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东坡29】孤傲铸就了东坡的坎坷人生_W在河之北_新浪博客

发表于话题:孤傲不自赏
发布时间:2021-06-03



 东坡口无遮拦是很敢说话的,是不怕得罪人的,无论同僚还是上级,他一律都随意拿人家开玩笑;东坡也是很孤傲狂妄的,他恃才傲世没有几个古人能入他的法眼。苏门四学子黄庭坚就曾说过东坡这一点:“东坡文字妙一世,其短处在好骂尔。”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说东坡“其谩骂玩侮亦其常事。”

东坡说整个唐代只有韩愈《送李愿归盘谷》一篇才能称得上是好文章,其他文章都如草芥。而自己能够写出比它更好的。每次想要写的时候,就说:还是等等吧,先让韩老夫子独步天下玩一会吧。呵呵,纵观历史,也就东坡敢用这口气说话。“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跋退之送李愿序》。

东坡还嘲笑当时文人只会堆砌华丽辞藻罗里啰嗦,还自以为是司马相如再世。人家司马相如不找你的事,但那些看文章的人恐怕会“渴睡落床”,上哪里去体味什么“飘飘然有凌云之气”那种感觉。“司马长卿作《大人赋》,武帝览之,飘飘然有凌云之气。近时学者作拉杂变,便自谓长卿。长卿固不汝嗔,但恐览者渴睡落床难以凌云耳。”《书拉杂变》。

上至天子、大儒下至寻常百姓,没有东坡不敢嘲笑贬低的:“武帝无道,无足观者”,“孟子乱儒家”,“卫青只不过是个奴才”,“司马迁有二大罪”,“柳宗元敢为诞妄”,还说杜甫有的诗简直就是“村陋” ……

更有甚者,东坡竟然说出“武王非圣人”这样惊世骇俗的话来。

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历史上一直能公正的看待。当时商纣王统治暴虐昏庸,宠幸苏妲己,唯妇人言是听。杀王子比干,囚禁箕子,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朝宗庙祭器逃离朝歌。百姓都不敢正视,缄口不言,商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到了爆发的边缘。

看到商朝统治者昏庸无道,在民不聊生民声鼎沸之时,武王顺应历史潮流顺势而起,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因而获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护支持,从而大大的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远大的眼光,以其杰出的个人魅力,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率领周军攻打纣王,商朝灭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代替了腐朽的旧王朝。武王也成为历史上数的着的名王之一,受到后人称颂。《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克商,成王定之,康王息民。”

改朝换代的时候已经来临,前行的历史车轮已经势不可挡。武王伐纣,灭殷兴周。没有谁说武王做的不对。

但,东坡先生却不是这样认为的。

东坡在《武王非圣人》一文中,极力反对和批评了武王伐纣,提出“天下归仁”的原则。东坡说:即使纣王暴虐无道,也不能诉诸武力。他认为,主宰天下的神器随仁义自来,不可强取,也不得推辞。神器不到,也不能强求。“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东坡还说,“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以不得辞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天下没有君主之时,也会有圣人出现的,到时天下自然归圣人领导,圣人也不能推辞,天下自然会得到大治。而通过战争武力取而代之,这怎么能行呢?

“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民未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人家纣王不攻打你周地;而你武王却来伐纣,诛杀国君,毁灭人家国家。这是犯上,是不义。诸侯一定有不高兴不赞成他的,所以,武王对这些诸侯进行封赏,这岂是武王的本意?所以东坡说“武王非圣人也”。

东坡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他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忠君、报国、利民的从政原则;第二是德治仁政的政治理想;第三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态度。虽然东坡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儒家经典并不能拘束缚住思想解放自由奔放的东坡。因而他在评价历史人物、议论古人古事时多发前人之未发的观点。这篇《武王非圣人》,提出武王伐纣是以臣弑君,并连及汤之伐桀。东坡还对孟子所言的“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予以批评,严厉指出孟子这是乱了孔子的“家法”。

在东坡所处的封建时代,“薄汤、武而非周、孔”,往往成为“名教之罪人,天下之公敌”。但思想活跃的东坡就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指责汤、武之篡弑,这是实属“胆大妄为”。东坡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势头。大概是这位东坡先生就喜欢和他人不一样,太爱出风头了。

可事实上东坡也不是一直就否定武王的。他在刚一出道时所做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就肯定了武王和尧舜禹一样是古之君子长者。“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这就是说:周武王和尧、舜、夏禹等君主一样,他们是多么的深爱百姓、关怀百姓的疾苦,又以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可是,东坡后来又喊出“武王非君子”的“正义呼声”。东坡这样自相矛盾左右互搏,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这真是奇了怪了。

还有,东坡一生都大谈“超然物外”,极力表示要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可是他在行动上又极度留恋红尘,执著追求功名,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这不是也很自相矛盾的吗?窃以为:世间万物包括人,都是发展变化的。每个人都是寻找、引用对自己有力的佐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这样做天经地义,没什么好奇怪的。

东坡《和陶贫士七首其二》表露了他的心态。“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产禄彼何人,能致绮与园。古来避世士,死灰或余烟,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不乐乃径归,视世羞独贤。”东坡说,就是伯夷、书齐这样的高士他们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但他们高歌赞扬虞舜、轩辕,也没有脱离俗世;吕产、吕禄算什么东西,只凭着“卑辞厚礼”竟然把商山四皓罗致来了;陶渊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没办法也曾奔走仕途。自古以来的高士都未能忘情世事,都有矛盾的一面,何况我苏东坡呢?

自人类进化完成后,有哪里记载着某位先贤、大哲终其一生言行一致?在我们生活周边,你就是找到地老天荒,你也甭指着能找到这样的人。那么,去史海典籍中找吧,摸打滚爬几个来回,找的海枯石烂也不见一人踪影。就说圣人孔子,一方面教育弟子“孝乎惟孝”。以孝为先,可以影响政治,这也就是从政,为什么做官才是从政呢?他还支持曾皙回归自然的志向。“莫春者……风乎舞雩,咏而归”,鼓励弟子与世无争;一方面又赞同子夏所言“学而优则仕”。孔子说:“冉雍,可以做一个地方的长官。”说到他自己,则说道:“假如有人聘我去管理国家,一年可以治理就绪,三年就有成就。”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处讲他的仁政治国理想。人都是矛盾的结合体。

但就东坡来说,他的这类狂傲厥词,对他的人生也没产生多大好处,没给他带来多大裨益。相反,他为此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大于他的沾沾自喜孤芳自赏。东坡一生坎坷,不断遭到谤讪和贬斥,最后中了南方瘴疠毒气,死于北返路上。

究其原因,主要恐怕是他的这一类“恃才自傲”的言论,得罪人太多太深,为自己树敌太多。宋人蔡絛所著《铁围山丛谈》卷三中的有一段话透露出其中秘密:“东坡公元祐时既登禁林,以高才狎侮诸公卿,率有标目,殆徧也,独於司马温公不敢有所重轻。一日相與共論免役差役利害,偶不合同。及归舍,方卸巾弛带,乃连呼曰:‘司马牛!司马牛!’”这段话的译文是:“宋哲宗元祐年间,东坡被选入翰林院,他以自己才高博学而轻慢戏弄诸位公卿,几乎给每个大臣东坡都给人家起了绰号。唯独在宰相司马光面前不敢造次,有所收敛。一天,东坡与司马光一起商讨免役差役的利害,双方产生分歧。东坡回到家里,刚脱下朝服,就连续大声呼叫司马光为:‘司马牛,司马牛。倔强不讲理的司马牛。’”东坡还曾经笑骂墨守陈规的程颐是“鏖糟陂里叔孙通”,从此二人结怨,以后演变成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与以程颐为首的“洛党”党争,东坡再遭打击。

《周易•系辞》上说:“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这就说:一个人的言行能够主宰他自己的荣辱。孔子说:“刚强、果敢、朴素、慎言,有了这四种品德就接近于仁了。”孔子还说:“君子说话要迟缓,行动要敏捷。”君子有改天换地的抱负与责任,言行怎能不谨慎呢?可是,对东坡来说,让他少说话,那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不要了他的命吗?东坡一生一直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才是东坡本色。

这样看来,东坡身边的上下级他都得罪遍了。如果在官场搞个民意测评,东坡大概只能得到一票,还得是他自己投给自己的。

这样说来,自身狂傲,刚愎,因而一生不断遭人诋毁污垢报复陷害,才是东坡客死他乡的主要因素。这对东坡来说是一个悲剧,对历史来说也是一个悲剧。对文学来说,却是大幸。(王伟)

标签组:[新浪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5784.html

相关阅读

贾宝玉为何独爱林黛玉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疑惑,为什么贾宝玉偏爱柔弱的,爱耍小脾气的林妹妹,偏偏对温柔懂事,端庄大方的薛宝钗一点也爱不起来呢? 其实,林黛玉并非一无是处,她有三处优点,让宝玉爱不释手,从此其他女子在...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十年之约

十年之约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崔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

2025-07-31

杜牧的故事之杜秋娘诗

杜秋娘诗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杜牧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

2025-07-3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文学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

2025-07-31

《相见欢》赏析:剪不断理还乱

文学赏析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

2025-07-31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

2025-07-31

《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古词大意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

2025-07-3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

2025-07-3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