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虽然有点低调,但豆瓣8.7分的《觉醒年代》你真不该错过

发表于话题:觉醒年代的选角
发布时间:2021-05-14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宇浩

这阵子最火的电视剧是哪部?可能不少人会说《赘婿》。确实,穿越的题材、轻松的情节、诙谐的台词,让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精良的合家欢电视剧。

豆瓣上,《赘婿》的评分是中规中矩的7.1分,但相关评论已经近10万。相反,有一部剧,虽然评论人数只有7000多,评分却高达8.7分(跟当时的《山海情》同分),那就是央视一套正在播出的《觉醒年代》。

有意思的是,记者询问了身边几位朋友,他们都表示没听说这部剧。但根据数据显示,《觉醒年代》已经播出的前16集,累计播放量已经超过3亿,有超过半数网友都给了五星好评。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暗香”?

《觉醒年代》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以1915年《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问世为始,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可以说是“全景式”地呈现了建党历程。

有一说一,只要真正追过这部剧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挖到了宝藏。

虽然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但厚重的历史题材非但没有晦涩感,还会让人有种感觉:以前语文课本、历史课本上那些熟悉的“老朋友”都回来了,满满的回忆。

当然,《觉醒年代》能成为低调的“剧王”,也绝非“故人重逢”这么简单。

【1】

你以为红色“命题作文”,就是老古董的拍摄风格?

别闹了,看看《觉醒年代》的开场,直接就是洋气的多线叙事——

刚回国的陈独秀四处筹谋决定办《青年杂志》以“启民智”;在日留学的李大钊、章士钊等人纷纷撰文探寻救国之道;

镜头一转,长沙,青年毛泽东在雨中市集亮相,以笔名“二十八画生”书写志向;天津,南开中学的小礼堂里,一身白衣的青年周恩来正大声朗读《敬告青年》……

相比有些从第一集就开始注水的网红剧,《觉醒年代》的每一分钟都紧攥着观众的神经。

包括对人物的刻画,同样让观者印象深刻。

比如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出场形象,前者披散长发,在一群激昂的学生中淡定吃饭;而后者则在蒙太奇的画面中登场,于飘摇风雨中狂奔,寓意只有跑得再快些,才能守护好怀里珍贵的理想和信念。

之前一些主旋律剧,动不动就喜欢大场面,但共鸣感往往匮乏。《觉醒年代》讲故事的方式,却擅长从个人角度切入,像陈独秀在家高谈阔论,最后被家里两个儿子用青蛙捉弄;李大钊刚从日本回国,到报馆第一天就是为了接济穷苦人借钱。

几年前,《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一度热播,《觉醒年代》用的就是同一套班底,导演张永新、摄影张文杰、美术设计韩忠……这个团队,尤其擅长人物的刻画,并通过真实的环境和细节,来还原时代背景。

有一个细节,在前期做功课时,张永新得知,一百年前的北京城几乎整天都是黄沙飞扬。为了呈现当年漫天黄沙的实景,剧组专门从外地找了一种细沙,拍摄时用鼓风机对着吹,演员们演下来都是真实的吃了一嘴沙。

而像“当时有没有塑料”、“市民扣子是黄铜的吗”等细节,导演组也都经过了严格的考据,再按照历史去还原。

【2】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元培、胡适、鲁迅……《觉醒年代》全剧,共涉及真名真姓的历史人物上千位。其中一些人,更是我们学生时代语文书、历史书上的“老朋友”。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观众熟悉,坏的也是观众太熟悉了,怎样才能让他们觉得“对,就是他”。

先来看一组剧中角色和历史人物的照片对比,相似度有多高——

在前期选角和造型方面,剧组下了狠功夫。

主要人物比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追求的是神似,靠演员的表演立住人物。 

之前还有人质疑于和伟的外形,跟陈独秀相差太大,但看了剧后才发现,陈独秀身上的气质,包括坚毅的眼神,被于和伟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鲁迅、毛泽东、周恩来、辜鸿铭、胡适等人物,则追求形似,做到一亮相就“以形服人”,再加上演员传神的二次表演,那种大时代下的气质丝毫没有违和感。

我们从小熟悉的那些名场面,在剧中也都一个不少,成为《觉醒年代》稳稳的破圈利器。

像鲁迅《狂人日记》的写作和发表、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说、辜鸿铭做《中国人的精神》演讲……最经典的,莫过于第八集鲁迅的出场——

闹市街头围观斩首的人群,刽子手手起刀落,年轻的生命终结。随后,百姓们争先恐后给监斩的士兵递铜板,希望拿到新鲜的人血馒头救治家人,还嚷着“蘸血要趁热”。而旁边两个晚清遗老还在感慨着“哎,刀法不如以前了”。

在闹哄哄的荒诞场景中,鲁迅全程背对人群,旁若无人地看着手中的字报。借用鲁迅写的《药》来衬托他的出场,巧妙而又令人震撼,也在镜头语言外传递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3】

对于一些历史迷来说,导演在还原史实上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同样值得点赞。还有网友说:“赶紧让自家娃也看看,都是高考知识点!”

比如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去北大任教的“陈门立雪”,最早其实记载于汪孟邹的日记——

“蔡先生差不多天天来看仲甫,有时来得很早,我们还沒有起來。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1916年12月26日”

因为蔡元培和陈独秀都属兔,加上后来陈独秀推荐来北大的胡适之也属兔,三人各差12岁,后来还被外界称为“三兔闹北大”。

类似普通人并不太知晓的历史细节,在《觉醒年代》中还有很多。

大家都曾听说,陈独秀去北大任职当天,曾遭遇辜鸿铭的嘲讽。但真实的历史是,当天带头反陈的是黄侃,撂下狠话:“好热闹,区区一个桐城秀才,也需要如此兴师动众?”

而如剧中所拍,黄侃每次上课前,都要先骂一通胡适和白话文,也是真的。

至于辜鸿铭,确实羞辱过胡适的英语发音是“下等人”,剧中这场戏,也是冲突感很强、全程无尿点。

《觉醒年代》重新提到的一些历史知识点,甚至还引发了网友在豆瓣、微博上的热烈讨论。

有人质疑,北京当时不应该叫“北平”吗?很快有人摆出史料,称北平是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后才改的名字,所以剧中的叫法没错。

还有一个吃火锅的细节,陈独秀到北京之后,请汪孟邹一起吃火锅。但等不到位子,只好跟另外一个车夫“拼锅”。

据记载,民国时北平的涮肉馆子里确实有一种“共和锅”,比普通锅大三四倍,里面分为很多个格子,大家各吃各的,“自涮自吃互不侵犯,各得其乐”。

而这个“共和锅”,剧组也专门找了资深道具师来打造,对细节的追求度可见一斑。

春节期间,《觉醒年代》的更新并不定时,导致有网友还去剧组微博下催更。从上周开始,更新已经恢复常态,对历史感兴趣、对时代情怀有共鸣的你,不如去追追看?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

标签组:[中国近代史]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辜鸿铭] [蔡元培] [胡适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5750.html

相关阅读

权谋棋局中的无奈之选:刘邦为何将江山托付忌惮的吕雉

公元前195年,病榻上的刘邦凝视着吕雉的背影,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结发妻子,此刻正以雷霆手段镇压异姓诸侯王。他深知吕雉的野心与手段,却仍选择将帝国权柄交予其手。这场看似矛盾的权力交接,实则是刘邦在政治棋...

2025-10-29

情深难敌权谋:刘邦不立戚夫人为皇后的深层逻辑

汉高祖刘邦晚年,戚夫人因得宠而萌生取代吕后之位的野心,甚至多次吹枕边风要求改立太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自诩的帝王,最终在权力天平上选择了结发妻子吕雉。这场后宫争斗的结局,实则是政治智慧与人性弱点的激...

2025-10-29

权谋棋局中的生死盟约 司马昭与贾充的共生关系解析

公元260年洛阳街头,十九岁的魏帝曹髦率亲卫直扑司马昭府邸,却在南阙门被太子舍人成济一戈刺穿胸膛。这场震动朝野的弑君案背后,真正的主谋贾充不仅未受惩处,反被司马昭加封安阳侯。这场看似矛盾的政治决策,实...

2025-10-29

高滔滔:北宋政坛的“女中尧舜”与宋哲宗的复杂评价

在北宋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高滔滔宛如一颗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坚韧的品格,在男性主导的权力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以太皇太后之尊临朝听政,成为北宋中后期政治格局的关键塑造者,而宋哲宗对...

2025-10-29

成化风云:明宪宗朱见深的功过与西厂之谜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满戏剧性,幼年历经皇位更迭的动荡,成年后既展现出治国理政的才能,又因设立西厂等举措引发争议。 一、朱见深的早年经历与性格塑造...

2025-10-29

弘治中兴:明孝宗朱祐樘的仁政与中兴之路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孝宗朱祐樘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卓越的治国才能,开创了“弘治中兴”的辉煌局面。这位自幼历经坎坷的皇帝,以宽厚仁慈、勤政爱民的形象,赢得了后世史家的广泛赞誉,被比作汉文帝、宋...

2025-10-29

永乐大帝:铁血与文治交织的盛世华章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帝位,开创了“永乐盛世”,其文治武功不仅重塑了大明王朝的格局,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史》以“远迈汉唐”的赞誉,将朱棣的功绩推向了与...

2025-10-29

明史视角下的明仁宗朱高炽:仁政为基,德化盛世

在明朝十六帝的谱系中,明仁宗朱高炽以仅十个月的在位时间,却赢得了《明史》“与文、景比隆”的极高赞誉。这位被后世冠以“仁宗”庙号的皇帝,其政治智慧与人格魅力在《明史·仁宗本纪》中得到了立体呈现。 一、...

2025-10-29

宣德之治:明宣宗朱瞻基如何铸就仁宣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1398/1399-1435)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仅十年却开创了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齐名的“仁宣之治”。这一时期,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被后世誉为明代最鼎盛的阶段之...

2025-10-29

朱祁镇:从昏君标签下走出的“仁德之举”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明英宗朱祁镇常因“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被贴上昏君的标签。前者让明朝险些提前覆灭,后者导致忠臣于谦含冤而死。然而,若抛开这些重大失误,深入探究他的生平,会发现他在废除殉葬制度之...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