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觉醒年代》余味,回之无穷_主旋律

发表于话题:觉醒年代的选角
发布时间:2021-05-14

原标题:《觉醒年代》余味,回之无穷

剧不可貌相,历史剧不可斗量。

文 | 姜东瀛

陷于国产剧“耽改热”重重包围之中,一部描绘党史前传的政论剧《觉醒年代》在播出接近尾声,也还是没有“微博热搜”意义上的破圈。但那重要么, 《觉醒年代》不会被有正常心智的人低估的,因为它改变了说话和说话方式。

《觉醒年代》43集的放送并不连贯,被拉长到一个半月,从晚冬播到春暖花开,中间赶上牛年春节,前后还有几次暂停,也有一天一集的状况(常态两集),但是 不利的排播周期,没有阻止这部品质剧的认知半径越来越大,知识分子间讨论的频次越来越多。

牛剧的第一轮开张,在全民舆论场的话题失灵事件常有:1999年《永不瞑目》、2001年《激情燃烧的日子》、2006年《士兵突击》、2007年《双面胶》和《大明王朝1566》,还有2008年《潜伏》,属于它们的首播都平淡如常,然而它们则是 靠一轮轮播出的发酵来蓄力,收视反弹集中释放,走向爆发。

包括湖南卫视在去年率先播出的《装台》,如今北京卫视又拿来二轮播,《装台》的专业评价非常高,但不能算火,可是,首都人民群众需要。

正所谓:剧不可貌相,历史剧不可斗量。电视剧就是一种寓言,寓言是可以把实话藏进去的话, 而历史剧只是历史的一种阐释,历史和历史剧都可以叙述过去,但不等于过去。

琳琅满目的文化消费符号,随着一股一股“真香”浪流,浮躁地支撑起了国剧日常的收视率和流量单,可大量作品内核的严重空心化,也让其影响力存在巨大离散效应,很难建构起一套成熟的经典观众缘。

暴发户名剧,的确是无体感的爆款,有经济价值却隔绝了社会价值。毕竟,鲜艳的商品和审美的珍品,比物种之间的区别和距离还要大,在我们记忆里,可替代性极强的东西,通常不值得说,也会经年累月后忘却。

反之, 一旦没有商业包装和人设推广的主旋律剧,若再进一步跳脱出枯燥的文献腔、做作的文艺调和古板的宣传口吻,能够创造性运用表达方式,就必有崭新姿态,傲立于荧屏潮头。这种事儿也发生过几次了:1999年《中国命运的决战》、2005年《恰同学少年》、2009年《人间正道是沧桑》、2014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2016年《人民的名义》无一例外,当时的收视表现和社会反响都是清风扑面,堪称不同年度的国剧翘楚。

《觉醒年代》收获的强大口碑,其实不用看豆瓣怎么说,就看真正独立的封闭社群环境下,可以链接到的陌生人在观剧后什么行为,什么反应。

微信平台的非商业纯个人公众号,我搜到多篇情感真挚的《觉醒年代》观剧笔记;业内首屈一指的知识服务平台,我看到大家在学习动态上,竟然分享和学习无关的《觉醒年代》感想启发,还配有台词截图,加之一番史海钩沉的文字高论。

这是真正的“自来水”传播力量,真正的坊间关注强度:一个扎实的正反馈样本,顶得上某些伪采样伪统计效果的十倍百倍。一句话,《觉醒年代》是有增强回路的。

近些年,《战狼》系列、《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红海行动》、《中国机长》、《古田军号》等军事题材或英雄题材打底的“类主旋律”电影,打过很多票房上的漂亮仗,改变了外界对“主旋律”电影的僵化印象和有色眼镜。产业体系与资本市场逐渐打通,在观众的选择面前,某些“主旋律”电影突破了叙事语境/语意/语态的限制,支配丰富的艺术生产要素,完美过渡到“主流电影”,这种探索也传导到电视剧领域。现在, 主旋律电视剧,也在朝着“主流”电视剧的路径和方向,行稳致远。

《觉醒年代》严格依据史实给出的,是极富情感克制力,却洋洋洒洒的理想价值书写;是阳光、热血、真诚和勇敢包裹下的拳拳赤子之心。 剧里边没有青年革命偶像、中年文化偶像的梦境营造,相反,平视领袖、平视精英,只有鲜活的、立体的、多面向的个性,以及朴素多元的的生活流气息。

我们看到了,民国初期那些存在于历史和语文课本里的人物,跟现代人的气质没有什么不同,至少,能够随时开玩笑说俏皮话,说口语,也有不管好与不好的可信情绪;至少,他们的理念和志趣不会干扰自己的凡人一面。

过去,我们的主旋律剧大多不是这样拍, 苦行僧居多,人物塑造手段不足,单一的日常再现处理,就难免聚集“内卷化”的标签和脸谱,就不活泼,就不好看。

《觉醒年代》里讲究个吃。开头几集日本游学,陈独秀在校园长椅上自己带便当,李大钊在宿舍炉灶上自己弄日料。回国办《新青年》,陈独秀可以在上海的朋友那儿吃徽菜家宴;来北京跟贩夫走卒学着怎么涮东来顺火锅;也能到公园的长廊亭榭,坐下来与北大的大师同仁们就着点心,品茗论道。辜鸿铭在剧里就更懂吃了,不同场景下,根据剧情需要,大师能把老北京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如数家珍。

陈独秀、李大钊的幼年儿女们能在父亲们一进门儿,就去翻包找吃的,“爸爸,你都买什么好吃的了”这种童言在剧中出现不止一次,冰糖葫芦小零食全都反复安排上。打家庭温情牌表现父亲慈爱的主旋律年代戏,只是把父亲的身段拍低了,却没有把父亲形象拍的这么市民化, 而《觉醒年代》里,内心柔软有原则、身披“铠甲”有温度的父亲落点,正好深深夯实进陈独秀、李大钊的另一重身份。

陈独秀与陈延年的父子关系线索,是该剧的闪亮看点之一, 儿子对父亲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叛逆-误解-和解过程,而是在不同阶段,冲突的指向性和不可抗力都存在着激烈的理由,包括父子两人对“觉醒”的不同理解和代沟,也包括思想上、行动上,甚至为人处事细枝末节因性格迥异而产生的分歧。这条支线,山重水复,船到桥头自然直,情到深处也不煽,只留给众多看剧的为人父、为人子抛开剧情的叙述,在现实生活中,自行体会五味杂陈,自行寻找解释空间。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几代人的小学三年级人教社语文课本里一篇著名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这篇课文语言质朴到孩子们都能看懂、听懂,再加上老师们的演绎,很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李大钊是一个和蔼的严父,性情温润,对孩子们以鼓励为主,从来不急赤白眼,虽陪伴少,但奉献了一位父亲最大的耐心。课文有名言,是李大钊带小朋友们在北京的冬天打雪仗、堆雪人之后说的,“玩儿,就要玩儿个痛快;学,就要学个扎实。”通俗易懂的极简主义教育观,一句话就管用。从小,我对李大钊先生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一个跃然于纸上的充满激情又讲道理的文人典范;长大,我对他的认识又补充了两条,听得进去别人说话,有主见有想法有定力,但却不乱来。

高晓松有一句话说他自己,叫 “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这句话更适合形容李大钊,他人见人敬,花见花开的沉稳、友善秉性,不知道在暗黑年代点燃了多少人,他对青年毛泽东的以诚相待和周到帮助,剧里有暖心的体现。李大钊也是国民党名将、电影《八佰》外引发争议、台湾明星秦汉之父孙元良的贵人,没有李大钊推荐信,青年孙元良无法从北京辗转广州投考黄埔军校,也就成为不了蒋介石的嫡系学生。

《觉醒年代》抓住了李大钊先生的灵魂, 他的每一组人物行为,都有坚固的动因、依据和理由,经得起推敲,耐得住琢磨。总是饰演武夫战将的80后演员张桐,视“李大钊”角色为转型机会,在救弱扶贫、救危扶志、探路求索的思想渐进变化,在善待后生、尊重原配、为人师长的表演分寸拿捏上,四十岁的张桐,可谓进退有度、得心应手,如同李大钊在世时,他的同志和敌人给出的共同评价,那就是完美。

《觉醒年代》总体上追求一种客观,用以还原、重构北洋时期的民国图景,更加注重多渠道史料收集的最大公约数呈现,在此基础上贴近细节,廓清各种政治观、文化观、价值观的颗粒度和边界,从历史情境中提炼、抽离出各色人等,讲清楚他们在现实选项中的迫不得已。

“民国”调色板,最难的就是 抑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在影视中的过度创作,这是一件过犹不及,考验火候的事情。艺术高于史料和生活的部分,对突出人物的拔擢和矮化在所难免,但戏剧张力有限度,人物关系有平衡,这一点,《觉醒年代》进步很大。批判北洋政府上层对整个国家的治理失败,批判北洋政府的政治不稳定和外交不专业,剧中聚焦表现的是能力不足,用事实性情节,深刻揭示北洋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为何不顺畅,及其更多深层次的外部原因,而不是单纯展现桌面底下的阴谋论和矛盾点。

对中国社会积弊和制度效能落后的反思方面,《觉醒年代》 重点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的国民素质解剖入手:比如,李大钊做田野调查看到的农村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无形迫害;再如,鲁迅的关键登场,表现了他在城市生活里,如何对《药》和《狂人日记》等振聋发聩的文章进行素材采摘,剧中,先生或在冷眼旁观,或是受到强烈的心灵刺激。

如果说民国元素是《觉醒年代》的大画布,那么北大的校园载体,可以算作一抹小画布。剧情里表现的北大思潮和争论,无论在什么样的失控状况下,都能保持基本的礼仪秩序和文人体面,人们之间打招呼的点头方式和语言问候方式,带来的画面观感极好,那是当代人丢掉的涵养,教授们不吝于夸奖和真心赞美彼此,也敢于表达不满和不同意见,去粗鄙化的“君子和而不同”, 让这个剧只见朝气,不见戾气,纵然是傅斯年这么大的学问家,他的学生时代小胖墩模样,也可以勾勒的充满喜感。

《觉醒年代》一端系着国民“未觉醒”的触角,另一端则挂起多个中青年知识精英的“觉醒”视角,所以 运用师长和学生的两条人物维度,发散想象,精心构思,便可以打造出立的住的完整群像。即便这样,众口难调,我爸爸就说,他眼里的辜鸿铭应该由李诚儒扮演才更有筋道,黄侃要是让何冰演效果才更好。

1916年的北大群贤毕至,如何呈现大师们既温文尔雅又极富精彩个性,如何交待新文化运动中大师们的对立关系,在中国电视剧以前的创作中不曾触及,前所未有。《觉醒年代》虽然无法保证这之中每个角色都能获得观众们的代入认同,但在蔡元培、辜鸿铭和胡适的笔墨倾注方面,还是能取得广大共识。 蔡元培“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崇尚学术自由的开明主张和团结知识分子,坚持教授治校的先进办学理念,一直以来作为美谈而世所共知,马少骅老戏骨炉火纯青的演技,还是给《觉醒年代》添了一笔靓丽的油彩。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及《新青年》编辑部的同事关系表现方面,也为推进剧情而助力。

尤其陈独秀、李大钊两个最终的共产主义者,与胡适这个自由主义者既是同事、又是朋友的三角微妙关系,在层次刻画上,《觉醒年代》可真是铆足了劲: 陈独秀对胡适之的求贤若渴,鼎力支持到分道扬镳,从对李大钊、胡适不同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向的居中观察、极力撮合,到与李大钊越走越近而与胡适渐行渐远,直到五四运动收尾后的当面争论,以及李大钊与胡适在剧中最后一次平静而理性的争论,这些戏,都是《觉醒年代》的魅力所在。也向当今的观众传达出这样一点,即在爱国前提下,人们可以“点燃”彼此,照亮世界,但万不能把改造社会的想法到处强加,有人喜欢小折腾,有人痴迷大折腾,有人渴望不折腾,愿意负重前行固然要点赞,守护岁月静好也并没什么过错,自由意志的选择,就是人的主体性,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必将焕发巨大的能量。

第三十三集,李大钊和胡适的那番苦口良言,其实就表明了革命边界、革命责任和革命义务的平衡关系,也把革命目的、革命方法和革命手段做了精准的辩证概括: 如果一个国家,强权压倒了公理;如果一个国家涉及到核心利益而不能让人民的意愿得到表达时,那么这个国家的公民,就可以行使民主的权利。

《觉醒年代》对李大钊和胡适的学历,都跳跃出了“为尊者讳”的桎梏,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有bug,这些事儿全聊出来了,不仅没有对他们的形象有损伤,还更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觉醒年代》的整体创作水准,可以看出导演张永新是一个大宝藏,就在几年前,他拍出了三国题材的古装正剧《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两部曲,将吴秀波送到了演员职业生涯的最高峰;编剧龙平平的上一部代表作则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把伟人传记拍出了新高度,两个人的合作拿出来响当当。 然而他们联手的《觉醒年代》,对大量空镜头、闲笔镜头烘托场景气氛的使用、以及剪辑节奏的风格调整,从艺术观感上,妥妥吸收了历史剧第一名导张黎的诸多长处,学以致用。

选角方面,《雍正王朝》饰演二阿哥胤礽的徐敏,《大宅门》里饰演白景琦他爹的毕彦君,《长安十二时辰》里饰演右相的尹铸胜,《破冰行动》里饰演蔡永强的唐旭这些金牌配角都来了,鲁迅扮演者曹磊、陈延年扮演者张晚意、张丰载扮演者封新天亦显得格外出彩。

但不能说《觉醒年代》没有遗憾, 有一些重要的争议人物展现一下无伤大雅,但碍于篇幅和众所不知的原因,可能还不适宜上镜,比如北大时期的学生领袖张国焘。当我们看到冰心出场的时候,看到林徽因父亲林长民出场的时候,都会暗自赞叹群像的高大上;当我们看到陈独秀在1916年到1921年形象完全实事求是正过来的时候,我们也会感觉到明确的艺术进步,所以反过来一想,无论张国焘、周佛海、陈公博后期犯过什么错误乃至不可饶恕的罪行,这个时期的他们还都是有为青年,应该给他们一些荧屏空间。

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的2017年,献礼片《建军大业》里的陈独秀形象还是个气急败坏、暴跳如雷的主,四一二惨案后,对“武装”革命还没有正确认识,并对武汉国民政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电影中的他训话与会的党中央同志说,“为什么要交枪,为什么要交枪?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几杆枪可以交嘛”,然后话锋一转,对着坚决主张采取武装措施捍卫全党的毛泽东发出了人身攻击“毛泽东,你算老几你,你给我滚出去!”

同样的一个陈独秀,在电影和电视剧中,诠释了对毛泽东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前者是意见相左不能容人的同志,后者是和蔼可亲无微不至的师长。著名演员于和伟,就把这样一个变化和转折,演出了大不同,演在“圣人模式”和“糊涂模式”之间。2021年,管虎导演也要拍一部建党百年献礼片,名曰《革命者》,近年被发掘的演员大神张颂文将扮演李大钊,这非常令人期待。

所有文科生,所有媒体人,所有文字工作者,值得投入时间看一回《觉醒年代》,因为那个时代怎么办自媒体,然后自媒体怎么升级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机构媒体、机构媒体又怎么办成现象级的明星媒体,怎么编审稿件找选题,怎么运营策划宣传发行,这个剧有一条龙的攻略和指南,都是受用的硬通货。

21年前,我断然不理会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粗暴觉得保尔柯察金过时了,况且,中国人组织俄罗斯人拍摄的苏联文学改编的剧,感觉哪哪都怪,果不其然,二十多年,那个剧没怎么重播过;10年前,《建党伟业》电影我坐不住,对那段历史的了解浅尝辄止导致阅片障碍,那时,我能把《文学改良刍议》念成《文学改良诌议》还浑然不知。可是我为什么在今天用仪式感把《觉醒年代》同步追完,是因为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验剧,验出一堆惊喜。

我从弹幕还发现了很多人的同感和共鸣,他们当中有说:武侠小说里的老师,也不过如此,都是真老师;有说:我要给这个剧打200分,多出的一百分是骄傲;有说:这是唯一需要做笔记的电视剧;也有说:先驱者的伟大,透视在历史长河中。

说不出比他们更好的话,但可以总结主旋律剧三个最起码的观众感受: 1,是不是有人幻想能看200集。2,周围有没有二年级一道杠的小朋友在追剧。3,愿否放慢0.75的倍速去观剧。

标签组:[父亲] [中国近代史] [李大钊] [陈独秀] [胡适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5753.html

相关阅读

中国说唱大变天?《说唱梦工厂》102位“王炸”选手阵容官宣惊喜连连

“街头尽是五湖客,梦景多非百里贤”,百位说唱新星步行在潮流街区,致敬经典,清明上河图式的官宣方法别出心裁!由优酷出品、华莱士独家冠名的说唱真人秀综艺《说唱梦工厂》,接连官宣艺人...

2024-05-17

作家匪我思存吐槽《庆余年2》广告多 尊贵的会员都不能跳过

5月16日晚,《庆余年2》开播后有网友吐槽广告太多,作家匪我思存也发文:“前面的广告真...

2024-05-17

周杰伦回应被粉丝感动哭了:哥会继续努力当歌迷朋友的太阳

5月16日晚,周杰伦发文回应在演唱会上被粉丝感动哭一事,他表示:“哥平常是不随便流泪的...

2024-05-17

《你就在我身边》甜蜜首映 李汶翰领衔全阵容亮相

电影《你就在我身边》在北京举行“真爱邮局”主题首映礼,现场主创全明星阵容齐聚,大家不仅对...

2024-05-17

温碧霞仙女造型亮相戛纳红毯 网友:这状态没谁了

5月16日,香港影星温碧霞亮相戛纳红毯,她身穿白色镂空抹胸纱裙,长发飘逸仙气十足,笑容甜...

2024-05-17

儿童模特新星闪耀,“吸睛女孩”映滺Isabella逐梦T台!

最近,在深圳时装周的SZ少儿时装周活动现场,一位年仅7岁的小女孩——映滺Isabella...

2024-05-17

90后音乐创作人黄文武荣获新音乐榜嘉奖 军旅生涯铸就文艺荣誉

在当今的音乐界,有一位90后音乐创作人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引起了广泛关注...

2024-05-17

五十知天命:人生智慧的积累与体悟

“五十知天命”这一古老的格言,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孔子。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概括了人生的五个阶段,其中“五十知天命”意...

2024-05-17

杭盖乐队方发布演唱会延期补偿细则 将为粉丝报销机酒

5月16日,大连进步livehouse发布杭盖乐队5月17日大连演唱会延期补偿细则,包括...

2024-05-17

秦宣太后:消灭义渠的铁腕女性统治者

在战国时期的群英荟萃中,有这样一位女性统治者,她以坚定的决心和铁腕手段完成了对秦国的重大改革,更成功消灭了威胁秦国北部边境安全多年的义渠国。她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称王的女性——秦宣太后。 一、秦...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