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无双国士,功勋不朽!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今天下午1: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在他离开的这一天,我们再次回顾他这伟大的一生、灿烂的一生、追梦的一生。

愿先生千古,永垂不朽!

01  袁隆平的一生,是步履不停的一生。

年近九旬,依然在科研一线奋斗着。仍然在在不断地学习进步,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年,他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的一段英文致辞,让无数人敬佩他的生命力。他英语流畅,在视频中表示,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研发杂交水稻,共同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要知道,在袁隆平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高产创下了记录,产量从每公顷3吨,变成了现在的10.8吨。这段视频下方评论里,人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达则兼济天下,您是民族的骄傲!”“这比什么明星新闻更值得几万赞。”“可以看出来,袁老真的老啦,90岁还在忙碌,重于泰山的一生。”

编辑

是啊,九旬高龄,不论是身体还是心智能力,总比不过年轻时。可是,我们都看错袁隆平了。为了让中国水稻技术宣传到世界角落,袁老早早就苦学了英语。

他说,90岁又怎样?

袁隆平用他的一生,践行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信念。

02 袁隆平的一生,无疑是奉献的一生。

一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时候,袁隆平只是农校里普通的教员。他没有走父亲给的路“当大官,赚大钱”,而是把大自然作为最好的归宿。他边教课边学习,课堂外经常去田野间视察,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编辑

在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没有攻下。很多人对袁隆平的研究不屑一顾,但他不服气,也不服输。他头顶烈阳,脚踩烂泥,弯着腰一颗一颗观察,最终找到了没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于是开始实验,出理论,写论文,多少个春秋过去,杂交水稻在他的坚持下,成为了有可能。

编辑

经过九年的艰苦努力,1973年,袁隆平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6年起,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自此,中国人彻底摆脱了饥饿的困境。这几十年来,袁隆平没有停止研究。

他说自己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他曾梦见水稻如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扫把一样长,谷粒犹如花生米那样大,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凉。

如今,他正带着科研团队攻克“巨型稻”,希望3年后实现亩产千斤,这一梦想将要成真,令人欣慰。

编辑

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

当时,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

同时袁隆平的团队还开通了国际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10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员。

编辑

在袁隆平身上,我看到一个科学家的使命感:不断创造新的事物,不断追求更好的结果。不知疲倦的袁老,真的把一生都倾尽于农田了。

03 袁隆平的一生,也是朴素的一生。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这句话用来形容袁隆平,再合适不过。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他在生活上也是非常低调简朴。他讨厌高楼大厦,住在很普通的房子里;他穿着15元一件的衬衫,100元左右的皮鞋,戴300多元的手表,开10万左右的赛欧。

袁隆平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所以,这一辈子,他都坚守在农田,做好一个“农民”。下田对于老人而言,实属不易,何况是有眼疾的袁隆平。

他说,只要水稻在生长期,他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

不管风吹雨打,不论是刚做完眼睛手术,还是肺部感染稍有好转,袁隆平在下田这件事上,有着超乎常人的坚持和执拗。

编辑

他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可能是小时候饿怕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年的自然灾害期间,袁隆平没吃过一顿饱饭,常在梦中边吃扣肉边流口水。如今忆起往昔的苦日子,他总忍不住发出感慨:“肚子饿起来真难受啊!”

对于袁隆平而言,能吃饱饭、穿好衣,已经再好不过了。

在饱受饥寒折磨的时候,袁隆平在心里就种下了一个愿望,它稚嫩而伟大:我想让大家吃饱。

04 袁隆平的一生,也是有遗憾的一生。

袁隆平为了科研,错过了田野之外的许多瞬间:

母亲弥留之际,儿子成长的关键节点,妻子的陪伴和关爱,他几乎都没有参与其中。即使是这样鞠躬尽瘁,袁隆平依然受到无数争议。权威人士斥责他做的是“三不稻”,网民们常常一哄而上,疑心水稻的质量,羞辱他的能力和作为。

编辑

袁隆平不怕,他一直都是“好胜心”强的人,也是能完美掌控自己的人。

凡事说到做到,尽力而为,尽善尽美。在种水稻上这件事上如此,在田野之外做事也一样。

前些年,他还会和年轻人打打球,总能赢。

“年轻人不是不敢赢我,他们都想扣我。但我一到那里呢, 我就要赢。”

这次他流利的英语惊艳了人们,其实,他俄语也不差。这个“宝藏男孩”还曾荣获过武汉市游泳冠军,考入过飞行员,非常拉风。在文艺修养上,他也不差,能拉的一手好的小提琴,也会跳踢踏舞。

编辑

袁老凭着坚韧的毅力,乐观的心态,达成了一生坚守的信条:战胜饥荒,战胜争议,战胜时间,战胜一切难题。

袁隆平耗费半生的光景,实现了天下人都完成不了的梦。即使遭受的质疑很多,得到的很少。他仍然老骥伏枥,拓荒不止,奋斗终身。

编辑

袁隆平的一生,是理想照耀的一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愿袁隆平的一生,继续照耀我们前行。

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把颓靡和软弱褪去,把无知和麻木摈弃,努力做这个时代的一把火。

先生千古,永垂不朽!


标签组:[农业] [三农] [水稻] [杂交水稻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036.html

相关阅读

王承恩墓简介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认为该墓是明朝末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的墓葬,通常称为王承恩墓。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葬简介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

2025-04-30

西井陪葬墓简介

西井,属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位于定陵西南,昭陵之北,占地面积比东井还大。概述 西井的现存状况不如东井,围墙只有北面一段残存。宝城和殿堂仅存遗址可以辨认。宝城下面几十米...

2025-04-30

明悼陵介绍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是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七座陪葬墓之一。位于袄儿峪。原葬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原配妻子孝洁陈皇后。后来陈皇后迁葬永陵,悼陵成为明世宗其他三位妃子的墓所。墓葬简介世宗三妃墓(...

2025-04-30

东井陪葬墓介绍

东井,当地俗称东娘娘宫,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坐东朝西。在德陵村和德陵之间,与一户农家小院隔路相邻。在一片荒草之中,愕然耸立着一块无字碑,与十...

2025-04-30

郑贵妃墓简介

郑贵妃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万娘坟村(万贵妃墓)而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泉)山,坐北朝南。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墓主人为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郑氏。墓园介绍郑贵妃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

2025-04-30

神宗四妃墓介绍

神宗四妃墓,又称作神宗四妃坟,俗称东小宫。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四位妃子的合葬墓。神宗四妃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郑贵妃墓西南200米处。规模不大,也就相当于郑贵妃墓的四分之一...

2025-04-30

明茂陵与聚宝山的关系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

2025-04-30

明十三陵神路简介

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

2025-04-30

《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赏析

【原文】力贵突①,智贵卒②。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③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④,与驽骀⑤同。所为贵镞矢者⑥,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吴起谓荆王⑦曰:“荆所有余者地也;...

2025-04-30

《庄子·外篇·达生》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