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高考在即,回顾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附考题)

发表于话题:高考历史上最大作弊案
发布时间:2021-06-15

原标题:高考在即,回顾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附考题)

霍小山

1904年7月4日清晨,清王朝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来京城参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试。

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日暮为交卷时限。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清廷于次年宣佈废科举,因此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一、屈指可数的「状元」郎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份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时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而在状元中能够「三元及第」(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仅14人。在唐朝有二人张又新、准元翰、宋朝有六人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代一人孟宋献,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间的八十九位状元中,只有黄观和商辂两人,清代则有钱綮、陈继昌两人(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状元王玉鐾)。

二、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最早起源于隋代,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征是由皇帝徵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是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后向上举荐)。

到明代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县府的考试),由省提督学政莅临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省级考试),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秋季举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及格者为举人;会试,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三名,一二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考试内容主要是八股文,或称制艺,时文,四书文。

(明代绘画中所描绘的殿试)

三、科场作弊及处罚

由于,科举考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生的富贵荣华,因此引发部光彩的一面。不少人均企图以作弊(包括武举)以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

1.贿买(即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

2.夹带考试经文(带书或抄录于随身物品中)入内作弊。

3.请人代考(俗称替身、捉刀、请枪)。

清代的科场腐败主要来自官员。如嘉庆六年,刑部尚书张若廷帮亲戚夹带;嘉庆十六年,湖南学政徐松倒卖官学名额,并将自己新编教材高价强卖给学生。清宫档案中记载了当年查处他们的情况。

科举作弊历代皆有,清朝之前,科场作案的处罚是革职、流放。赵翼叹道:「纳贿舞弊,仅至窜谪,科场之例,亦太弛纵矣!」清朝首开「科场作弊者死」之先例。

顺治十四年(1657年),发生丁酉顺天、江南科场舞弊大案,主考官大学士柏葰等收受考生贿赂。结果柏葰等数十名考官被处斩,家产籍没,父母兄弟妻子俱流徙边境。

其馀90多名有关官员也受到相应处罚。柏葰是中国唯一被斩处的一品大员,也是科举史上死于科场案的职位最高的官员。

清代乾隆年间科举殿试试卷(局部)

四、科举考试的终结

到20世纪初,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已腐朽透了,各方人士开始激烈地反对及抨击它。其中最有名的是龚自珍的诗:「九洲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连光绪皇帝在一次阅完殿试考卷后,也不禁长叹:「这样选拔人才,难怪所学非所用呀!」

在朝野一片呼声中,光绪三十一年,光绪颁下「谕旨」:停止科举考试。此后,金榜题名永远成为了历史。

五、科举考试的意义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考题

第一场:史论5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嚐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嚐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馀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有兴趣的粉丝可以试试做一下这些考题,测验一下自己的文史水平。

标签组:[历史] [中国古代史] [高考] [清朝] [唐朝] [科举制度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2171.html

相关阅读

继承秦昭襄王之位的继任者:秦孝文王

在秦昭襄王逝世后,他的王位由其子秦孝文王继承。秦孝文王的继位标志着秦国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代的到来。本文将围绕秦昭襄王的下一代君王——秦孝文王的继位及其对秦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秦孝文王的继位...

2024-04-25

宫廷斗争下的悲剧:戚夫人与吕后的矛盾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宫廷斗争一直是影响帝国政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后宫的争斗往往能够影响到整个帝国的稳定。其中,汉初的一场宫廷斗争,即吕后与戚夫人的斗争,尤为引人注目。那么,究竟是什么让...

2024-04-25

曹植之死:忧郁病中逝,才华横溢的曹操之子

曹植,字子建,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也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最终却在忧郁病中离世。本文将探讨曹植的去世原因以及他在曹操...

2024-04-25

星辰之下的智者与英雄:诸葛亮与刘备的星座探讨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成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和蜀汉国君刘备便是其中的两位。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使得他们成为了历史的瑰宝。然而,关于他们的星座,我们...

2024-04-25

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与李泰的命运交织

在唐朝的历史中,唐太宗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时,也废了魏王李泰,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那么,唐太宗为何要这样做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李承乾和李泰的身份和地位。李承乾是唐太宗的长子,而李泰则是...

2024-04-25

历史假设:如果李煜认真治理国家能否抵抗赵匡胤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未解之谜和假设,其中之一便是:如果南唐后主李煜能够像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一样,认真对待国家的治理,他能否抵挡住赵匡胤的北伐,保持南唐的独立?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从以下几...

2024-04-25

朱高煦与朱高燧:兄弟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明朝的历史中,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两位皇族成员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不仅是亲兄弟,更是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角色。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朱高煦,建文帝的叔父,是明成祖朱棣的弟弟。他在...

2024-04-25

朱祁镇:大明战神的称号背后的褒贬辨析

朱祁镇,明朝的一位皇帝,因其在位期间的表现,被后人称为“大明战神”。然而,这一称号背后的含义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它既有褒义的一面,也有贬义的一面。本文将探讨朱祁镇被称为大明战神的原因以及这一称号背后的...

2024-04-25

历史争议: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是非曲直

在明朝末年的历史中,袁崇焕与毛文龙的事件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作为辽东地区的两位重要将领,他们之间的冲突最终以袁崇焕斩杀毛文龙而告终。那么,袁崇焕是否应该杀掉毛文龙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

2024-04-25

嘉庆皇帝:清朝统治史上的独一无二

在清朝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中,共涌现出了十二位皇帝。其中,嘉庆皇帝以其独特的执政时期和对清朝历史走向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被认为是最特殊的一位皇帝。本文将探讨为何嘉庆皇帝在清朝诸位皇帝中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