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沈立新:70年沧海桑田造就了西湖今天的样子,能参与其中何其有幸

发表于话题:西湖边的茶馆
发布时间:2021-05-21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首席记者 杨晓政 

【人物名片】

沈立新,65岁,1971年6月进入杭州市园林管理局西北管理区,2014年从岳庙管理处退休。原岳庙管理处文物科科长,岳庙文保所常务副所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西湖印社社长。

上图:拓紫砂壶


【祝福语】

祝福祖国越来越好,下一代精神更富足,比我们这一代更有获得感!


【对联】

七十栽栽树成林宝石耸翠

万千众游赏咸聚西湖水美


【正文】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可以说容颜千年未改;然而70年来,西湖边的变化又实在是太大了。我比新中国小5岁,可以说是跟着祖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享到了新中国大发展的福气。”

今年65岁的沈立新,比刚入职场的95后更忙碌,走路更虎虎生风。杭州大剧院办展览,他和西湖印社的印友们创作了几十枚印章;他工作室里的碑刻事务邀约已经排到明年6月;岳飞后人祭祖或修家谱,都要找沈先生才放心;他还在撰写十多万字的回忆录……

沈立新从小家住杭州湖滨路附近,在西湖景区工作44年,从19岁时的园林养护工到为半座西湖碑联篆刻“包圆儿”的书法篆刻家、文物专家,西湖的变化他看在眼里,杭州的变化他看在眼里,祖国的变化他同样看在眼里。

1】

50多年前的万松岭光秃秃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西湖边的树才慢慢多起来

沈立新这大半辈子,都没离开过西湖——小时候,他看着大人去宝石山植树造林;长大后和同事一起为保俶塔重修塔刹,又眼看着西湖拆掉围墙还湖于民,看着西湖申遗成功,成立全世界的湖。

“我小时候,西湖边的山都是光秃秃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都进入了大面积、大规模的封山造林绿化阶段。当时,身边的大人们很多都去西湖边种树,万松岭、玉皇山、宝石山的树,都是那时候栽种的。”沈立新1954年出生,在湖滨路小学(东坡路剧院)念书,1969年就读杭十四中。

树开始栽种了,就要有人修剪管理。

1971年,没能进人人羡慕的大工厂,也没能去大家都喜欢就业的离家近的餐馆或肉店(饮食服务行业)上班,沈立新进了离家远、有点农场性质的杭州市园文局西北管理区(现金溪山庄附近)。那时,园林养护工沈立新的薪水是每月17元。他留1元泡澡堂理发,10元存下来,攒钱买永久牌自行车(因为上班远)和上海牌全钢手表,5元拿来买饭菜票。

后来,他骑着120元的“豪华大件”自行车上下班,修剪着西湖边的树枝时,还没有意识到,那时开始的植树造林是开启了一个西湖时代。他同样没有想到,40年后的今天,西湖会如此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富有盛名,会成为杭州的一张名片。

1979年3月12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全省各地掀起春季造林高潮》,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的关于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颁布后,全省人民坚决响应,积极行动……一个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已经兴起。”

沈立新的当年经历从西湖景区管委会提供给本报的一组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

“多年来,多少景区来杭州考察学习西湖美景,去建造亭台楼阁石泉。建筑及一般的花木都可营造新栽,但唯独西湖边数量巨大的古树名木群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拥有,是活着的历史。仅最近40年的统计数据就显示,西湖景区和原杭州市区(不含富阳区临安区)共计植树约6546万株。”西湖景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说,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市区除了狭长的湖滨公园和荒凉的吴山外,根本没有一块公园绿地。几条主要马路残存着一些行道树,总长度14.5公里,仅有悬铃木、枫杨、白杨等树木4144株;1949年,园林管理处附属于市工务局,园林职工仅122人,而到了上世纪末,园文局职工已达七八千人,比新中国刚成立时增加57倍。

2】

十大古城门立碑

为保俶修塔刹

柳浪闻莺等公园开始修复扩建

1949年之前,大量景点被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湖景区能够开放游览的名胜景点仅10多处,50多公顷。

所以沈立新的小时候,记忆中西湖边的公园,也是小学春游可选择的少数几个公园,屈指可数,如六公园、柳浪闻莺、孤山、花港、宝石山、吴山等,而且面貌也有点像如今的乡村景致:“宝石山真当是石头山,吴山还稍微树多一点。与今朝的绿意盎然相比,那时候感觉公园偏黄色——泥地多、树少、亭台楼阁少,就连白堤也多是大叶杨,而不是如今的成行桃柳。白堤岸边也没有驳墈,大叶杨的根系部分扎入水中,小虾小鱼在树根上憩息,我们可以捋起裤脚摸鱼摸虾玩。”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不仅公园越来越绿、环路的路灯设施越来越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保护等也越来越被重视。杭州市园文局西北管理区新成立楹联匾额恢复工程美工组,沈立新以阅读、素描、书法等功底,成功进组。

1994年杭州将进入旧城改造,当时杭州的城建和文物部门作出决定,建立具有杭州旧城坐标性的古十城门碑,碑阴的碑记落实给沈立新现场书丹。

十城门碑镌刻顺利完工:古钱塘门,古涌金门,古清波门,古凤山门,古候潮门,古清泰门,古庆春门,古艮山门,古武林门,古望江门。

1996年,沈立新任西湖景区管委会岳庙管理处文物科长,保俶塔是该辖区其中一处市级文保单位。当年,宝石山上管理人员反映,有拳头大小朽损的塔刹铸件坠落。岳庙管理处向园文局递交了《关于上报保俶塔维修工程初步方案的报告》。

1997年1月1日,开始进行搭架勘察。“1997年2月26日启顶,卸下七节青铜皮刹尖,以及火焰珠,其中第六节满刻了《普庵咒》。”沈立新说。

立碑、修塔刹,只是新中国杭城文保的小缩影。

这些文物精细修复的背后,是各大公园的大规模保护、修复和扩建:1958-1959年,柳浪闻莺公园扩建完成,原1.07公顷,扩大至12.39公顷。1963-1965年,花港观鱼公园扩至21.21公顷等等。

3】

十年综保工程启幕

杭州要彻底还湖于民

西湖成为了全世界的西湖

西湖更大的变化开始于2002年。

那时候的沈立新49岁,在岳庙上班,也在吴山为重修的药王庙刻楹联匾额。他对这十年西湖的变化尤其印象深刻。

2002年,西湖十年综保工程大幕初启,少儿公园、老年公园、长桥公园、柳浪闻莺4座公园围栏拆除,西湖免票开放。当年国庆当天,西湖景区管委会所属收票景区共接待游客14.99万人次,首日开放的西湖新南线,成为热中之热,游客量达30余万人次。

“我还记得,2.5米宽的石板路,南山路靠湖游步道两边的草坪都被踩秃了不少,人实在太多了。”沈立新说。

大量的游客给杭州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效益。“西湖免费了,看似门票班的岗位少了许多。但是从门票班转岗的部分同事,反而更好——有承包西湖边茶馆的,有开旅游纪念品店的,这是游客大量增多带来的就业机会。”沈立新说。

游客人次年年看涨,这个数字到了2017年,西湖全年迎客变成了约2800万。《2017年杭州旅游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杭州全市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6286.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41.34亿元。

“西湖模式”从小处说,是经营景区的新理念、新方式,不受限于景区营收的小算盘,注重名气提升、城市发展的大算盘,将景区变为城市产业链中的一个零件,与周边乃至整个城市协调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的格局。

从大处说,她以早期的“互联网思维”而备受推崇。犹如淘宝,免费试用,吸引人气,留住人群,进而围绕“人”做文章。2011年西湖申遗成功更让她的知名度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而亲历了西湖这几十年变迁的沈立新,说起这些,常常很感慨。

他说,作为从小在西湖边长大的西湖人,能亲历杭城变化,尤其是能参与西湖的建设,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幸运。

而沈立新所热爱的这个湖以及这座城,在过去70年前的历史长河中,只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有饭吃有书读,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交通如此四通八达,一个手机能走遍天下,然后杭州人家门口还有这么美的湖,这么美的景,生活在这里本身就很幸福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沈立新已退休4年,可是他依旧活跃地“加油干”着:“国家发展越来越好,我们作为老百姓,很有获得感,我很满足。”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

标签组:[西湖] [沈立新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8569.html

相关阅读

王承恩墓简介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认为该墓是明朝末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的墓葬,通常称为王承恩墓。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葬简介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

2025-04-30

西井陪葬墓简介

西井,属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位于定陵西南,昭陵之北,占地面积比东井还大。概述 西井的现存状况不如东井,围墙只有北面一段残存。宝城和殿堂仅存遗址可以辨认。宝城下面几十米...

2025-04-30

明悼陵介绍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是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七座陪葬墓之一。位于袄儿峪。原葬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原配妻子孝洁陈皇后。后来陈皇后迁葬永陵,悼陵成为明世宗其他三位妃子的墓所。墓葬简介世宗三妃墓(...

2025-04-30

东井陪葬墓介绍

东井,当地俗称东娘娘宫,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坐东朝西。在德陵村和德陵之间,与一户农家小院隔路相邻。在一片荒草之中,愕然耸立着一块无字碑,与十...

2025-04-30

郑贵妃墓简介

郑贵妃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万娘坟村(万贵妃墓)而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泉)山,坐北朝南。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墓主人为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郑氏。墓园介绍郑贵妃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

2025-04-30

神宗四妃墓介绍

神宗四妃墓,又称作神宗四妃坟,俗称东小宫。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四位妃子的合葬墓。神宗四妃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郑贵妃墓西南200米处。规模不大,也就相当于郑贵妃墓的四分之一...

2025-04-30

明茂陵与聚宝山的关系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

2025-04-30

明十三陵神路简介

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

2025-04-30

《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赏析

【原文】力贵突①,智贵卒②。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③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④,与驽骀⑤同。所为贵镞矢者⑥,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吴起谓荆王⑦曰:“荆所有余者地也;...

2025-04-30

《庄子·外篇·达生》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