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印度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为什么奥运奖牌那么少?

发表于话题:美国媒体说奖牌不重要 嘲讽印度奖牌少
发布时间:2021-09-27

原标题:印度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为什么奥运奖牌那么少?

奥运会上,别人忙着比赛,印度忙着攀比和甩锅。

7月23日,万众瞩目的东京奥运会终于迎来了开幕式。这次奥运会确实来之不易,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整整推迟了一年。

如今奥运会已经进行到了第8天,各国运动员为了荣誉也是拼尽全力,渴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更希望能够为国争光。

然而,在奖牌榜上印度的排名却让人惊讶,他们的排名是第54位,只有1枚奖牌,还不是金牌,只是一枚银牌。

和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相比,同样号称大国的印度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表现竟然如此差强人意。

作为拥有十亿人口的巨型国家,印度居然和泰国这种只有千万人口的小国一个档次。

当然,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因为印度在体育赛场上一贯疲软,取得的奖牌数甚至排在泰国、朝鲜等国之后。

不过,截止到目前,印度所取得的成绩却狠狠打了印度媒体和BBC的脸。

奥运会开始前,各国媒体都会推出专题报道,从各种角度预测本国运动员的发挥状况。而英国广播公司(BBC)却将目光放在了印度和中国的运动员身上。

7月23日,BBC在奥运专题报道中,大肆吹嘘印度选手的过人之处,并断言“印度选手会在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中击败中国队,例如射击、射箭和羽毛球等,捧回大量奖牌。”

此次印度共派出了120名运动员,主要参加射击、摔跤、拳击、射箭和羽毛球等85个项目的比赛,而这些项目很多都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

对于BBC的预测,印度方面也表示极力赞同,印度射击名宿乔伊迪普也表示,印射击队将做好迎战中国队的准备,基本可以确保获得2枚奖牌。

BBC将印度和中国对比,显然是瞅准了印度“热衷”于和中国比的心理,所以他们才会对此进行大肆报道,博取眼球。

但印度却信以为真,情绪高昂,好像自己真的赢了中国一样,整个印度的民众也都格外关注射击比赛,认为自己国家有很大希望打败中国。

如今射击比赛已进行多场的角逐,中国射击队成功摘取3枚金牌,反观被BBC大肆鼓吹的印度,竟然一枚都没有。

而到现在,他们唯一的一枚银牌,还是由不受关注的女子举重选手查努摘得。

印度奥运代表队此次的表现,也引起了印度网友的吐槽。

近日《印度时报》发表印度奥运代表队赛事预告,结果评论区却成为了印度网友自嘲的地方。许多印度网友纷纷表示,印度表现太弱,被中国甩好几条街了。

● 《印度时报》报道截图:东京2020奥运会:印度7月26日的赛程

一些网友认为印度获得的奖牌数量和该国人口实在不成正比,还暗讽说,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竟然只适合打板球这样慵懒的项目。

对此,印度媒体不仅没有好好反思,而是开始到处找原因,找借口。

印媒称,由于日本面临第8号台风“尼伯特”的威胁,所以一些比赛项目不得不进行调整,这使得很多印度运动员“错失机会”。

射击领域的失误,却归咎于“设备出了问题”。

显然,在奥运会这种专业的比赛上,这样的借口并不能让人信服。

其实,如果没有先前的“夸张”报道,印度体育代表团并不会遭到嘲笑,毕竟,一直以来印度在奥运会上的表现都不突出。

可以说,这次他们也是自取其辱。

从1920年到现在,每一届夏季奥运会印度都没有落下。但是印度的奖牌榜却惨不忍睹,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印度已经参加了24届夏季奥运会,然而印度目前拿到的奖牌总量只有28枚。

更惨的是,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印度在奥运会上连续3年一枚奖牌都没有获得,每次都是挂“零”。

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印度的射击选手宾德拉才在十米气枪项目上获得一枚金牌,算是有了一个突破。

当时,整个结果也是震动整个印度,连转播比赛的印度播音员的声音都颤抖了。

印度各个电视台更是暂停了正在播出的节目,全都改播宾德拉奥运夺冠的新闻。

印度总统和总理也纷纷向他发去贺电,全国各大机构也争先恐后地给他发钱。

宾德拉因为夺冠,简直是被捧上了天。

不过。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宾德拉以0.1环的成绩错失铜牌,印度网友却忘记了他曾经的成绩,转身嘲讽。

“如果有自行车比赛,有人力车比赛,有捡牛粪比赛,或者吐马沙拉(大概就是印度咖喱)的比赛,我们或许能拿到一些奖牌。”

印度对奥运会的执念也很深,自2016年起,印度政府在支持18个国家体育联合会的128名奥运候选人身上花费了116.965亿卢比,但每一次奥运会的成绩都令印度人很失望。

今年印度更是派出120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这也是印度史上最大规模的奥运代表团。

印度对此次奥运会寄予了厚望,总理莫迪亲自为这些奥运选手加油,希望他们可以在奥运会上取得优秀的成绩,能够缓解新冠带来的伤害,唤醒印度人民。

可他们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就连只有6万人口的百慕大岛国都比不上,该国今年奥运会只派了2人参加,就拿到了1块金牌。

人口只有180万人的科索沃,只派了11人参加,也拿到了2块金牌。

而印度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为什么奥运奖牌那么少?

印度之所以表现如此不佳,有很多原因。

首先就是,在印度好多人还在为填饱肚子犯愁,哪有闲心来搞体育。

印度社会痴迷于将孩子培养成医生和工程师,每年大约有250万幼儿准备参加医学和工程考试。

相对而言,体育则没有那么受欢迎,高付出,高风险,低回报的投资,并没有多少人喜欢。而且印度退役运动员难以维持生计,1952 年第一位印度个人奖牌获得者KDJadhav,最终因缺钱买药而去世。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体育被视为一种爱好,而不是一份好职业,因为他们生活的重点是:谋生!

另外,印度的运动员们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糟糕的体育设施,缺少场地,想训练,无处可去。

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成为阻碍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印度传统文化中,高种姓注重精神修行,以食素、禁欲、苦行为荣,以食肉、休闲、体力劳动为耻。

这显然和体育运动的要求截然相反。

跑、跳、游泳等体育活动在高种姓眼里,就是体力劳动,被视为无聊的“嬉戏”,完全不值得浪费时间。

从一群吃不饱的人里选运动员,怎么可能获得奖牌。

当然,这与印度的政治腐败也有关。在印度,与体育相关的机构在印度都变成了肥差,他们根本不重视体育,而是忙着搞裙带关系,甚至里面充满着阴谋。

印度奥运表现不佳,完全是自己的问题,一味地甩锅,毫无意义。

说实话,我们国家根本就没有和印度比拼的意思,我们尊重每一个国家和对手,更是会全力以赴地去做好自己。

奉劝印度一句,与其和中国攀比,还不如总结一下自己的问题,认真寻求解决方案。如果印度能正视自己,那么也许在之后的奥运会的赛场上,他们会取得一些突破。

如果一意孤行,不找根源问题,那么等待他们的,终将是赛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标签组:[奥运会项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宾德拉] [bbc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49846.html

相关阅读

王承恩墓简介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认为该墓是明朝末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的墓葬,通常称为王承恩墓。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葬简介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

2025-04-30

西井陪葬墓简介

西井,属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位于定陵西南,昭陵之北,占地面积比东井还大。概述 西井的现存状况不如东井,围墙只有北面一段残存。宝城和殿堂仅存遗址可以辨认。宝城下面几十米...

2025-04-30

明悼陵介绍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是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七座陪葬墓之一。位于袄儿峪。原葬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原配妻子孝洁陈皇后。后来陈皇后迁葬永陵,悼陵成为明世宗其他三位妃子的墓所。墓葬简介世宗三妃墓(...

2025-04-30

东井陪葬墓介绍

东井,当地俗称东娘娘宫,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坐东朝西。在德陵村和德陵之间,与一户农家小院隔路相邻。在一片荒草之中,愕然耸立着一块无字碑,与十...

2025-04-30

郑贵妃墓简介

郑贵妃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万娘坟村(万贵妃墓)而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泉)山,坐北朝南。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墓主人为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郑氏。墓园介绍郑贵妃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

2025-04-30

神宗四妃墓介绍

神宗四妃墓,又称作神宗四妃坟,俗称东小宫。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四位妃子的合葬墓。神宗四妃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郑贵妃墓西南200米处。规模不大,也就相当于郑贵妃墓的四分之一...

2025-04-30

明茂陵与聚宝山的关系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

2025-04-30

明十三陵神路简介

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

2025-04-30

《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赏析

【原文】力贵突①,智贵卒②。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③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④,与驽骀⑤同。所为贵镞矢者⑥,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吴起谓荆王⑦曰:“荆所有余者地也;...

2025-04-30

《庄子·外篇·达生》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