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中国那些事儿】国际社会缅怀袁隆平:他是造福世界的中国科学家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5月22日,西南大学袁隆平雕塑前摆放着师生们敬献的鲜花。新华社发(秦廷富 摄)

  中国日报网5月24日电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芭芭拉 斯廷森5月22日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袁隆平是这个时代国际粮食领域“最值得称颂的领军人物”之一。袁教授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他的发现和创新成果被推广到世界许多地方,他慷慨分享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世界饥饿和贫困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院士曾荣获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该奖项是国际粮食领域最高的荣誉,表彰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数量充足的粮食作出突出贡献者。

  5月22日,联合国官方发布悼念微博称: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造福世界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市场咨询公司Future Market Insights的报告显示,亚洲多个水稻种植国已有450万公顷土地上种植了中国杂交稻。

  上世纪80年代,菲律宾和越南的农业中心开始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开发杂交水稻品种。

  根据研究,在越南和菲律宾,杂交水稻的平均产量分别比现有的水稻高21%和17%。

  菲律宾10%以上的可耕地种植了杂交水稻品种,该国每年的水稻产量因而提高了240万吨。根据菲律宾政府的统计数据,推广杂交水稻帮助养活了1500万人,占该国14%的人口。

  中国杂交稻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越南。根据世界基准联盟发布的2019年种子获得指数,越南进口70%至80%的种子,包括杂交水稻稻种。中国是越南杂交水稻稻种的主要供应国。

  2015年,袁隆平院士还率领科研团队亲赴柬埔寨推广杂交水稻,计划3年时间内在柬埔寨种植30万公顷杂交水稻。袁隆平表示,有信心将当地稻谷产量提高3倍。

  2004年10月4日,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诺曼·博洛格博士向袁隆平颁发世界粮食奖。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由袁隆平和塞拉利昂水稻专家蒙迪·琼斯博士共同获得。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斯 奎因认识袁隆平已经20多年。他说:“袁隆平教授去世后,中国和世界失去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农业科学家之一,我也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朋友。”

  “我认为,100年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仍然会谈论袁隆平。这就是他的成就有多么重要。”

  奎因说,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知道袁隆平是谁,知道他做过什么。

  “和我交谈的每个人——深圳餐馆的服务员、石家庄酒店的工作人员和高铁上的小吃摊小贩——都知道袁隆平的名字,都知道袁隆平培育杂交稻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奎因认为,袁隆平院士是比肩诺曼 博洛格博士的伟人。博洛格因在全球农业领域的工作而获得197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并创立了世界粮食奖。奎因与他们都曾共事,也都成为了朋友。

  奎因说:“和博洛格博士一样,袁教授非常谦逊,从不追求名利或赞美,只顾努力工作,帮助人们消除贫困、摆脱饥饿。”

  “脚踏实地”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2007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赵众志摄

  在回顾袁隆平的成就时,奎因说作为科学家的袁隆平始终保持着“脚踏实地”的态度。袁隆平的成就得益于对水稻的密切观察和改良,就像农民一样。

  奎因说:“他总是觉得在田间比在办公室更自在,穿着工作服时感觉最舒服,就像诺曼·博洛格一样。”

  奎因表示,袁隆平还是一名好老师,随时准备回答问题,并与年轻的科学家和学生交谈。

  他说:“我们每年送去他的研究中心的美国高中生总是带着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回来。”

  奎因说:“袁隆平教授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也受到所有认识他的人的爱戴,我们将深切缅怀他。”

  “他的遗产未来还会鼓舞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几代人。”

标签组:[袁隆平] [农业] [三农] [水稻] [种植业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075.html

相关阅读

【光影故事】金宇彬-秀智主演《许愿吧精灵》制作发布会引热议 导演编剧缺席

据韩媒消息,29日举行的网飞新剧《许愿吧精灵》制作发布会上,导演安吉镐与编剧金恩淑均未出席,引发广泛讨论。据现场情况显示,制作方并无任何代表到场,由演员们单独进行活动。一般情况下,导演几乎都会出席制...

2025-09-30

汨罗江的涟漪:屈原之死与楚国的命运转折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流放中的屈原怀抱巨石沉入汨罗江。这位曾以“美政”理想推动楚国改革的政治家,最终以决绝的姿态结束了生命。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悲歌,更成为楚国由盛转衰的历史注脚。...

2025-09-30

汉景帝双子星:刘荣与刘德的命运浮沉

在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位皇子中,长子刘荣与次子刘德的人生轨迹堪称最具戏剧性的注脚。他们同为栗姬所生,却因母亲的政治失策与自身选择,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场兄弟命运的对比,不仅折射出西汉宫廷的权力博弈,更...

2025-09-30

吕蒙与孙权:君臣相得的典范与一场未解的死亡谜题

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君臣的权力结构,又渗透着超越身份的信任与...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务。这种超越常规的用人逻辑,既非单纯因诸...

2025-09-30

贾诩:东汉末年乱局的推手与乱世生存的智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历史巨变中,一位来自凉州武威的谋士贾诩,以一句“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的计策,彻底改变了东汉王朝的命运轨迹。他被称为“毒士”“鬼才”,其智谋与权术不仅加速了...

2025-09-30

王允拒降西凉军:一场由战略误判引发的政治悲剧

公元192年,董卓伏诛于长安受禅坛,东汉朝廷迎来短暂曙光。然而,司徒王允拒绝赦免西凉军残部的决策,却如同一颗火星引燃了关中平原的战火。李傕、郭汜等人在贾诩的谋划下反攻长安,八日城破,王允坠楼而亡,汉献...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

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兵突围失败,最终命丧白门楼。这场对比背后...

2025-09-30

隋文帝与独孤皇后:一夫一妻制背后的政治与情感交织

在封建王朝“三宫六院”的常规叙事中,隋文帝杨坚与独孤伽罗的“一夫一妻”模式堪称异数。这对帝王夫妻不仅共同开创了“开皇之治”,更以一生坚守的情感契约,颠覆了传统皇权对婚姻的支配逻辑。他们的故事,既是个人...

2025-09-30

宋高宗赵构:壮年退位的政治智慧与历史隐衷

公元1162年,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在五十六岁壮年时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这一举动看似违背帝王“终身在位”的常规逻辑,实则是赵构在政治局势、个人健康与历史责任多重考量下的精心布局。其退位背后...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