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重温经典电影《袁隆平》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袁隆平》是由果靖林及徐筠、翟乃社等主演的人物传记影片

袁隆平先生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既是他事业的写照,也是他人生的感悟,更是留给我们不朽的精神坐标和人生指引。

2021年5月22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当日不少电视台调整了当天的节目编排,其中,央视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宣布在线上连播五遍电影《袁隆平》,而湖南卫视也停播电视剧《温暖的味道》及综艺《快乐大本营》 ,改为播出电影《袁隆平》 。该片再现了袁隆平从30岁至60岁阶段的生活、工作经历。

《袁隆平》是由果靖林及徐筠、翟乃社等主演的人物传记影片,于2009年3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电影根据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执着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坎坷历程。

该片在拍摄前,便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影片。影片以朴实的镜头语言详细叙述了袁老从当老师到搞科研开始,一步一步杂交选育研究出杂交水稻的故事,以国外记者的采访为叙事结构的主线,穿插着交响曲的转场作为副线也为影片的推进奠定了基调。

1958年,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如火如荼。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袁隆平尊重科学,潜心研究生物遗传学。他独特、富有哲理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可袁隆平不入潮流的所作所为,却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他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米秋林,此举受到领导的批判。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牵连,痛苦地选择了分手。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袁隆平和学生董婕(徐筠饰)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的“鹤立鸡群” 高产稻穗,他兴奋异常,如获至宝,天天像忠诚的卫士悉心地呵护着它。次年,袁隆平把它们当成种子培育,期待着丰收的果实。可事与愿违,这230粒种子结出的稻穗,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 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使袁隆平的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他清楚地意识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的生存法则。袁隆平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让天下受苦百姓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依据对生物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仔细观察和反复推敲,论证了先前“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从此,袁隆平杂交水稻高产梦启程了。 县委书记成洪涛(翟乃社饰)是个惜才爱才的领导,当他得知袁隆平要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鼓励,并责成学校为其配备了两名助手。学生董婕一直在默默地关心老师的事业,临行前的毕业晚会上,她送给袁隆平一个放大镜,看着这份特殊的礼物,袁隆平若有所思。有情人终成眷属,已经三十四岁的袁隆平和学生董婕走到了一起。

在妻子和两名助手的帮助下,他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终于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败育型雄性不育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红卫兵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不育株砸了个稀巴烂,并准备批斗他。然而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光芒,袁隆平的论文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关注,并以国家科委的名义发函,责成各级领导给予支持和重视。杂交水稻研究得以继续,免遭厄运,袁隆平还当上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技术参谋。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育种步伐,袁隆平告别妻子和孩子,带着两个助手远赴海南,追逐梦想。

影片以逼真的笔法描写了人物的生活细节,并且常常寓深刻的思想于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之中。这些细节描写的特点既是实在的,又是具有象征性的:片中袁隆平到了海南后,在大太阳下光着膀子,会下意识地弓起身子。演员捕捉到了这一细节,在电影中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成功地为剧情平添了真实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忌妒在心,趁着倾盆大雨之机,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良种毁了个一干二净,袁隆平悲痛欲绝仰天长呼:“这也是生命啊!” 而此刻画面中乌云密布、风雨交加的镜头,令观众愈加倍感凄凉……

剧情中矛盾冲突处于紧张尖锐、尤其是发展到高潮时刻,人物的关键性语言和行动往往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并使人物因此而产生某种类似于“亮相”的效果。水稻专家的冷嘲热讽,不但没有削弱袁隆平的锐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袁隆平充满激情地说道:“就算撤消项目,停拨科研经费,我也决不放弃!”此时二者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衬托。现实中的人物性格总是通过其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矛盾冲突的碰撞中表现出来,艺术形象的性格也是如此。影视作品对人物的塑造首先要从宏观上规范出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在那种特定环境下的冲突体现,这是影视人物性格设计的基础。人物关系及人物自身的艺术展现手法很多,如人物之间的铺垫、藏露、离合以及对人物自身塑造所用的夸张、点睛、反差等。总之,任何艺术表现手法都只是为更好地塑造、展示人物的性格形象服务。

正如袁老在影片中讲的一样,“粮食和人类的关系,大地是母亲,我们应该尊重她,种子是生命,我们要呵护它。”袁老不仅幽默风趣,学识渊博而且不失主见,正因为他不随大流,不从众,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反对权威尊重科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在每一次挑战中都坚持原则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为人民为国家为后人带来不可估量的贡献。影片结局,由真人出镜的袁老用英语和记者谈起自己的梦想和毕生的追求目标更是把影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逝者如斯,当今天这位国士离我们而去,他禾下乘凉梦却一直在延续!“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这句中国谚语在袁老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给予了千顷良田新生命让亿万人吃得饱一日三餐。他,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千稻香。今天,我们一起送别袁老;今后,我们一起实现他的“两个梦”……

□陈敬刚

标签组:[袁隆平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031.html

相关阅读

《望江南·多少恨》:李煜写于亡国后

文学特点赏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词人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

2025-08-01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古之伤心人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

2025-08-01

李煜《蝶恋花·春暮》全文赏析

蝶恋花·春暮作者:李煜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译文夜间在亭台上踱着步子,不知道为何清...

2025-08-01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孤寂凄苦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作者: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译文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

2025-08-01

李煜和大周后的爱情故事

周娥皇出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自幼容貌出众,加之父母的悉心教导,很快便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周娥皇十九岁时,嫁给当时的吴王李煜,这李煜也是性情中人,文采风流,两人也算是知音,后来李煜登基后,册封周娥皇为...

2025-08-01

李煜《长相思·云一緺》:夜长人奈何

《长相思·云一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前期的词作。此词写女子秋雨长夜中的相思情意,分两片,上下片各十八字,上片刻画女子的形貌情态,下片续写秋夜的环境和女子的心情。长相思·云一緺云一緺,玉一梭,澹...

2025-08-01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译文及创作背景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词人李煜所写的一首词。词的上片主要写情郎初入少女居处,暗见少女睡态的情景,词的下片写少女醒后与情郎欢会调情的情景。全词写私情幽会但又不涉低级庸俗,写男女欢情...

2025-08-01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这首词应是诗人亡国入宋后的作品,借梦境写故国春色,表达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国情思和现实痛楚。《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

2025-08-01

长相思·云一緺:秋夜愁思闺怨词

《长相思·云一緺》文学赏析:这首词是描写一位女子秋夜愁思的闺怨词。“云一緺,玉一梭”两句,分写女子发式、头饰之美,用语清新而形象。“淡淡衫儿薄薄罗”,续写女子淡雅衣着,虽未明写容颜,但这种比喻和衬托却...

2025-08-01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赏析

这首词是写男女私会,男子悄然行至女子的寝所,时间则是在正午。词中所写只是二人相对的一个片刻,女子写得娇羞妩媚,男子写得温柔体贴,一片脉脉深情。首句中“蓬莱”、“天台”的形容,不仅暗寓女子的美貌,也代指...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