞅方升,作为量器,它200毫升的容积是商鞅统一度量衡所规定的标准“1升” (商鞅变法的历史印证)




土地制度助推人口增长

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封建时期土地制度的完善。土地制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商周时期推行的“井田制”,以“计口授田”的方式实现了公私兼顾。商鞅变法时,实行“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随着秦汉时期土地兼并的加剧,王莽颁布了“收天下田为王田”的政策,建立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土地分配制度。时至宋元,土地兼并再度加剧。这一矛盾延续到明末,万历四十六年( 公元1618年),在田赋和军饷的重压下,人地矛盾达到顶点。

进入清朝,朝廷大力进行税收和土地制度改革。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规定: “人口编审,按康熙五十年征粮丁册定为常额,其新增者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继位后,实施“摊丁入亩”的政策,将人头税和田赋合并征收,大大减轻了底层农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励了人口大幅增长。


上图_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纵观中国人口的发展史,会发现人和地紧张关系贯穿始终。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均耕地的持续减少,引发了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

在清朝,农民将高产作物、土地改革、生产技术等要素投入农业生产,用最低的人均耕地,养活了最多的人口数量,支撑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且仍在不断增长的庞大人口规模。

作者: 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论语》、《大学》、《孟子》、《墨子》、《管子》、《商君书》、《农政全书》、《清实录》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组:[中国古代史] [中国人口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0078.html

相关阅读

杜牧的文学成就:受到杜甫巨大影响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

2025-07-30

杜牧《秋夕》赏析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

2025-07-30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鉴赏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赏析: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

2025-07-30

杜牧《江南春》: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

2025-07-30

杜牧《紫薇花》:咏物抒情

《紫薇花》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描绘新开之紫薇花,次句赞美其不争春,后两句用《史记》“桃李无言”典故,淡雅表现紫薇花高洁的风骨和谦逊的品格。这首诗设想入奇,扩大了诗的张力和戏剧效果...

2025-07-30

杜牧的经典代表作五首

1、《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2、...

2025-07-30

害群之马的成语典故

害群之马的意思 害群之马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hài qún zhīmǎ,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害群之马的出处 《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

2025-07-30

伯乐相马的成语典故

伯乐相马的意思 伯乐相马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意思是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伯乐相马的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25-07-30

朝秦暮楚的成语典故

朝秦暮楚的意思 朝秦暮楚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o qín mùchǔ,意思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朝秦暮楚的...

2025-07-30

杜牧的作品集:《樊川文集》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编,宋以后人又辑有《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等。四部丛刊本《樊川文集》二十卷、别集一卷、外集一卷,乃据翻宋雕本影印。又有清杨寿昌的景苏园影宋本,是杨守敬令书手...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