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时代魂!《1921》启幕上影节 黄建新五年磨一剑_华语_电影网_1905.com

发表于话题:1921电影演员
发布时间:2021-06-22

《1921》剧组上影节红毯合影


1905电影网讯 礼赞百年华诞,见证金爵荣光。6月11日,黄浦江畔上海大剧院内,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拉开帷幕,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黄建新,携其监制并导演的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亮相开幕仪式。与其一起出席的还有电影总出品人、总制片人程武,电影联合导演郑大圣,制片人任宁,编剧余曦,一大代表的饰演者:黄轩、袁文康、刘昊然、王仁君、张颂文、祖峰、窦骁、刘家祎、胡先煦(按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排角色序),以及主演倪妮和特别出演李晨,友情出演张宥浩、王弋萱。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颇具意义地将《1921》定为开幕影片,以此致敬百年前建党救国的共产党人,彰显了上海作为党诞生地的历史意义。开幕影片首映盛典上,电影《1921》第一次全貌呈现,将影迷带回百年前那个虽然风雨飘摇但因全国共产党人汇聚而充满希望的上海。随着影片的播放结束,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予以电影最高的评价。“为时代创作,向未来出发”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秉承的信念,《1921》正是凭借不同于传统主旋律影片的艺术表达手法,再现历史,见证当下,憧憬未来,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献上一场别具意义的开幕影片,也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最诚挚的生日礼物。

 

庆祝建党,《1921》拉开上影节序幕 

回望百年,主创诚意感染全场影迷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全组人竭尽诚意与努力,试图在银幕上重现1921年那段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去探寻支撑先辈们不畏牺牲、救亡图存的‘心灵源动力’。”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仪式上,导演黄建新真诚地阐述了拍摄电影的初衷,致敬了百年前为拯救民族而奋斗的先辈。作为“建字三部曲”的监制、导演,黄建新希望《1921》是一部会让观众惊喜的诚意之作,特别是在建党百年的伟大时刻,影片承载着时代赋予的职责,而在上海这座党诞生的城市做首映,更是意义非凡。


仪式现场,《1921》中的演员窦骁、刘家祎、胡先煦、张宥浩、王弋萱惊喜亮相,献唱了《1921》改编版的推广曲《少年》,“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把我们百年梦想去实现!”他们用歌声再次表达出参演影片时的激动心情。同时也表示,通过影片的拍摄,更加深刻地了解百年前年轻共产党人建党的艰辛与不易,自己也得到了提升,因此认识到作为青年电影人身负的时代使命。


《1921》演员代表演唱推广曲《少年》


银幕暗下,场灯亮起,上海大剧院内的开幕影片放映现场,全场观众沉浸在革命先辈矢志救国的豪情壮志中,为电影献上了雷鸣般的掌声。《1921》以高艺术性、高思想性、高还原度“三高”打动了全场观众,有“泪点”更有“燃点”。“在李达说他为了抵制日货烧日货时,用的居然是日本火柴,那种因落后就挨打的屈辱感,太令人无奈了。”“最后看到共产党人们就义的画面,我就绷不住了!”泪点源于百年前的民族屈辱,也源于对先辈们的致敬。而当最后“红船”上响起《国际歌》的时候,全场观众无疑都被“点燃了”。“导演真的有心了,把百年前的这段历史拍成青春奋斗史,演得也好,给现在的年轻人看,太合适了!”将1921年的青年拍给2021的青年,是两位导演的心愿,而影片所呈现的青春之态也深深地感染现场的观众,“影片充满了青春、希望,‘开天辟地’有很多影视化的表现,但这个视角很独特且全面,有国内形势、国际局势,包括工人运动、学生运动都生动地表现了,很丰满、很难得!”


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必然性和革命精神传播给全国人民,是电影《1921》肩负的时代使命。当下,我国已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在新时代,《1921》的放映不仅为上影节致敬建党百年添光增彩,也借助上影节的国际舞台,向世界电影人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前在上海建党的风华正茂,意义非凡。

 

匠心之作,创新再现历史截面

不忘初心,党史教育最佳“教材”


电影《1921》从2016年开始剧本创作,历时五年,修改二十余稿。党史专家全程参与了剧作过程,编剧团队于世界各地档案馆挖掘新史料,力求在高度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创作;与此同时,由执导并监制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影片的黄建新导演执导,高口碑导演郑大圣联合执导,首位“三金”最佳摄影“大满贯”得主曹郁担纲摄影指导,为影片品质保驾护航;黄轩、倪妮、王仁君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和优秀青年演员诚挚出演,真实还原历史人物风采。


“我被当年建党的青年共产党人深深感染了,他们困难重重,但心火不灭,势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让我感触颇深。”首映之后,观众热情未减,《1921》首轮观影反馈在线上线下持续发酵。毋容置疑,《1921》在故事取材、人物描摹、影像画面三个层面均做到了创新与突破。故事取材不同以往“编年史”的视角选择,以“1921”这一年的横截面切入,全景式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鲜为人知的始末细节,深入浅出地为观众普及了建党历程。而在艺术呈现上,影片也受到了诸多上影节影评人、专家学者的肯定,“写实与写意的影像风格彼此交融结合,在刻画历史厚度的基础上极具光影艺术美感,打造了全新的主旋律观影体验。”


开幕片《1921》剧组亮相开幕式


不仅如此,在全民践行“学党史”的热情之下,《1921》以独特的国际视角,以及对建党艰辛历程的细节呈现、早期共产党人真挚生动的刻画,成为了党员同志们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电影《1921》契合了时代的精神,不仅为大众献上了一部艺术性极高的佳作,也为共产党人献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观影现场的党员同志,以电影中共产党人的精神为指引,感怀历史、不忘初心,加强了自身的爱国教育,也更深刻地认知了作为党员的职责。可以说,电影《1921》在向观众传递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使命而诞生的历史必然性的时代责任上,切中党史命题,圆满完成了党交予当下电影人的时代任务。

 

电影《1921》圆满启幕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伟大而关键的节点,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艺术与精神的盛宴,掀起“学党史”热议,备受各方肯定。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相信《1921》秉承时代精神,一定会在上映之际,为大家带来一段不同凡响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标签组:[华语] [电影] [中国共产党] [电影节] [黄建新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3566.html

相关阅读

王承恩墓简介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认为该墓是明朝末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的墓葬,通常称为王承恩墓。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葬简介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

2025-04-30

西井陪葬墓简介

西井,属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位于定陵西南,昭陵之北,占地面积比东井还大。概述 西井的现存状况不如东井,围墙只有北面一段残存。宝城和殿堂仅存遗址可以辨认。宝城下面几十米...

2025-04-30

明悼陵介绍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是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七座陪葬墓之一。位于袄儿峪。原葬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原配妻子孝洁陈皇后。后来陈皇后迁葬永陵,悼陵成为明世宗其他三位妃子的墓所。墓葬简介世宗三妃墓(...

2025-04-30

东井陪葬墓介绍

东井,当地俗称东娘娘宫,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坐东朝西。在德陵村和德陵之间,与一户农家小院隔路相邻。在一片荒草之中,愕然耸立着一块无字碑,与十...

2025-04-30

郑贵妃墓简介

郑贵妃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万娘坟村(万贵妃墓)而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泉)山,坐北朝南。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墓主人为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郑氏。墓园介绍郑贵妃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

2025-04-30

神宗四妃墓介绍

神宗四妃墓,又称作神宗四妃坟,俗称东小宫。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四位妃子的合葬墓。神宗四妃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郑贵妃墓西南200米处。规模不大,也就相当于郑贵妃墓的四分之一...

2025-04-30

明茂陵与聚宝山的关系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

2025-04-30

明十三陵神路简介

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

2025-04-30

《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赏析

【原文】力贵突①,智贵卒②。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③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④,与驽骀⑤同。所为贵镞矢者⑥,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吴起谓荆王⑦曰:“荆所有余者地也;...

2025-04-30

《庄子·外篇·达生》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