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正黄旗”火了,看看承德的正黄旗后裔都在哪里

发表于话题:八旗正黄旗
发布时间:2021-06-09

  

  1.

  北京这个大妈,一下子把“正黄旗”又给整火了。

  说实话,她要是不火这一下,很多“正黄旗”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祖上还是“旗人”。

  辛亥革命都110年了,还说自己是“正黄旗”,实在是配不上北京这个政治、文化中心。

  再者说,即便你祖上是正黄旗,也不是什么骄傲的事,在八旗制度里,有“旗主”和“旗奴”,“旗主”是欺负人的,“旗奴”是被欺负的,都不值得在公共汽车上拿出来显摆,有本事你坐轿去呀,没有外地人和你抢座。

  

  2.

  还是大明朝的时候,努尔哈赤把女真各部的混乱的牛录进行改组、整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的确立,将分散的几十万人严密地编制起来,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劲旅,攻必克,战必胜,连下明朝重镇,为后金的巩固和统治,起了重大作用。在八旗制度下,逐渐地形成了一个民族——满族。

  1644年6月5日早晨,多尔衮率八旗铁骑在一些“耆老”的迎接下,占领北京二环。

  多尔衮怎么也想不到,在377年以后的6月5日,还有人记得八旗。

  3.

  清军刚入关的时候制定了一个政策,朝廷对八旗实行恩养政策,所有编入八旗的人,无论男女老少,从生下以后,一直到死,可以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而由国家包养起来,月月领取钱粮,这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从而在清代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

  “正黄旗”老太太之所以能看不起二环以外的人,是因为“正黄旗”属于上三旗,《雍正令典》明令:“又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上三旗与下五旗待遇上差别很大,例如,紫禁城内、皇帝身边的侍卫均由上三旗担任,比如人们都喜欢的清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

  马上吟成促渡江,分明闲气属闺房。

  生憎久闭金铺暗,花冷回心玉一床。

  添哽咽,足凄凉。

  谁教生得满身香。

  只今西海年年月,犹为萧家照断肠。

  纳兰性德《于中好咏史》

  八旗子弟,已经成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4.

  承德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其中满族人很多,几百年来,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对于承德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据《热河省县旗事情》记载:“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对部下12名功劳者,允许出关在该地带居住。亦是彼等遵从皇帝诏谕,各率百五十乘骑,跑马站圈,遂领有一天一圈地域土地,皇帝便以此地定为王租,马干、祭田、官粉、功勋、狱租、边戎、鰥寡之额地。但于乾隆帝时,在额地以外的余地上,移入一次退役归农的战功者400名,使之领有各自相当数量的土地,以偿旧功。前者谓之干总,后者称之为庄头(属于旗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承德地区的满族早已与汉民族等已融为一体,除少数村镇保存有一些风俗外,多数满族与其汉民族一样工作、生活,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连姓氏都汉化,满汉之间难以区分了。

  按照布尼阿林老人写的《承德满族姓氏考》这篇文章所说,辛亥革命以后,满族在社会上受歧视,国民政府也提出令八旗人入籍、冠姓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满族人不得不更名改姓,并在所在省、县入籍,很多年的时间里,满族与周边的汉民族融合到了一起,直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5.

  八十年代,随着民族政策的调整,承德地区的很多满族同胞恢复了民族身份,按照一些民族工作者的文章挖掘统计,承德地区的

  正黄旗

  分布在以下地区:

  滦平县五道营子满族乡、金台子满族乡的吴、王、薛、黄姓;

  宽城满族自治县的下河西鞠姓,铧尖的赵、傅姓,宽城街的刘姓,牛心山开金矿的叶姓,都是正黄旗;

  宽城驿马站官兵后裔,翁、詹、陈(缸窑沟、宽城)、李、曾(姜)、雷(宽城),梁(宽城、化皮)、姚(缸窑沟、下河西、宽城)、赵(缸窑沟、宽城、板城)、鲍(宽城、下河西、柳树下)、张(宽城、化皮、下河西)、唐(缸窑沟、下河西、宽城)等姓,均属正黄旗;

  平泉郭杖子满族乡的姜姓,为正黄旗。

  6.

  早晨起来,查些资料,匆匆写就。

  有不妥之处,请大妈来指正。

标签组:[历史] [清朝] [中国古代史] [正黄旗] [满族] [满族风俗] [宽城] [承德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0954.html

相关阅读

王承恩墓简介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认为该墓是明朝末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的墓葬,通常称为王承恩墓。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葬简介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

2025-04-30

西井陪葬墓简介

西井,属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位于定陵西南,昭陵之北,占地面积比东井还大。概述 西井的现存状况不如东井,围墙只有北面一段残存。宝城和殿堂仅存遗址可以辨认。宝城下面几十米...

2025-04-30

明悼陵介绍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是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七座陪葬墓之一。位于袄儿峪。原葬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原配妻子孝洁陈皇后。后来陈皇后迁葬永陵,悼陵成为明世宗其他三位妃子的墓所。墓葬简介世宗三妃墓(...

2025-04-30

东井陪葬墓介绍

东井,当地俗称东娘娘宫,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坐东朝西。在德陵村和德陵之间,与一户农家小院隔路相邻。在一片荒草之中,愕然耸立着一块无字碑,与十...

2025-04-30

郑贵妃墓简介

郑贵妃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万娘坟村(万贵妃墓)而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泉)山,坐北朝南。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墓主人为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郑氏。墓园介绍郑贵妃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

2025-04-30

神宗四妃墓介绍

神宗四妃墓,又称作神宗四妃坟,俗称东小宫。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四位妃子的合葬墓。神宗四妃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郑贵妃墓西南200米处。规模不大,也就相当于郑贵妃墓的四分之一...

2025-04-30

明茂陵与聚宝山的关系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

2025-04-30

明十三陵神路简介

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

2025-04-30

《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赏析

【原文】力贵突①,智贵卒②。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③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④,与驽骀⑤同。所为贵镞矢者⑥,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吴起谓荆王⑦曰:“荆所有余者地也;...

2025-04-30

《庄子·外篇·达生》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