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满族八旗分地位高低,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皇帝亲统

发表于话题:八旗正黄旗
发布时间:2021-06-09

清朝是由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由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他们的统治使满族八旗有地位之分,其中,正黄、镶黄、正白、这三旗由皇帝亲统,也是满族八旗中最有地位的三旗。皇室贵族大都在这三旗之列。

满族八旗始末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满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

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满洲八旗按贵贱等级划分依次是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各旗当中因族源不同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军人数最多时有27万人。满族八旗人的后代称八旗子弟,又称旗人,后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于国而自己游手好闲的纨绔流氓子弟。

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满族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满族八旗分类

1、正黄旗

清代满族八旗之一的正黄旗,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东汉末年分三国,要知道三国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的,是经过无数战争才换来三国相持的局面,而在三国中最出名的要属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了。这三大战役不管是规模和计谋都令人拍案惊奇。

虽然诸葛亮被称之为三国的第一智者,但是三国三大战役却都与诸葛亮没有太大的关系,反而吴国在三国三大战役中大放光彩,周瑜、黄盖、陆逊在三国三大战役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吴国看来才是军事计谋最牛逼的国家、

三国三大战役之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交战双方分别是曹操和袁绍大军。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当时的袁绍实力很强,占据着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可谓是兵多将广。而曹操与袁绍相比,不管是军队的实力,还是占据的地盘,都逊色很多。但曹操有一个绝对的优势,那就是把天子掌控在自己手中,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就看是了。

建安五年,袁绍亲率10万大军讨伐曹操,而曹操的士兵仅有不到三万人。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兵奔袭袁军乌巢的粮屯,导致袁军纷纷溃散投降,曹操取得了胜利。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三国三大战役第一场曹操胜了,统一了北方。

2、镶黄旗

清代满族八旗之一的镶黄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历史上的慈禧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3、正白旗

清代满族八旗之一的正白旗,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

4、镶白旗

清代满族八旗之一的镶白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5、正红旗

清代满族八旗之一的正红旗,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

6、镶红旗

清代满族八旗之一的镶红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7、正蓝旗

清代满族八旗之一的正蓝旗,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旗和镶黄旗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是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8、镶蓝旗

清代满族八旗之一的镶蓝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后(也称东太后)也是。

标签组:[历史] [三国] [八旗] [八旗子弟] [满族] [上三旗] [东汉] [汉朝] [曹操] [三大战役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1022.html

相关阅读

《庄子·杂篇·徐无鬼》原文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牵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

2025-04-28

《庄子·杂篇·让王》简介

“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本篇文章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

2025-04-28

世宗贤妃墓简介

世宗贤妃墓,又称“世宗贤妃坟”、"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嫔墓之一。内葬有郑贤妃等至少四位妃子、二位太子。墓园简介位于神宗四妃墓及悼陵之间,俗称"小宫"。坟园坐北朝...

2025-04-28

《庄子·杂篇·徐无鬼》简介

“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全篇大体可分为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莫以真人之言謦吾君之侧乎”,写徐无鬼拜见魏武侯,用相马之术引发魏武侯的喜悦,借此讥讽诗、书、礼、乐的无用。第二部分至“君将...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简介

《庄子·杂篇·庚桑楚》:“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

2025-04-28

庄子《知北游》译文赏析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原文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简介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的毕生精华之作,《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

2025-04-28

《庄子·外篇·田子方》简介

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为我累...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