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1921》:重新走入历史,再次思考主旋律

发表于话题:1921电影演员
发布时间:2021-06-22

  

  正是在这个深挖的过程中,主创们体悟到了不一样的历史。

  “《1921》和《建党伟业》有啥不一样?”

  这或许也是自打五年前,黄建新和主创团队接手《1921》这个项目开始,就反复自问的一个问题:有建党90周年时的《建党伟业》珠玉在前,作为百年献礼片的《1921》到底该怎么拍?

  作为这两部电影的导演,黄建新最先想到的是“初心”:“为什么拍这部电影?这大概是我的初心。1921年中国诞生了一个党,当时中国有许多政党,中国共产党只是其中之一。但为什么是这批年轻人创建的政党,只用了28年时间就改变了一个中国呢?”

  

  回答这个“为什么”,既是黄建新为什么拍《1921》的缘由,也是黄建新怎么拍《1921》的答案。当年的《建党伟业》,是一部宏大的史诗电影,也是一次不太“常规”的拍摄经历,讲的是武昌起义之后,一系列的历史大事件,主要靠历史牵出人物角色。但这次在拍《1921》时,黄建新决定回到拍电影最初的“逻辑”。

  “我们把所有的注意点都集中回了人物上。”黄建新表示,《1921》对准的是1921年的上海,不再采用宏大叙事,而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建构戏,去聊每个个体在大时代前的活力、奋斗。“我们想好好展示一下各个人物的情感、个性方式、表达方式、生活范围、生活习惯,使这个电影建立起跟观众之间的形象联系。”

  顺着这份初心,一次不一样的主旋律创作,就这么开始了。

  

  “不是符号,是艺术形象”

  当年拍《建国大业》,给黄建新带去了许多改变。那时原本在香港筹备其他片子的他,被老搭档韩三平一个电话叫回了北京,随后二人便埋在资料堆里,看了整整一个月的史料。有过这次经历,黄建新不止一次向人感慨:“我们对历史人物了解得太少了,以前的很多(看法)都是概念。”

  自那之后,黄建新开始对拍电影前啃史料、扒细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几年在参与《建党伟业》《决胜时刻》《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影片的拍摄和制作之前,他都会带着主创团队展开大量的阅读,重新了解、走进历史和人物,而这一次的《1921》也不例外。

  由于《1921》启用了大量青年演员,为了让他们对角色有更深的理解,剧组在演员进组前,给每人都发了厚厚一沓资料。很多人在读完后都很惊讶,原来某个在课本上被一笔带过的人物,居然这么的鲜活,进而对一些原本“没有那么熟悉”的先辈陡生敬仰。

  演员们的反馈,也进一步坚定了黄建新从人物入手做好这个故事的想法。在此之前,他和创作团队已经进行了一次更为深度的挖掘:《1921》前后一共花了5年的时间,其中光是剧本就准备了4年的时间,片方还专门安排了团队,前往法国、日本,找寻一些原本不为人熟知的史料。

  在日本找资料的过程中,和日本警视厅沟通,想在警视厅存储的资源里去寻找历史的痕迹。警视厅资料的完整性,让主创们都感到惊讶,居然精确到了每一天。但为了能够让叙述更加丰满,筹备人员还是选择用最笨的方法大海捞针,一点点地进行排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还真找到了1921年中共一大前,日方破获的一封相关电报,这是在国内不曾见过的史料。顺着这个线索,编剧们在《1921》里加入了一条日本特工潜入中国、暗中监控的支线,给影片增加了一些谍战的元素、丰富了观赏性。

  

  类似的发现其实还有很多,在一点点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主创们渐渐还原出了一个有别于过往认知的“1921年” 。而换个角度来说,借由这次拍摄,其实也填补了党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为后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更多元的角度,其意义远远不止于一部献礼片。

  也正是在这个深挖的过程中,主创们体悟到了不一样的历史。

  黄建新认为不同于《建党伟业》,《1921》塑造了不一样的毛泽东——一个风趣的人、一个感性的人、一个丰富立体的人、一个诗人。他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寻找”,目的是让史料里的形象跟我们贴近,而寻找到的结果,便是一个“伟大的但又亲近的”形象。

  有类似“新形象”的不只是毛主席。比如影片着重刻画的一大代表李达,是湖南永州人,但片中却特意加了一个他不能吃辣的细节。这是因为李达长期伏案写作、熬夜工作,把胃给搞坏了、吃不了辣。影片没有刻意去塑造先辈们的苦和不容易,却用这样一个今人也能体会和理解的细节,将人刻画得更加生动。

  黄建新觉得,这正是自己这十年以来的一大变化:“我觉得我越来越关注于人物的心灵了,关注人物的源动力是来自于哪里,关注生动的角色跟他们理想、生活之间的关系。对我来说,这部《1921》的一个意义,就在于塑造一批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不是符号,是艺术形象。”

  

  “很难,确实很难”

  走进人物,仅仅是拍好一部历史片的第一步,在实际的拍摄中,《1921》面临的挑战不比扒史料时小。

  跨过剧本阶段,主创们要面对的首要难题,便是“再造一个上海”。在《建党伟业》里,中共一大前后的上海故事,着墨并不多,但这次既然要以上海为舞台,那就必须要对二十世纪的上海,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更多的了解。黄建新认为:“只有了解那些细节,才能够展现人物所处环境下的微妙关系。”

  为此他一再强调,这次的上海质感一定要对。于是乎,剧组在筹备期内,便对外滩进行了一次扫描与三维建模,结合史料和当年的老建筑、老街道进行一一比对,并特地找来了上海当地的党史专家、城市文化专家,和他们一起跨越近百年的历史,重新复盘并再现了二十世纪的老上海。

  但这一复盘,问题就来了。主创们发现,过往很多影视作品里,对上海的塑造其实都是不准确的,这就直接导致国内很多影视城的布景并不适用于《1921》。比如二十年代的上海虽然繁华,但是霓虹灯很少,而影片拍摄时用到的横店“新上海滩”却是三十年代的景、满是霓虹灯,很难再现当时的上海。

  怎么办?能用“常规”方法解决的,哪怕繁琐、麻烦,剧组也不惜力气。为了解决灯的问题,摄影师和制景团队的工作人员采用了最“笨”的方法,给横店新上海滩的建筑上按上了一个个灯泡。“一个灯一个灯去固定,一条街一条街去安装,装了上万个灯泡,把制景都累坏了,就是为了二十年代”。黄建新回忆道。

  至于那些“常规”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剧组只能用一些别的影片没用过的“非常”方法。

  既然要拍原汁原味的老上海,那没有什么比在上海的老建筑里实拍,更能还原那段历史的了。然而虽然上海是国内文物保护做得最好的地方,很多老建筑都保留了下来,但是出于管理上的要求,很多建筑此前并不会向剧组开放,所以这条路理论上是走不通的。

  可为了能够找到那种感觉,《1921》的制片人任宁花了不小的力气去协调,加上上海政府的大力支持,最终很多建筑都第一次向剧组开发。当摄影团队第一次进入到这些建筑时,兴奋之情根本抑制不住:“终于拍到这么好质感的景了,镜头也不用像在摄影棚里那样四处躲避、担心露馅了。”

  

  解决了景的问题,按理说《1921》的实拍其实已经跨过了最大的一道难关,可人算不如天算,影片正式开拍的日子里,撞上了全球疫情的泛滥,给整个创作工作都带去了不少的麻烦。2020年年底,黄建新在出席某个文艺工作会议时算了一下,光是那一年当中,他一个人就做了41次核酸检测。

  虽然后来国内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剧组工作也能顺利开展,但问题是《1921》涉及到大量外籍演员和海外拍摄,其中就包括埃里克·迪恩和池松壮亮等重要演员,可是海外疫情的不乐观,使得演员的来华、剧组的出国拍摄遇到了阻碍,而这些都是影片在筹备阶段不曾预想到的难题。

  是退而求其次还是坚持要做到最好效果?

  黄建新的答案很笃定,一定不能将就。“像马林这个人物,以前的建党影片里,只需要在剧情点上出来一下就好了,但在《1921》里需要谈国际背景,那他就很重要了。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在国内找一个外籍群众演员来演,必须得找专业演员。”

  最终,经过多轮协调,几位重要的外籍演员还是在经历了隔离等流程后来到了剧组。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坚持是对的。“这些专业的演员,他们演得特别好,这并不是随便找个外籍演员能替代的。比如池松壮亮跟我们主演在一起,那个眼神对视、互相给的压力,都演得特别到位。”黄建新在采访中兴奋地表示。

  即便是必须妥协的外拍环节,剧组也是想办法要做到极致。日本去不了,黄建新觉得不能在国内的摄影棚里糊弄,于是便通过网络,和日方的导演、摄影师远程协作,在名古屋的一栋老建筑里完成了一场戏的拍摄。法国去不了,就专门去到外滩唯一一栋法式建筑拍摄,并从全国各地凑了一百名法国人来当群演。

  在成片里,这些内容的比例不多,但黄建新却有他坚持的理由,比如法国人和英国人样子不一样,随便找一些外国人来演,很容易露馅、破坏质感。

  “很难,确实很难。”这是黄建新这位拍了40年电影的老导演,聊起拍《1921》时提及的感受。但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字他也说得比较多,那便是“值得”。为什么说这个电影不忘初心,因为他发现电影要表达的很多东西和现实是有映照的,这是当他投入到这个片子当中后才发现的:“(先辈们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敬仰,值得我们追随,值得我们去学习,这是个很大的力量。”


  “电影只是一个入门”

  耗时五年,在大量的曲折当中,《1921》终于要跟观众见面了。

  待到影片上映后,票房和评分都会成为衡量影片的一种尺度,但在黄建新心里,这部电影的意义将不止于纸面成绩:“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把这段历史通俗地介绍给年轻人,让他们有了兴趣,再尽可能去看书。电影只是一个入门,我们借此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是有价值的,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

  他的这份希冀,其实也印证了主旋律内容创作思潮的一种改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旋律电影的表达往往都只停留于说教层面,仅仅只是把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总结”给观众,像是课本内容的影视化。久而久之,让普通观众和主旋律、历史走得越来越远,主旋律也成了一种不太受市场欢迎的内容类型。

  但黄建新觉得,这不是主旋律本身的问题,而是创作者没把主旋律拍好。在拍《建国大业》时,他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尝试,电影上映后,他特地走进了一个放映厅里悄悄坐下,直到听到影片放映结束、观众们自发响起的掌声,他的心才放下:“中国电影以前跟老百姓期待的东西有差距,如果我们做好了就可以。”

  《建国大业》掀起的这股潮流,很快就改变了行业。到了最近几年,伴随着大量成功的商业主旋律影片问世,更多创作者们都意识到,只有让年轻人和历史贴近并明白走进历史的意义,创作者才有机会和他们对上话;而借助这样的对话,年轻人们也能明白,我们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之于今人的意义。

  “拍五·四运动那场戏的时候,来了很多年轻人。我问大家对这场戏是怎么看的。有人告诉我,先前试戏的时候,在里面一喊‘还我青岛’,瞬间就热血沸腾了,感觉‘进去(历史里)了’。只要队伍一前进,所有人的心都起来了。”在黄建新看来,这种改变其实是双向的,一方面让年轻人体会到了历史,但另一方面年轻人的精气神也改变了这场戏的气质——这大概就是拍这样的主旋律影片,更深一层的意义。

  “形象体系跟背书、说教不一样,形象体系最大的特点是你有联想,让观众产生联想,一旦产生了,他的力量就会翻好多倍。”黄建新指出,“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电影拍好,让观众产生这样的联想,我们就特别的有成就感,制作就值了。”而从通过影像改变观众的这个想法来说,电影《1921》的故事,其实要等到正式上映之后,才算真正开始。

  END

标签组:[中国电影] [剧情片] [战争片] [黄建新] [建党伟业] [建国大业] [主旋律电影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3518.html

相关阅读

司马懿:乱世权谋的集大成者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温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权臣、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的一生跨越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以隐忍蛰...

2025-09-17

司马岳:东晋短命皇帝,在位三年就驾崩

他是东晋第四位皇帝司马岳,二十一岁登基,二十三岁去世,仅在位了两年,接下来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吧!晋康帝司马岳是晋明帝司马绍嫡次子,他的哥哥司马衍是嫡长子,同时也是东晋第三位皇帝。那么有儿...

2025-09-17

唐肃宗时期的权臣:宦官与文臣的权力博弈

唐肃宗李亨(711—762年)在位仅七年,却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安史之乱的爆发迫使玄宗西逃,肃宗于灵武即位,肩负平叛复国的重任。然而,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朝廷权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宦官集团与...

2025-09-17

从世家子弟到寄人篱下,揭秘欧阳询的一生

说到唐朝的著名文人,人们第一时间能想到的就是潇洒肆意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狂放傲气的贺知章,但是在初唐时期,却还有一个人值得我们了解一二。他生于安乐却长于乱世,于颠沛流离之中仍能够醉心书法研究,以一...

2025-09-17

贞观长歌:解码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密码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谱系中,唐太宗李世民以“千古一帝”的尊号独树一帜。他以二十三年统治重塑华夏文明格局,其治国方略至今仍被视为理想政治范本。从虎牢关的硝烟到凌烟阁的丹青,从玄武门的血色到昭陵的松柏,这...

2025-09-17

唐太宗四妃考据:制度、身份与宫廷权力结构的镜像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帝王之一,其后宫制度与嫔妃群体不仅是皇权运作的微观缩影,更折射出隋唐之际门阀政治向皇权集中的转型过程。根据《唐六典》《旧唐书·后妃传》及昭陵墓志铭等史料,唐太宗四...

2025-09-17

蜀汉国力不济,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是?

三国时期战乱贫瘠,政权得到分割,各地开始分裂,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各路诸侯纷纷拔地而起,不将皇帝放在自己眼中,曹操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率先获得政权,操控天下诸侯,让其为自己效力,曹操对于汉献帝十分不敬,...

2025-09-17

贞观之治:盛唐序章中的治世密码

公元627年至649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被后世反复称颂的治世——贞观之治。这一以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命名的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集权社会治理的典范,更以其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全方位成就,成为盛...

2025-09-17

尽管朱高炽当政没到一年,但他的哪些政绩影响着明朝?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在最后一次征途蒙古之役后回朝时过世,这意味着强有力的军事扩张的终止和一个内部更新改造的新时代的开启。这种新的为政的态度被称帝的朱高炽系统化了。尽管他当政没到一年...

2025-09-17

尉迟恭后代被灭族:历史迷雾中的家族兴衰与真相探寻

尉迟恭(585年—658年),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唐朝开国名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以勇猛善战著称,在玄武门之变中力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晚年更是被后世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门神。然而...

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