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1921》即将上映,关于这部电影这三点最值得期待!

发表于话题:1921电影演员
发布时间:2021-06-22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而这一整年中,《1921》无疑是最最重要的一部电影,甚至没有之一。

那么对于这部电影,我们有什么可以期待的?就是今天的文章要讲的。

一、高度还原历史

电影《1921》重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以独有的青春调性结合谍战元素、国际视角等多元看点,打造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第一大片。

在“新生”版预告中,陈独秀(陈坤饰)和李大钊(李晨饰),这两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明确了彼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最迫切的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共产主义组织,彻底改变旧中国。

由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点燃了先进知识分子“欲图根本之救亡”的革命火种,由此开启了“新文化运动”。李大钊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第一个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旗帜。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彻底点燃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五四运动”爆发,由学生发起的罢课、请愿、示威游行在全国兴起,在工人阶级加入罢工反抗之后,演变成一场全民运动。

1921年,来自国内各地和旅日归来的十三位代表齐聚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

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诚然,这段历史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历史课本中都出现过,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就是,应试教育阶段的知识很少能够根深蒂固的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脑中。这时候,一部文艺作品,能够在高度还原历史的基础上,通俗化的将这段历史提供给更为广泛的大众,让不了解的人了解,让了解的人更加了解,这就是《1921》这部电影出现的意义。

二、演员还原到位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一共有十三位人大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是真正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心怀改变中国的鸿鹄之志,眼中充满着希望和少年斗志。

监制兼导演黄建新和联合导演郑大圣为了寻找出演这13位人大代表的演员,也是煞费苦心。最终,黄轩饰演李达、袁文康饰演李汉俊、韩东君饰演张国焘、刘昊然饰演刘仁静、王仁君饰演毛泽东、张颂文饰演何叔衡、祖峰饰演董必武、窦骁饰演陈潭秋、刘家祎饰演王尽美、王俊凯饰演邓恩铭、张超饰演陈公博、张云龙饰演周佛海、胡先煦饰演包惠僧(按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排角色序),13名人大代表集结完毕。

在选角阶段,剧组工作人员秉承着“形神兼备”为原则,外形和历史人物相似是最重要的原则,但演员一旦进入角色,都在努力追求更大程度的“形似”,

黄轩为了饰演李达剃了寸头,他和韩东君进组前都因为参加冲浪综艺晒得过黑,为了还原文人气质,努力美白;


袁文康、刘昊然、王仁君、胡先煦则是为了更接近角色而减肥塑形。

外形上的相似还不够,13位演员以“神似”为目标,广阅史料了解人物。

刘昊然饰演年纪最小的代表刘仁静,理论知识丰富,能言善辩,有“小马克思”之美誉,他在塑造角色时融入了少年人的锐气,一场会议上他号召支援工人运动的戏,即使是预演,也以铿锵有力的台词、坚毅无畏的眼神,感染到现场的众多剧组同事,以致导演在他演绎结束后,都忘记了是预演而喊出来“cut”。

而王仁君自《古田军号》之后再度出演毛泽东,这一次挑战的是青年时代的主席,贴合主席彼时的性格,选择更为松弛的表演方式。

除此之外,他模仿主席的运动习惯,坚持晨跑夜跑,为了镜头前写“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行字的这场戏,进组前一个月就开始练毛笔字,只为了由内而外更贴近“能文能武”的青年毛泽东。


“老戏骨”张颂文出演的何叔衡,性格中拥有天真的一面,和他以往诠释过的角色大相径庭,但他还是以他独特的方法派表演方式,完美演绎,令人物一出场就异常醒目,性格鲜明。

这里面年龄最小的王俊凯也充分展现职业演员的专业素养,导演喊“开机”便“一秒入戏”,即时切换到邓恩铭的忧思神情。为了拍摄牺牲的戏份,他特意减少饮食和睡眠,并将自己关进小屋里沉浸酝酿,以贴近角色受刑已久的状态……

制作团队的精心挑选,再加上这些演员的辛苦付出,让我都十分期待在大银幕上,表演层面上的呈现,想必又会是一次经典的群戏出演。

三、精致艺术表达

其实对于我来说,最能吸引我走进电影看《1921》的点,是两位导演,监制兼导演黄建新,以及联合导演郑大圣。

黄建新其实已经不用再过多介绍,他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总制片人,是《建军大业》的制片人,是《建党伟业》和《建国大业》两部电影的导演,在主旋律影片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说是国内第一人,而早期的作品诸如《黑炮事件》、《背对背,脸靠脸》更是早就证明了他的艺术造诣。

而郑大圣,大家可能就没那么熟悉了,这位导演此前主要拍摄独立电影作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几年的《村·戏》,虽然始终没有在院线公映,但说实话,论质量,可能近十年都没几部国产片能和《村·戏》掰掰手腕的。

有这两位我十分喜欢的导演坐镇,无论是什么题材我都是会去看的,因为他们就是电影质量的最基本保证。

在预告片中我们也能看出,《1921》绝对不是那种“完成任务”式的主旋律影片,无论是从黑白到彩色的色彩变化,这个在《村·戏》中被郑大圣使用过,还是精准的,荡气回肠的长镜头调度,都能看出影片在艺术层面的追求,这其实是近些年主旋律影片的一个大方向,只有当电影本身足够好看,才会让更多的人去看到,去了解到这段历史。前几年可能是《我和我的XX》系列,这次来到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事件,就更令人期待了。


总之,《1921》作为一部以更加细节的笔触和角度,去还原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的电影,能让更多当代年轻人产生共鸣和激励,发自肺腑地感悟到百年前,年轻的先辈胸怀壮志、开天辟地,是今年暑期档我个人必看的一部电影。

标签组:[影视] [电影] [中国共产党] [郑大圣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3561.html

相关阅读

京剧: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我国知名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文戏武戏各...

2025-08-02

京剧锣鼓演奏中的忌讳

李渔在《闲情偶寄》“锣豉忌杂”一节中一曰赳:戏场锣鼓,筋节所关。当敲不敲,不当敲而敲,与宜重而轻,宜轻反重者,均足令戏文减价。” 同是一个[快长锤]锣鼓,变换演奏速度和力度(也包括音高),可用于不同的...

2025-08-02

京剧四大须生都是谁

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

2025-08-02

京剧演唱中的十大禁忌

1、吃字:戏曲演员在唱念上,讲究口齿清楚,这样才能吐字真切,发音准确,把唱词或话白送入观众耳中。“吃字”即为咬字不清,犹如把字吃到肚子里一样,演员导致"吃字"的原因在于不能够正确的运用唇,齿,舌,牙,...

2025-08-02

董平能成为五虎将的原因

我们知道,梁山排定座次之后,就设立了很多小组,最著名的就是马军五虎将。分别是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但是通过上次的帖子,我们发现董平其实是没资格进入五虎的。今天我发现,让董平进五虎,是宋江玩弄...

2025-08-02

京剧台步:走出来的功夫

戏校每天有一堂课专门走台步,无论什么行当都必须练台步,这是基本功。假若连台步也走不好,怎么能唱戏呢?京剧讲究“四功五法”,“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法。每个行当的台步都有自己的规范。 行当不同,台步就不同...

2025-08-02

公孙胜排名第四的原因

众所周知,梁山一百单八将虽以兄弟相称,但是其中党派林立,划分了许多阵营。这些阵营虽然不至于水火不容,却也绝对算不上和谐。在这些阵营中,对立最为明显的,则是晁盖旧部和宋江一党。 毕竟宋江取代的,是晁盖的...

2025-08-02

王安石寻笔的故事

王安石寻笔王安石听说李白有一支可以生长出花的笔之后,自己也想寻找一支这样神奇的笔,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王安石寻笔的小故事。有一天王安石读书的时候从书里看到李白有一支可以生长出花的笔。他就去找他的老师...

2025-08-02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创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

2025-08-02

王安石小故事:不迩声色

不迩声色: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