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高考作弊,数千年的罪与罚,鲁迅的祖父作弊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发表于话题:高考历史上最大作弊案
发布时间:2021-06-15

原标题:高考作弊,数千年的罪与罚,鲁迅的祖父作弊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一年一季的高考季又要在六月份如期而至了,从古至今,考试制度的发展可谓是经过了漫漫长征路。汉魏时期就形成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那时候考试只是推荐人才的辅助手段;到了东汉末年,考试被架空,人才的选拔主要看你是不是根正苗红,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考试制度才算是真正的发挥了它的作用,选拔人才变得公平公正,科举取士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

提到考试,就不能不提它自己不太都想承认的这个臭名昭著的孪生兄弟——作弊。

一、层出不穷的作弊手段,连鲁迅都受到连累

都说古代的文人墨客是清雅之士,又怎会觊觎考试作弊来获取功名?但现实还真不是这样的。

唐朝时科举发展成熟,作弊手段也跟着开始出现。因为当时还可以荐举,有的考生就会在考试之前向当地的主考官,或者是社会上的达官贵人或著名学者呈送自己的作品,前者谓之“公卷”,后者谓之“行卷”,简单来讲就是在考试之前先毛遂自荐。

但你推荐的诗文作品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没人知道。有的人就把别人的作品窃为己有,呈荐给主考官。可见洗稿、剽窃古已有之。《唐摭言》就曾记载:唐人杨衡的表兄弟窃取了他的诗文应举及第。当然,这位被记入《唐摭言》的杨考生,下场并不好,臭名远扬于四方。

从宋代开始考生的卷子要糊名密封,以防考官给自己的关系户打高分。考生们针对这一措施,想了一些办法来应对。

有的考生有自己特殊的笔迹,考前让考官熟悉之后,判卷时便可以照笔迹打高分。但这一招不够保险,万一不熟识,记错了,有可能玩脱了。有的考生又想出一些办法,比如特定的字改变笔划,某处少写一笔,或某处多添一笔。以作标识。

还有的在固定的名人警句后多加一字,比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后面加一字成为:三人行乎,必有我师焉。

针对这些标记型舞弊措施,官方实行了誊录,即由专门人员,把考生卷子誊写一遍,这样便可将大部分考生的特殊标记消除。有一些有明显错误的也会改掉,特别是名人名言的。有的标记过于明显,或是错字错的明显,还会影响到考试成绩。

考生们便又钻研破解之法。明朝有个小说描写了一种有意思的作弊方式,说一个考生考试,发现隔壁住的考生老是鬼鬼祟祟,于是在墙上打了个洞偷窥,原来是主考官给他递了个条子,说明到时答题,第一行只写三个字,以作标记。这考生心领神会,考试时如法炮制,居然中了解元。

清代的考试作弊可谓是泛滥成灾,作弊方法也是花样百出。比如有的考生将科考相关内容用蝇头小楷抄在纸片上,然后做马褂一件,将抄袭文平铺熨帖胸前。

《申报》在《瓯江试事琐述》中记载:“永嘉正场考试,某童擅将文藏在裤裆、靴底以侥幸......被查出,驱逐出场,并揭牌示众。”

这还不算奇葩的,清代考试“抢替”现象也时有发生。抢替就是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考试,最常见的出现在童试和生员岁、科两试者最多。有的代考者会着高帽青衣,充当服务人员,埋伏于考场内,等到考生进场到隐蔽处,互换衣帽,让考生充当服务人员,而有的则是乘入场混乱伺机进入。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他的祖父也曾忍不住诱惑趟了作弊这浑水。他的祖父周福清在清末也算是名门望族,但他一时糊涂为周姓亲戚和自己的儿子周伯宜重金贿赂考官请求“通关节”,事情败露之后,周福清被叛了斩监候,也就是死缓。周家也迅速衰败,这直接导致了周家长孙也就是鲁迅的命运转折。

二、历代都用重典治作弊,清场一发现就杀头

既然有作弊,就肯定有防作弊。古代打击作弊的措施也是在不断地完善。

北宋曾对隋唐以来的科举制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使之真正能做到“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其推出的防舞弊措施有:第一,实行糊名、誊录制度;第二,严格审查考生资格,防范冒名顶替现象的发生;第三,严肃考场纪律,禁止举子舞弊,实行“锁院”制度,防范考官徇私舞弊。到了明朝,防舞弊的立法也不断加强。

明朝加强了搜查与监督,严格冒籍审查,改进编号方法,还采取了磨勘与复试制度,并且将每一位考生的试卷交给多位考官轮流评阅。明代对舞弊的惩罚甚至已经涉及到了刑法。而在作弊之风盛行的清代,政府也是绞尽脑汁的减少作弊的发生。

清代皇帝和礼部规定了乡试中的条规,以规范考生和监考官的纪律,主要表现在挟带者治罪、考官失职者处治、内外帘官徇私舞弊照例之罪等。考试规则制度越来越完善,防舞弊措施也可谓是越来越严酷。

清朝对科场作弊的处罚最为严酷,动不动就是杀头。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爆发了第一次科场大案,朝廷的考官监守自盗,只要你家里爵位高、背景硬,或者是贿赂的钱多,都给你想办法录取。顺治帝下令将主考官全部斩首,几个考中举人的也杀头、抄家。

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场又爆发舞弊案,录取的举人中一多半都是扬州盐商子弟。康熙皇帝下令彻查,果然发现富家子弟通同作弊,结果连考官带考生全杀,两江总督噶礼因失察而被革职。

乾隆、嘉庆两朝也都有科场舞弊大案。最为惊人的是咸丰八年的舞弊案,顺天府一个戏子居然中了第7名,引发舆论大哗。查案后,处罚了91人,就连当朝负责该年考试的最高负责人,军机大臣、一品大员、内阁大学士柏葰,都被当街问斩。

可见不论古今,无论官方、民间,对舞弊都是很痛恨的。

三、现代高考防范更加科学化、严密化

与古代考试相比,现代考试的作弊难度有所增加,但仍然有不少人选择与考试作弊“斗智斗勇”。比如和邻座的人打打手势,再比如带着个连屏蔽仪都不能屏蔽信号的什么高科技电子设备,广东电白就曾爆出有一些商家公开出售、出租用于考试作弊的特殊传呼机等。

此外,社会上的专业“作弊组织”也是层出不穷。有领导指示、组织或者安排考试舞弊的,还有组团跨省考试的,甚至还出现了代考“专业户”,北京曾爆出有冒名代考的中介经纪人,而代考“专业户”的代考价格最高达5万元人民币。考试作弊,从古至今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与古代历朝历代一样,现代政府为了减少考试作弊的发生也规范了相应的较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考试程序,其中包括考生资格认定、考场管理、命题及试卷保密措施、巡视员选派、阅卷及评定程度等等。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考试的公平进行,如《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但防舞弊之路,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作弊入刑政策的出台,似乎已经给那些蠢蠢欲动的准备在考试中作弊的人提前敲响了警钟,而从古至今的考试作弊被抓的血淋淋的教训,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

标签组:[高考] [鲁迅] [罪与罚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2055.html

相关阅读

贾宝玉为何独爱林黛玉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疑惑,为什么贾宝玉偏爱柔弱的,爱耍小脾气的林妹妹,偏偏对温柔懂事,端庄大方的薛宝钗一点也爱不起来呢? 其实,林黛玉并非一无是处,她有三处优点,让宝玉爱不释手,从此其他女子在...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十年之约

十年之约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崔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

2025-07-31

杜牧的故事之杜秋娘诗

杜秋娘诗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杜牧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

2025-07-3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文学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

2025-07-31

《相见欢》赏析:剪不断理还乱

文学赏析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

2025-07-31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

2025-07-31

《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古词大意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

2025-07-3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

2025-07-3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