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习近平如此运笔

发表于话题:富春山居图
发布时间:2021-06-01

  (近观中国)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习近平如此运笔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电 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习近平如此运笔

  作者 钟三屏

  如果把中国乡村比作一幅画,画面上的层次感正变得越来越丰富、色调也越来越鲜亮。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有个形象的比喻——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如今,习近平心系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逐渐成为现实。

  古语云:农者,天下之本也。习近平对此有更加通俗的表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句话道出了特殊国情下“中国乡村”之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也刻画出了“中国乡村”在习近平心间的模样。

  陕西、山西考察,称赞小木耳、黄花菜大产业;四川大凉山深处,在彝家火塘话脱贫;江西井冈山考察,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湖南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近日再赴湖南,走进沙洲瑶族村察看现代农旅示范基地……这些年,习近平以脚步丈量土地,饱含对乡土中国的牵挂。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央一号文件持续锁定“三农”……这些独立又互有叠合的治国理政“大项目”,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关于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也反映了习近平对中国乡村“走向”的思考和布阵。

  为什么习近平如此重视中国乡村?

  一与中国特殊的文明构成有关——乡村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根”。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谈及乡村文明之于中华文明的特殊意义——“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习近平的这些论述也道出了华夏子孙血液里浓浓的“乡土情结”。

  二与习近平特殊的个人经历相关——“陕北高原是我的根”。

  青少年时代插队陕北“当了六七年农民”,习近平从那里培养出不变的信念——为人民做实事;从正定到厦门、宁德,从福建到浙江、上海,一直到中央工作,习近平直言“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他的调研足迹遍及“此山此水此地”。

  三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弯路”有关——城乡关系关乎现代化成败。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这两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谈及中国,习近平强调,“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资料图:航拍江苏句容天王镇那田风光,田野、远山、水塘,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泱波 摄

  那么,在习近平眼里,“美丽乡村”之“美”体现在哪里?

  以物质标尺来量,它要富有。

  “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这个“一”在习近平看来是跨越贫困线。他曾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知青插队经历和基层工作经历,让他深知中国乡村的匮乏艰苦。“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体现了他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了解。“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则彰显了其志向和担当。

  以环境标尺来量,它要宜居。

  关停矿山和水泥厂的浙江余村,空气好了,景色美了,走上一条特色旅游之路;生态脆弱的大西北,将生态保护和农业、旅游发展结合,探索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农民实现增收……习近平走过的不少地方,正是践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的样本。不管是关心“小厕所、大民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还是指示推广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都体现了习近平对环境“硬”指标的重视。说到底,只有留得住青山绿水,才能记得住乡愁,才能承载华夏儿女的田园梦、乡土情。

资料图:航拍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银河镇紫溪村秀美乡村,一排排红顶楼房,错落有致,成为美丽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刘占昆 摄

  以文化标尺来量,它要有“精气神”。

  中国乡村之美,不仅美在肌体,还要美在灵魂。习近平曾提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他还认为,“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习近平的这些论述,强调了中国乡村建设过程中外在与内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则鲜明地表达了他对守护华夏文明基因密码的态度。

  以现代化标尺来量,它要挑上“金扁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讲了一个“金扁担”的故事——当年在陕北黄土地上,乡亲们告诉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习近平说,“我想这个目标也在实现中。‘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正让农业在中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习近平说,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观察家认为,没有“美丽乡村”,就谈不上“美丽中国”。在越来越立体的这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里,生活的奔头、田园的秀美、乡土的润泽、产业的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一个个村庄、一片片沃野的蜕变,让人们直观感受中国的发展,亦能从中体味民众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完)(图片素材来源:新华社 中新社)

【编辑:刘湃】

标签组:[时政] [习近平] [农村] [三农] [美丽乡村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2471.html

相关阅读

《望江南·多少恨》:李煜写于亡国后

文学特点赏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词人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

2025-08-01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古之伤心人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

2025-08-01

李煜《蝶恋花·春暮》全文赏析

蝶恋花·春暮作者:李煜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译文夜间在亭台上踱着步子,不知道为何清...

2025-08-01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孤寂凄苦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作者: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译文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

2025-08-01

李煜和大周后的爱情故事

周娥皇出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自幼容貌出众,加之父母的悉心教导,很快便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周娥皇十九岁时,嫁给当时的吴王李煜,这李煜也是性情中人,文采风流,两人也算是知音,后来李煜登基后,册封周娥皇为...

2025-08-01

李煜《长相思·云一緺》:夜长人奈何

《长相思·云一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前期的词作。此词写女子秋雨长夜中的相思情意,分两片,上下片各十八字,上片刻画女子的形貌情态,下片续写秋夜的环境和女子的心情。长相思·云一緺云一緺,玉一梭,澹...

2025-08-01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译文及创作背景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词人李煜所写的一首词。词的上片主要写情郎初入少女居处,暗见少女睡态的情景,词的下片写少女醒后与情郎欢会调情的情景。全词写私情幽会但又不涉低级庸俗,写男女欢情...

2025-08-01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这首词应是诗人亡国入宋后的作品,借梦境写故国春色,表达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国情思和现实痛楚。《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

2025-08-01

长相思·云一緺:秋夜愁思闺怨词

《长相思·云一緺》文学赏析:这首词是描写一位女子秋夜愁思的闺怨词。“云一緺,玉一梭”两句,分写女子发式、头饰之美,用语清新而形象。“淡淡衫儿薄薄罗”,续写女子淡雅衣着,虽未明写容颜,但这种比喻和衬托却...

2025-08-01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赏析

这首词是写男女私会,男子悄然行至女子的寝所,时间则是在正午。词中所写只是二人相对的一个片刻,女子写得娇羞妩媚,男子写得温柔体贴,一片脉脉深情。首句中“蓬莱”、“天台”的形容,不仅暗寓女子的美貌,也代指...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