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袁隆平生命最后的74天,以及不朽的精神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媒体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
这首袁隆平作词的《我有一个梦》,讲述着他自己的故事。
5月24日的长沙,天空灰蒙蒙。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从10点开始,前来告别的人们在殡仪馆门外排成长队,送别袁老最后一程。5月24日上午,全国各地代表排队向袁隆平院士遗体告别。
这位人间神农,就像一粒种子,回到了泥土。享年91岁的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南方农村报记者赶往长沙深切悼念袁隆平,一直在袁老身边工作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从3月10日不慎摔跤入院到5月22日13点07分逝世,生命中的最后74天,袁老始终坚强、乐观,时时记挂着田间高产攻关的杂交水稻,“总感觉他还在,从未离开。”
袁老最后的74天
5月23日上午9点20分,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称中心)的吊唁厅前,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一行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遗照深深三鞠躬。
“袁老走得很安详,面带笑容。”中心二级研究员张玉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翻看春节期间与袁隆平的合影,“袁老一直住在师部农场,春节也在那里度过,离田比较近。他基本每一两天就要去地里走一走,去年甚至一天去两次。”
师部农场是中心位于海南三亚的科研基地。今年3月10日,91岁高龄的袁老,在那里不慎摔了一跤,后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和其他同事、医务人员将袁老送上担架。
“摔跤前的身体状况很好,谈工作差不多半小时。”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邓启云记得,3月7日,他曾向袁老师汇报了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方案和产业化推广进展情况。袁隆平院士(左)与李建武(右)最后一次握手。
同一天向袁隆平汇报科研工作的,还有隆平高科水稻育种首席专家杨远柱。他说,“袁老师一再强调了,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决不能出问题。”杨远柱(左)向袁隆平(右)汇报工作。
李建武介绍,袁隆平生前最关心的是超级稻两个工程,即双季稻亩产3000斤和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攻关。为了鼓励参赛,2020年11月,袁隆平院士自掏腰包发出了攻关“邀请赛”。“亩产1200公斤,谁来应战,夺标成功之后,重奖10万元。我希望各位专家都来夺标,都来竞赛。”
2020年12月20日,袁隆平邀请全国各地基地负责人,在三亚召开了2021年水稻超高产工作会议,布置了20多个试验点,91岁高龄的他,讲话长达40多分钟。“他坐在那里两个小时,每个基地的发言他都在认真听。”李建武回忆。
5月9日,在袁老逝世前11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在三亚举行的超高产试验攻关做验收专家。他介绍,本次验收亩产达1004.83公斤,稻谷长得很好、很整齐,丰产性表现突出,“但还有增产潜力。”
李建武第一时间将好消息通过秘书传递给了袁老,并认为今年有极大可行性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他担心不适宜的气候,会影响到水稻生长。
与袁老共事13年李建武说,“袁老师不到田里走一走,他就不踏实。住在师部农场,就是为了第一时间了解到田间情况。”
在三亚的医院,袁老越来越想家。4月7日,他强烈要求回长沙,回到自己家里。家属和医生考虑到病情,将袁老送到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这一住,再也没能出院。
由于无法到医院探访,邓启云多次电话向家属、秘书询问病情,直到再次见到袁老已是5月21日晚。
“看望了两个多小时。”邓启云说,听大家讲完有关工作进展,老人家“努力”地说出“好”字。虽发音不清晰,但身边的人都能听明白。
“特别坚强,生病之后表现也很坚强。”张玉烛也在这一天最后一次见到袁老,“我握着他的手,感觉到他依然有力,后来我们一起唱歌,唱他喜欢听的《红梅花儿开》《红色娘子军》《团结就是力量》。”
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去世。袁隆平身边多位同事和学生表示,“他是笑着走的”。
袁老师改变了我
袁隆平说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受过袁隆平教诲的人,都尊称他为“袁老师”。
现年36岁的李建武是袁隆平团队最年轻的成员。于他而言,袁隆平是“伯乐”。
李建武与袁隆平的第一次接触,在2009年5月。彼时他是一名大四学生,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实习,因其负责的稻田比周边的长势更好,引起袁隆平注意。袁隆平讶异于一个本科生有颇为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2010年,李建武被破格招录为杂交水稻中心的研究人员,成为“袁家班”的一员。“在当时根本不可能,按往常至少博士才能加入。”他说。
与袁隆平相识于安江农校的邓启云,1988年进入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栽培生理研究室。1989年夏天,杂交水稻两系法在南方遇到罕见的低温天气,研究陷入困境。袁隆平在总结会上讲:“我们863重中之重是什么,就是要解决光敏核不育系的稳定关系,必须要有一个专人来做这个事情,谁行呢?我看邓启云就行。”就这样,邓启云转向了理论和技术研究,担下重任并取得两系法成功。
邓启云陪了伴袁老师38年,是第2、3、4期超级稻百亩片攻关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的培育者。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邓华凤回忆,1984年他从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毕业后,没有材料、没有经验的他开始研究难度更大、创新性更强的两系法。“我还只是一个中专生,没有基础,也没有成果啊。能研究什么呢?”进了团队,听袁隆平授课,邓华凤开始在难度大、创新性强的两系法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表示,回国后从事水稻研究近三十年,经常得到袁隆平的教诲和帮助。“先生真谓之良师益友,对我的成长给予的重要帮助和推动。”
23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赶来长沙参加追悼会。罗锡文老师认为,担得起“老师”称呼的有两类,“一类是给你上过课的,还有一类是教你做事做人的”。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袁老师一直教我做人做事”。
2002年,罗锡文首次与袁隆平见面。得知罗锡文从事水稻直播技术研究,袁隆平说,“毛主席很早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在于农业机械化,水稻生产一定要搞机械化”,这番话给了罗锡文莫大的鼓舞。
“你们搞机械的能不能研究出一种方法直接来赶粉?”听到袁隆平这句话,罗锡文团队加快了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的探索。2012年4月12日,在海南三亚的田埂边,袁隆平找了两架无人机试验,证明出四级风最有利于水稻赶粉。这项技术后来得到大面积推广。
罗锡文印象中,袁老的支持太多了。“在他(指袁隆平)面前,我只是个新兵,是个年轻人。”采访时,这句话罗锡文重复了数次。
5月23日,谢华安连夜赶赴长沙,送“战友”袁老最后一程。谢华安曾多次参加袁隆平主持的超级稻攻关验收会。“我们几个人当中你身体最好了,所以最远的云南等地的验收,你都要去!”袁隆平总是信任,谢华安也总是二话不说承担任务。2013年4月10日,袁隆平院士(左)与谢华安院士(右)在福建南繁育种基地观摩。
袁老师是伯乐,对同行的研究者、学生、团队工作人员来说,他亦如家人。看到李建武的衣服鞋子旧了破了,袁老师会为其置办新的。
到袁老师家中过春节,师生齐聚一堂,打牌唱歌,热热闹闹,张玉烛记忆犹深。
袁隆平精神不朽
在与受访者的交谈中,大家都提到袁隆平给世上留下的丰厚遗产,包括学术贡献、经济贡献、社会贡献,特别是袁隆平的精神遗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杂交水稻是谁都不敢碰的世界难题,而袁老师那时候只不过是湖南省安江农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他去做了。”邓华凤说,袁隆平有敢为人先、敢于碰硬的勇气。
1964年,袁隆平找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接下来的好几年他和助手南来北往,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并未获得满意结果。面对业界频频出现的质疑声音,他没有动摇,终于在1973年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又比三系法增长了5%~10%。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时,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邓华凤将袁隆平的创新精神概括为3个方面。“袁老师说,搞科研就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科研创新是没有止境的。”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有家国情怀,更有世界担当。杨远柱说,袁老师给我讲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实现“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希望我们团队继续为杂交水稻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一定会继承袁老师遗志,充分发扬敢于创新、勇于挑战,坚持不懈,不断突破的隆平精神,贡献应有的力量。”
28年前,杨远柱开启杂交水稻研究,追随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事业,如今育成的品种已成为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主栽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3500万亩。
在国际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国外每年种植面积达到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有人说,袁隆平这三个字,就意味着衣食无忧。他持续强化着国民对粮食安全与国家稳定的信心。
躬身实践、乐观、亲切、给人力量……身边人充满着对袁隆平的敬仰与感激,他对每一个人都很关心,关心每个人。“他说,搞科学研究必须下到生产第一线。”“他不服老,不认输。”
何为袁隆平精神?
邓启云以8句话64个字表达,即:激情生活,热爱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潜心研究,甘耐寂寞;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挑战自我,永不满足;团结协作,不患得失;淡泊名利,和谐发展;乐观豁达,健康向上。
“他的精神,是每个人都能够学到的。”邓启云说。
【作者】李晓芬 叶凤林 袁瀚
【来源】南方农村报(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4009-20-4009 分享 0

继续阅读 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江西抚州:MV《不忘初心》 资讯|邮储银行行长人选落定;网商银行40亿永续债发行完毕 Content [contId='12821382', name='袁隆平生命最后的74天,以及不朽的精神', status='0', createTime='Mon May 24 16:16:21 CST 2021', updateTime='Mon May 24 16:28:33 CST 2021', publishTime='Mon May 24 16:28:32 CST 2021', ] 确 定 取消

标签组:[袁隆平] [农业] [三农] [水稻品种] [水稻] [李建武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093.html

相关阅读

青春奇幻励志爽剧《我在顶峰等你》正式开机!孙珍妮陈靖可励志携手!

4月30日,由孙珍妮、陈靖可领衔主演的青春奇幻励志爽剧《我在顶峰等你》正式官宣开机,该剧由优酷出品,上象娱乐联合出品及制作,权香兰担任总制片人,蔡聪执导,蓝白色编剧。《我在顶峰等你》以重生元素颠覆传统...

2024-04-30

第一运程 2024年5月17日十二生肖运势解析

  属鼠  综合:78  爱情:81  财运:74  事业:77  感情运势:爱情运势较佳,与伴侣间的默契十足,能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单身者也有机会在社交场合中结识到心仪的对象,需积极把握机会。...

2024-04-30

华为5月六大新品齐发!手机、平板、电脑、手表全都有

快科技4月30日消息,今天数码博主“看山的叔叔”在微博上表示,预计在5月华为将发布六大新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等类别。 根据该博主透露,华为5月的新品计划包括:Watc...

2024-04-30

吕布与貂蝉的传奇故事——究竟是否走到了一起?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传奇,而三国时期的吕布与貂蝉无疑是其中最为动人的一段。然而,许多人对于他们的结局并不了解,吕布最后是否真的娶了貂蝉呢?本文将探讨这一历史问题。 二、吕布与貂蝉的相识...

2024-04-30

刘备与赵云:一段承载爱情与私心的生死离别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三国时期的刘备和赵云之间的情谊尤为引人注目。在刘备临终前,他曾对诸葛亮说赵云不可重用,这一表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私心和情感? 二、刘备与赵云的深厚情谊 赵云...

2024-04-30

刘备的成功之路:奸诈与智慧并存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辈出,其中蜀汉的刘备因其仁义之名被世人传颂。然而,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单纯的仁义并不足以成就一番事业。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他的仁德之外,其精明的策略和适时的“奸诈”也...

2024-04-30

刘备为何不重用赵云?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英雄豪杰的时代。其中,蜀汉的赵云以其忠诚勇敢、武艺高强而著称。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刘备在很多时候并没有重用赵云。那么,刘备为什么不用赵云打仗呢? 二、赵云的地位与...

2024-04-30

赵士程:历史中的显赫人物与唐婉的第二任丈夫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而备受关注。其中,赵士程便是一个引人瞩目的例子。他不仅是宋太宗的玄孙赵仲湜的儿子,还是唐婉的第二任丈夫。 二、赵士程的身份背景 赵士程出身于宋朝宗...

2024-04-30

韩媒曝朴有天赴日演出遭日媒质疑 曾因吸毒等丑闻身败名裂

韩国艺人朴有天在2003年以东方神起成员的身份正式出道,如今已经出道20年,如果好好发展的话,他势必会成为顶级韩流明星,或许将有更多的作为。只可惜,朴有天本人拎不清,多次触犯法律底线,引发众怒,最...

2024-04-30

刘娥的传奇人生:从专宠到悲剧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女性以其才华和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宋朝的刘娥便是一个引人瞩目的例子。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专宠的妃子到不幸小产的皇后,刘娥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二、刘娥与赵恒的...

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