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1921》官宣新阵容 让我们重新认识“南陈北李”_电影策划_电影网_1905.com

发表于话题:1921电影演员
发布时间:2021-06-22
历史上的“南陈北李”


1905电影网专稿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八个字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段佳话。“陈”是指陈独秀,“李”是指李大钊。两人的姓前之所以冠之以“南”和“北”,并非单指陈为安徽安庆人,属南方;李为河北乐亭人,属北方;而主要是指建党时期陈独秀在上海、广东,李大钊在北京从事一项共同的伟大事业。


在陈独秀、李大钊的领导和推进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这个改变了亿万国民前途命运的政党正式成立。


《1921》海报


2021年3月23日,在距离今年7月1日还有一百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电影《1921》官宣了陈坤和李晨的重磅出演,分别饰演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影视作品中的“南陈北李”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五四运动”爆发后,军阀政府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抓捕了数百学生。陈独秀亲自起草、连夜印刷了《北京市民宣言》,将漫天的传单洒向露天影院,被在场的巡警和密探拘捕。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把满腔热血都凝聚到笔端,他在《新青年》发表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首倡马克思主义,激发了无数热血青年的进取精神。



如果说陈独秀澎湃的革命斗志锐利如剑、热情似火,那李大钊的气质则是稳重如山、深沉如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李晨的单人海报展示的是赶去探望被捕的好友兼战友陈独秀时,李大钊处变不惊、沉稳内敛的气质。


同时发布的双人海报,两人目光坚定的望向远方,充满希望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赤旗插遍华夏”的美好未来。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两位革命先驱,黄建新导演选择了陈坤和李晨来分别演绎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也是三人继2011年《建党伟业》后再次联手。


为了逼真演绎陈独秀入狱的第一场戏,陈坤在进组前特意自留了一周多的胡须,一改往日形象,将“出研究室进监狱”的经典场面演绎得无比传神,释放出了“喷薄而出的力量感”;李晨此前在《建党伟业》时,曾饰演李大钊的学生张国焘,当时就阅读了大量的史料,对李大钊的人物历史如数家珍,十年前的积累加上十年后的重温,造就了如今形神兼备的“李晨版”李大钊。


2011年《建党伟业》中的“南陈北李”由冯远征和张嘉两位实力派演员饰演。冯远征被其他主创们纷纷称赞为“陈独秀附体”,入戏太深,拍完了也停不下来——但在开拍前,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形不像,甚至有投资方的老板问:“冯远征演陈独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安嘉和?”


黄建新在拍摄现场给冯远征、张嘉益说戏


黄建新导演的一句话给了冯远征底气:“我们看中的是你身上的儒雅。这个陈独秀有很多激情,但首先他必须是个文人。不用去演儒雅,因为你本身已经具备了这个。”换言之,从导演黄建新到演员冯远征,对于陈独秀的塑造更追求一种神似,而非形似,他们是从气质上来敲定演员来塑造人物。


《建党伟业》剧照


对于同样戏份吃重的角色李大钊,张嘉则称,黄建新导演要求他演的时候一定要常态化,把李大钊当成普通人来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而且着重要求一定要注意精神和气质,也就是神似,“因为形似方面化妆做得已经是比较到位的了,所以是要着重从精神和气质上面下工夫的,要把李大钊那种精神时刻刻在脑子里。”


《建党伟业》剧照


最终,激昂的陈独秀和沉稳的李大钊组成了《建党伟业》中的“一动一静”。黄建新在剪完片子后跟冯远征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有特点的陈独秀”。


正值当打之年的那一代演员依靠自己的热情和理解对那段历史做出了诠释,而不是靠老一辈的概念化风格去演。实际上,《建党伟业》这部历史题材影片除了马少骅饰演的孙中山以外,几乎没有一位特型演员出演角色,按黄建新的话说是“为了增强观众对电影的新鲜感”,这也符合十年前中国电影逐步贴近观众、贴近生活的创作走向。


把时间向前追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而拍摄的中国第一部以建党为背景的影片《开天辟地》(1991)中,“南陈北李”则几乎一致追求了形似,分别由邵宏来、孙继堂两位表演艺术家饰演。这也符合导演李歇浦对于这部电影的定位——史诗式、全景式、纪实性的历史画卷,它的文献价值和史学价值必须放在首位。


《开天辟地》演员定妆照


但是,按冯远征的话说,“电影《开天辟地》给我印象很深,那里面的陈独秀说话总是带着意见性的、不高兴的状态。过去的伟人戏,总是形似大于神似,观众也是注意演员长得像不像。”


近年来,中国影视的创作走向更加成熟写实、多元共生的风格。上周刚刚收官的《觉醒年代》同样鲜活再现的“南陈北李”等知名历史人物。其中,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非凡的魅力,增添了《觉醒年代》独特的人物力量和历史美感,令人印象颇为深刻。


《觉醒年代》剧照


事实上,这不是于和伟第一次饰演陈独秀了,此前他在电影《建军大业》、电视剧《中国1921》里,也曾饰演过陈独秀。不过,虽然有丰富的经验加持,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并不是特别“像”陈独秀。谈及接演这个角色的原因,他表示,“这部剧所怀抱的历史观和人物,是从‘人’的角度去剖析、去讲述,这一点特别打动人。”于和伟进一步谈到,“我们有一个明确的创作原则和方向,就是抓其神,抓住神就等于抓住了灵魂。神似要远大于形似,我们所有演员都是尽最大限度去抓角色的内在精气神,倾尽所能鲜活地塑造人物。”


《觉醒年代》剧照


该剧导演张永新肯定了这一说法,“我们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主要看中精神上能否看出来我们所要表达的角色塑造。”


不光于和伟和陈独秀外形差距较大,饰演李大钊的张桐也与历史上的人物在身高等外形上差距不小。但导演张永新在谈到张桐的时候强调了一个“塔”字,“燕赵慷慨悲歌之男儿,像一座塔一样,矗立在画面中,从这个角度讲,他的身高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大钊先生平生生性简朴、豪迈,我觉得演员的形与神,应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到底似与不似,这是我们的创作初衷。”


《觉醒年代》剧照


形似还是神似?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塑造,到底要追求形似,还是神似?著名导演德西卡曾说过,“真实是艺术的姐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形似比神似更重要呢?


实际上,无论从演员的塑造还是观众的感受来看,“艺术的真实”都分成“理性的真实”,即形似,和“感性的真实”,即神似。在中国电影不同的艺术风格时期,对于“真实”的理解也在逐渐转变。


1991年《开天辟地》中“南陈北李”遵循的是理性、纪实的真实感,严格按照人物照片来进行造型设计。由于历史上陈独秀、毛泽东的额角比较宽,而演员邵宏来、王霙的额角没有那么宽,常规办法是将额前头发剃掉一些,但那样就不光滑,头皮泛青,于是他二人忍着痛,让造型师将额前的头发一根根拔掉,只求塑造更为“形似”的角色。


《开天辟地》剧照


当时,还有一位公认“最像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古月,身高一米八多,一口地道的湖南口音,的确是饰演毛主席的不二人选。1978年确定饰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时,叶剑英元帅在20多位候选人中一眼就选中了古月。从影二十七年间,古月在87部影视作品中出演了毛泽东,可以说毕生都在塑造这个角色。


《开国大典》中饰演毛主席的古月


如今我们更熟悉的唐国强尽管外形不如古月那么“形似”毛主席,而且是从1996年的《长征》才开始饰演毛主席,但却走出了一条更为成功更受认可的“神似”之路。他对此解释道,“我从第一次扮演毛主席开始,就干脆就撇开这个角度像、那个角度不像的问题,更多地去接近人物,追求‘神似’。我觉得这是走了一条比较艰难的路,但它是真正的艺术创作之路,而不是图一个近、贪一个巧。”


唐国强在《长征》中第一次饰演毛主席,便获得当年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同样追求“神似”的还有陈坤,从《国歌》中的聂耳、《钱学森》中的钱学森、《建国大业》中的蒋经国、《建党伟业》中的周恩来,再到这次《1921》的陈独秀,陈坤和这些历史人物原型的外形似乎都不够“形似”,但正如他对饰演周恩来的理解那样——“我只能争取演出总理儒雅的气质和气魄,演出自己心中的周总理”。


《建党伟业》中饰演周恩来的陈坤


同样追求“神似”的还有前文提到过的李晨、于和伟、张桐等越来越多的演员,以及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到如今的《1921》《觉醒年代》等一部部作品中逐步注重“神似”的人物塑造艺术手法,都由在上世纪以《开国大典》《开天辟地》为代表的以追求“形似”风格基础上,从人物塑造的外在真实侧重到人物塑造的内心真实。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形似还是神似”这个问题了——当下的历史影视创作中,应在尽量贴合人物历史原型的基础上(如李大钊、鲁迅标志性的胡须、寸头),侧重人物内心神韵、气质修养、细节习惯与人物的贴合,并加强演员对于历史背景的熟知和人物内心的探索,才能在观众前再现生动的人物,从“理性的真实”上升到“感性的真实”,完成表演这门“真实的艺术”。



正如拍摄《觉醒年代》前重新翻阅中国共产党党史、陈独秀的史料传记和诸多民国书籍的于和伟所云,“就像与老朋友重新认识,我的功课是再次从零开始的。不是说我要演一部剧,把剧本看完就完了。它有大的历史背景,它有人物,你多了解一分,就会对表演和塑造有帮助。演员最重要的,还是在每个角色上花心思。”


标签组:[中国近代史] [陈独秀] [李大钊] [黄建新] [建党伟业] [于和伟] [冯远征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3544.html

相关阅读

杜牧的文学成就:受到杜甫巨大影响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

2025-07-30

杜牧《秋夕》赏析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

2025-07-30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鉴赏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赏析: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

2025-07-30

杜牧《江南春》: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

2025-07-30

杜牧《紫薇花》:咏物抒情

《紫薇花》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描绘新开之紫薇花,次句赞美其不争春,后两句用《史记》“桃李无言”典故,淡雅表现紫薇花高洁的风骨和谦逊的品格。这首诗设想入奇,扩大了诗的张力和戏剧效果...

2025-07-30

杜牧的经典代表作五首

1、《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2、...

2025-07-30

害群之马的成语典故

害群之马的意思 害群之马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hài qún zhīmǎ,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害群之马的出处 《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

2025-07-30

伯乐相马的成语典故

伯乐相马的意思 伯乐相马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意思是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伯乐相马的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25-07-30

朝秦暮楚的成语典故

朝秦暮楚的意思 朝秦暮楚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o qín mùchǔ,意思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朝秦暮楚的...

2025-07-30

杜牧的作品集:《樊川文集》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编,宋以后人又辑有《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等。四部丛刊本《樊川文集》二十卷、别集一卷、外集一卷,乃据翻宋雕本影印。又有清杨寿昌的景苏园影宋本,是杨守敬令书手...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