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不回避争议的《觉醒年代》,主旋律影视剧的破圈样本

发表于话题:觉醒年代的选角
发布时间:2021-05-14

  在B站,一条以《觉醒年代》片段为主要素材的混剪视频播放量超过200万,弹幕近7000条;在抖音,剧中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慷慨赴死的片段,点赞超过20万。“他们总是笑着赴死,因为见过真理的人知道最终的胜利会属于谁。”一条留言写道。

  

  继《大江大河2》《山海情》之后,同为主旋律题材的《觉醒年代》也出圈了。没有流量与鲜肉演员,也没有热搜预定,大结局之后,其凭借口碑扩散至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引发热议。这部红色题材的影视剧,豆瓣评分高达9.2分,领跑各大卫视黄金时段收视率榜单,口碑与收视表现都十分亮眼。

  一百年前,在国家风雨飘摇、军阀连年混战、饿殍横死街头的至暗时刻,一群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知识分子为国家的前途艰难求索,舍生忘死。《觉醒年代》聚焦陈独秀、李大钊等思想先驱的人生,围绕《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过程,铺陈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再现那个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岁月。

  红色题材也能如此诗意

  《敬告青年》《青春》《文学改良刍议》《狂人日记》……蔡元培的任职演说、新旧文化的学术争鸣、李大钊的演讲《庶民的胜利》,那些曾经鼓舞一代人的文字、声音,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穿越历史,百年前新青年们的理想与信念,与今天的年轻人实现了情感共振。

  那些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思想家、革命家,曾被一次次搬上银幕,他们的影视形象深入人心,对于《觉醒年代》主创而言,也需要思考如何把角色塑造得更立体、更饱满。《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此前在采访中提到,本剧的创作难度在于需要精准还原时代氛围,呈现出一个有呐喊、有热情、有力量的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让更多观众认识到,原来主旋律也能拍得如此人性化,如此诗意和荡气回肠。在资深影评人谭飞看来,该剧以陈独秀为主角,是比较大胆的选择。他向第一财经表示:“《觉醒年代》里完全没有回避争议,而是将他惊世骇俗的言行都表现出来,这是与众不同的。”在他看来,《觉醒年代》的成功与破圈,其重要原因在于展现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性,把每个伟大的人物当成“人”来书写,而不对历史人物做非黑即白的判断,对陈独秀、鲁迅、胡适、辜鸿铭、蔡元培等人的描摹比较客观。“因为真实,才更有力量。”

  

  剧集不仅对观众较为熟悉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再现,也对陈独秀的两个儿子,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陈延年、陈乔年的人生予以浓墨刻画,两个年轻人的热血、正直与良善,为信仰视死如归的坚定,令今天的同龄人为之震撼。在谭飞看来,这条叙事线索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够与今天的年轻人展开对话,还展现了父子从冲突到思想路线的合二为一,体现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寻找出路的复杂和艰难。

  在这部剧集中,主创根据每个人物的性格特质做了出场设计,让人们看到了不拘小节的陈独秀、包容睿智的蔡元培、平实淳朴的李大钊等精神领袖。他们从历史书中走出来,被塑造成为有风骨有血肉的人,走进今天观众的内心。不少观众评论表示,自己是第一次如此全面地了解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的精神品格,以及他们之间的肝胆相照和革命情谊。

  除了人物群像的描摹,充满生活气息的妙笔也成为支撑宏大叙事的血肉:荷叶黄牛蹄、涮羊肉、花生、瓜子……那些烟火气构成了中国人生活的底色。此外,主创在细节上也精益求精,通过人物的微表情,描绘了他们面对历史抉择的内心波澜,以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镜头语言给观众以审美体验,穿越历史烟尘,展现了那个风雨如晦、绝望与希望共存的时代。

  

  剧集还原了鲁迅小说《药》中的场景,呈现了一个几近“无药可救”的残酷现实:菜市口砍头,蘸了人血的馒头可以救命,乞讨者、遗老遗少都是那个时代的看客。我们也能看到,在这样的绝望时刻,在茫茫大雪中,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看到教育家为国家之未来求贤若渴;在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园,新旧文化的论辩与争鸣,这些历史片段的再现,能够引发人们对今日之现实与未来的思考。

  良性创作的风向标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看来,《觉醒年代》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历史深度与艺术深度的优秀电视剧,第一次全景呈现了对现代中国产生划时代影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次生动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以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一代新文化巨人的群体风采:“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这部剧艺术地‘活化’了历史人物,从而证明了历史剧创作的一个‘原理’:人活则历史活,历史活则电视剧活。”

  中国电视剧历史上,曾诞生过《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等经典历史正剧,在书写历史与塑造群像方面储备了丰富经验,在主旋律题材类型化上,也曾有诸多探索和尝试。2007年,以青年毛泽东、蔡和森为主人公的剧集《恰同学少年》曾创下超高收视率,该剧起用了一批青年演员,吸纳了青春偶像剧类型元素,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影响了《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此后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撰文指出,《觉醒年代》中的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易群先等青年学生的选角,也明显继承了《恰同学少年》的成功经验。

  

  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开展“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多部精品陆续登陆荧屏。《山海情》《跨过鸭绿江》《大江大河2》《觉醒年代》等主旋律佳作涌现,口碑收视双赢,在年轻观众群也享有较高评价。这些主旋律题材的成功破圈,也给如今较娱乐化的影视创作环境带来正向的引领。

  在谭飞看来,《觉醒年代》和《山海情》的成功有相似之处:“不再是脸谱化、符号化地塑造主旋律人物,而是进行了人性化的创作。摄影美术有电影感,制作精良,细节逼真;剧本写得好,不是预设立场概念先行,而是从剧集创作本身的规律出发。首先是拍摄一部好剧,然后达到宣教的诉求。”

  这些制作精良的作品也能够给业界带来良性的贡献。“一些原来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比如靠戏骨而非流量能否出圈、命题作文能不能写得漂亮、理论能否抵达年轻观众群体……现在来看,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这会对创作者、投资方和平台都带来一定触动。拍好的作品、观众喜欢看的好剧,这会成为一个共识。”谭飞表示。

标签组:[娱乐八卦] [影视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5763.html

相关阅读

权谋棋局中的无奈之选:刘邦为何将江山托付忌惮的吕雉

公元前195年,病榻上的刘邦凝视着吕雉的背影,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结发妻子,此刻正以雷霆手段镇压异姓诸侯王。他深知吕雉的野心与手段,却仍选择将帝国权柄交予其手。这场看似矛盾的权力交接,实则是刘邦在政治棋...

2025-10-29

情深难敌权谋:刘邦不立戚夫人为皇后的深层逻辑

汉高祖刘邦晚年,戚夫人因得宠而萌生取代吕后之位的野心,甚至多次吹枕边风要求改立太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自诩的帝王,最终在权力天平上选择了结发妻子吕雉。这场后宫争斗的结局,实则是政治智慧与人性弱点的激...

2025-10-29

权谋棋局中的生死盟约 司马昭与贾充的共生关系解析

公元260年洛阳街头,十九岁的魏帝曹髦率亲卫直扑司马昭府邸,却在南阙门被太子舍人成济一戈刺穿胸膛。这场震动朝野的弑君案背后,真正的主谋贾充不仅未受惩处,反被司马昭加封安阳侯。这场看似矛盾的政治决策,实...

2025-10-29

高滔滔:北宋政坛的“女中尧舜”与宋哲宗的复杂评价

在北宋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高滔滔宛如一颗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坚韧的品格,在男性主导的权力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以太皇太后之尊临朝听政,成为北宋中后期政治格局的关键塑造者,而宋哲宗对...

2025-10-29

成化风云:明宪宗朱见深的功过与西厂之谜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满戏剧性,幼年历经皇位更迭的动荡,成年后既展现出治国理政的才能,又因设立西厂等举措引发争议。 一、朱见深的早年经历与性格塑造...

2025-10-29

弘治中兴:明孝宗朱祐樘的仁政与中兴之路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孝宗朱祐樘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卓越的治国才能,开创了“弘治中兴”的辉煌局面。这位自幼历经坎坷的皇帝,以宽厚仁慈、勤政爱民的形象,赢得了后世史家的广泛赞誉,被比作汉文帝、宋...

2025-10-29

永乐大帝:铁血与文治交织的盛世华章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帝位,开创了“永乐盛世”,其文治武功不仅重塑了大明王朝的格局,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史》以“远迈汉唐”的赞誉,将朱棣的功绩推向了与...

2025-10-29

明史视角下的明仁宗朱高炽:仁政为基,德化盛世

在明朝十六帝的谱系中,明仁宗朱高炽以仅十个月的在位时间,却赢得了《明史》“与文、景比隆”的极高赞誉。这位被后世冠以“仁宗”庙号的皇帝,其政治智慧与人格魅力在《明史·仁宗本纪》中得到了立体呈现。 一、...

2025-10-29

宣德之治:明宣宗朱瞻基如何铸就仁宣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1398/1399-1435)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仅十年却开创了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齐名的“仁宣之治”。这一时期,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被后世誉为明代最鼎盛的阶段之...

2025-10-29

朱祁镇:从昏君标签下走出的“仁德之举”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明英宗朱祁镇常因“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被贴上昏君的标签。前者让明朝险些提前覆灭,后者导致忠臣于谦含冤而死。然而,若抛开这些重大失误,深入探究他的生平,会发现他在废除殉葬制度之...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