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顶级流量明星之死_王郎

发表于话题:十大顶级流量明星
发布时间:2021-05-08

原标题:顶级流量明星之死

英语口语

Jimmy s Note

吉米老师前言一个时代的流行艺术就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会产生强烈的社会信息。

顶级流量明星之死

英语口语 | ID:kouyu8

一个时代的流行艺术就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会产生强烈的社会信息。

作者 / 乌潘潘

来源 / 单向街书店(onewaystreet2013)

每朝每代,当人们觉得世道不好了,必然有人悻悻地说:

不务听治而好五音不已,则穷身之事也。——韩非子

我真想不到天下何其浅薄者之多,他们面目倒漂亮的,而语言无味,夜间还要玩留声机、什么梅兰芳之类……——鲁迅

唐玄宗时代后期,盛行天下的是淫靡的“霓裳羽衣曲”,这正是“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衰落前夜。——李敖

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当代网友

千百年来,批评者把“大众娱乐”和“家国命运”这么一对立,姿态便陡然优雅起来,这种俗不可耐的老生常谈却往往能精准地戳中时代的G点。

科学家和军事领袖需不需要我等平民打call尚且不论,事实却告诉我们,即使再糟的年代,也总得有人追星。这是一种信仰,更是人类情感的恒久刚需。不管王俊凯还是张国荣,无论蔡徐坤抑或梅兰芳,时代永远需要明星,大众永远需要偶像。

而大众娱乐业和家国命运之间到底有没有隐隐的关联,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1

在偶像工业横扫一切之前,中国人通常把娱乐业从业者称之为“戏子”,如果在前面加个定语,那还得是“下九流的戏子”,比“戏子”更加古老的称呼,是“倡(娼)、伎(妓)、优、伶”。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秦倡侏儒也,古之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乐记》称优侏儒。——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帝制新曲,教女伶数十百人。——《新唐书·礼乐志》

这些“倡伎优伶”,也就是当今演艺圈开山之祖,其业务范围包括器乐、歌舞、戏剧、曲艺、杂耍、讽刺……甚至还有小部分巫术,为当时社会一切阶层提供消遣和玩乐。他们身边围绕着争议与掌声从不断绝,和今天微博热搜的光怪陆离一样:有人出轨、有人吸毒、有人红出圈、有人糊成渣、有人刷新票房、有人被骂娘炮、有人名垂青史、有人神秘消失……那些关于明星的一切,都曾经在漫长时空里无数次上演过。

不就是流量吗?跟谁没有过似的。

2

王稼,字紫稼,一作子玠,又作子嘉,明末之吴伶也。风流儇巧,明慧善歌。——《清稗类钞》

明朝末年,有位昆曲小鲜肉,名叫王紫稼,时年顶级流量之首,美貌级别“妖艳绝世”,火到“举国趋之若狂”。何况这位小鲜肉的粉丝站站长还是当时著名的官员、文人和公共知识分子、人称“江左三大家”——钱谦益、龚鼎孳、吴伟业。

你难以想象今天梁文道、陈丹青和高晓松会同时迷恋上一位未成年男演员,可当年之盛况只能用疯魔来形容,大才子们专门为小鲜肉谱写了一首《王郎曲》,可谓花式彩虹屁集大成者:

什么是神仙级别的美貌?

王郎十五吴趋坊,覆额青丝白皙长。……惯抛斜袖卸长肩,眼看欲化愁应懒。摧藏掩抑未分明,拍数移来发曼声。最是转喉偷入破,人肠断脸波横。

什么是火出宇宙的热度?

五陵侠少豪华子,甘心欲为王郎死。宁失尚书期,恐见王郎迟;宁犯金吾夜,难得王郎暇。座中莫禁狂呼客,王郎一声声顿息。移床欹坐看王郎,都似与郎不相识。

这位顶级流量让当朝名士们神魂颠倒,普通百姓自然更不在话下。可他火遍全国之后,人也膨胀了,戏也不唱了,整天出入豪华会所,作天作地花式炫富,成了游走于上流阶级的社会活动家。

清顺治十一年,御史以纵淫不法罪将他“杖数十,肉溃烂,乃押赴阎门立枷,顷刻死”,草草结束了王紫稼32岁的生命。围观吃瓜的江南群众早已粉转黑,闻此情景大呼痛快。当年把他捧上天的江左三大家此时也已纷纷为他写下挽诗,并用“坠楼”、“赋鹏”的典故来哀悼王郎之死。这貌似饱含深情的文学比喻却被同时代的袁枚所不齿:一代名伶,始终只是被人们把弄过的玩物罢了。

古代社会,艺人地位低下是个不争的事实。在道上艺下的历史语境中,无论官方史册还是民间记忆,留下痕迹的多是极端脸谱化的艺人面孔:要么是蛊惑君王、祸国殃民,要么吸引才子、成就佳话。

清人董含所著《三冈续识略》中,记载了一起“艺人被刺”案:

康熙年间,浙江嘉善县枫泾镇举行赛神会,搭建舞台邀请戏班表演,演出南宋初年秦桧冤杀岳飞父子的故事。舞台上,演员们“曲尽其态”,很是卖力,而台下一位观众看得入神,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突然“从众中跃出,登台,挟利刃直前刺秦桧,流血满地”,凶手立刻被扭送官府,经审讯,他说是因为看戏过于投入,一时“愤激”,要与秦桧同归于尽。而判官竟“怜其义愤”,以误杀之罪而对其减轻处罚。

只可怜那艺人,因为敬业反而搭上性命。

3

古人认为,一旦帝王宠幸艺人,那么就离灭国不远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是绝佳例子。

毛主席曾感慨“生子莫如李亚子”,李亚子就是李存勖,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他生前实现了对中国北方的大部统一,气势如同战神,勇猛犹似雄狮,堪称“有仇必报兰尼斯特”。

父亲临终前,少年李存勖曾发誓用20年的时间清扫敌人。在重重围困的绝境下,李存勖当众斩杀劝降将领,发表演说,大振军心,然后亲率部队,疾驰六日,直捣敌方大营,斩首敌人数万。此战之后,李存勖名震天下,一呼百应,此后百战灭粱、灭桀燕、灭后梁、灭前蜀、胖揍耶律阿保机,一统天下,完美兑现了李父死前夙愿,连开了金手指的男频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可后续就是一出典型的亚历山大大帝式悲剧了。

李存勖自小酷爱戏曲,打下江山之后自觉可以好好享乐了,给自己起了个艺名叫“李天下”,天天和演员们一起做戏过家家。一次排练中,一个演员借势打了李存勖一耳光,皇帝非但不生气,还重赏了他。从此之后天下大乱,受宠艺人身居政府要职,立国功臣反而不受重视,短短几年,他从一呼百应的英雄,成了让人咬牙切齿的暴君。

仅仅三年之后,叛军揭竿而起,士兵们从城楼上向皇帝射出乱箭,李存勖身受重伤,亲信却早已不见踪影。午时,皇帝奄奄一息倒在绛霄殿廊下,备受其宠幸的艺人们围聚在他周围,收集乐器,一一点燃,扔在李存勖身上,一瞬之间,帝国灰飞烟灭。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后来北宋欧阳修写《新五代史》时,把李存勖的荒唐往事写进《伶官传》序言,提醒后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一千年后,这个“不好好当皇帝非要当明星”的故事收进了中学语文课本,成为千古笑柄。

4

从前的艺人地位虽低下,但心理上却是自傲的——不管哪朝哪代,人们都得听戏。在这个爱好上,无论什么民族、什么阶级、什么政治信仰,分辨不出身份差异来。

清代社会上,盛行权贵与艺人交往的风尚,他们欣赏艺人的色艺,宴会雅集时常召艺人侍酒。艺人群体也因此受到追捧和资助,亦乐于和士大夫及贵族子弟往来。京剧的繁荣就是这样,先是成为上层社会达官贵人服务的产物,后来才在民间流传。

艺人,或者说明星,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他们也许都曾千姿百态地灿烂过,可多是如昙花、如流星,瞬间的光华过后,便化为云烟,消匿在无边的时间长河中。从生至死,他们都是公开展示的商品化存在,出入衣香鬓影,偕从三教九流,舞台适应性越强,生活适应性也就越差。艺人既难像文人那样在精神上超越世俗,也注定不能同普通人一样审慎安分地度日。

艺人这个职业讲究体面,必须通过他人的肯定才能获得自我认同,所以他们近乎神经质地关注自己在公众者眼中的模样,一方面他们外貌才情出众,另一方面性格在自大与自卑之间纠缠摇摆。艺术家的人生必然充满痛苦挣扎与宿命般的无常,当遭遇变故,他们那些角色倒错和身份演变,最值得寻味。

尚小云(1900-1976),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据说尚小云有手绝活,夏天演出,无论多热,他只是前后胸、腋下的衣服有些湿,唯独脸上无汗。等卸了行头,一身汗才“哗”地下来,以免破坏舞台形象。他曾先后卖掉七所宅院的房产,开班授课培养弟子,为一时佳话。文革中遭批斗,1976年因胃病辞世。

马连良(1901-1966),老生演员。民国京剧三大家之一。

1936年,马连良与卓别林

马连良极会享受,精于吃食,衣履整饬,爱好收藏,甚至吸毒。马连良曾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表演结束后竟索取报酬,甚至讨价还价,可见其政治上何等天真。

马连良在文革中被抄家,与老舍、萧军、荀慧生等一起被批斗,1966年12月13日意外摔倒,据说那一跤和做戏一样:先扔了拐棍,再扔了盛面条的碗,一个跟斗跌翻在地,后被送至北京阜外医院,3天后不治。

叶盛兰(1914-1978),京剧小生。

他能反串青衣,又能做刀马旦,嗓音挺拔嘹亮、表演气贯长虹。

1957年,叶盛兰被划为右派,每次从批斗会上回到家,他什么话也不说,把自己关进卧室,在里面用小生念白的声音大喊:“我是谁?”“谁敢惹我!”“在上海的时候,谁敢惹我?”“我成阶下囚啦!”抑扬顿挫,且一声高过一声。等喊够了才开门出来,全家和和气气地吃饭。

“反右”风波过去之后,叶盛兰一张嘴,竟没有一句在调上。

5

先秦理论专著《乐记》认为,艺术与政治是相通。一个时代的流行艺术就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会产生强烈的社会信息:治世产生的艺术安乐,是因为政治和谐;乱世产生的艺术怨怒,是因为政治乖戾;国家濒亡产生的艺术忧伤,是因为百姓艰难。

艺人明星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时代的潮汐将其托起、撩拨、吞没、击碎,他们的种种表情和眼神都与时代遭遇直接相关。

若干年以后,当人工智能研究起我们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艺术与最活跃的艺人,也许历史记录里只会留下一句话:

我们一起学猫叫,喵喵喵喵喵。

你认为顶级流量应该是怎么样的?

欢迎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分享。

标签组:[历史] [军事历史] [唐朝] [马连良] [李存勖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327.html

相关阅读

王承恩墓简介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认为该墓是明朝末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的墓葬,通常称为王承恩墓。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葬简介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

2025-04-30

西井陪葬墓简介

西井,属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位于定陵西南,昭陵之北,占地面积比东井还大。概述 西井的现存状况不如东井,围墙只有北面一段残存。宝城和殿堂仅存遗址可以辨认。宝城下面几十米...

2025-04-30

明悼陵介绍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是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七座陪葬墓之一。位于袄儿峪。原葬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原配妻子孝洁陈皇后。后来陈皇后迁葬永陵,悼陵成为明世宗其他三位妃子的墓所。墓葬简介世宗三妃墓(...

2025-04-30

东井陪葬墓介绍

东井,当地俗称东娘娘宫,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坐东朝西。在德陵村和德陵之间,与一户农家小院隔路相邻。在一片荒草之中,愕然耸立着一块无字碑,与十...

2025-04-30

郑贵妃墓简介

郑贵妃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万娘坟村(万贵妃墓)而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泉)山,坐北朝南。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墓主人为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郑氏。墓园介绍郑贵妃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

2025-04-30

神宗四妃墓介绍

神宗四妃墓,又称作神宗四妃坟,俗称东小宫。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四位妃子的合葬墓。神宗四妃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郑贵妃墓西南200米处。规模不大,也就相当于郑贵妃墓的四分之一...

2025-04-30

明茂陵与聚宝山的关系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

2025-04-30

明十三陵神路简介

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

2025-04-30

《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赏析

【原文】力贵突①,智贵卒②。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③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④,与驽骀⑤同。所为贵镞矢者⑥,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吴起谓荆王⑦曰:“荆所有余者地也;...

2025-04-30

《庄子·外篇·达生》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