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越剧“女神”王文娟: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

发表于话题:王文娟去世
发布时间:2021-08-06
王文娟,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26年12月出生于浙江嵊县。王文娟是越剧“王派艺术”创始人,她戏路宽广,在不同时期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舞台形象。在表演上善于描摹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素有“性格演员”之称;其唱腔情真意切,运腔平缓委婉,深藏一种内在的力量。其饰演的代表作品和人物有:《追鱼》中的鲤鱼精、《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忠魂曲》中的杨开慧、《西园记》中的王玉真、《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王文娟积极投入剧院体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4月,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10月26日,获2019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
“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这是越剧名家王文娟老师的人生信条。一如这个信念,舞台上光芒四射的王文娟老师,台下非常简朴、谦和且真诚。回想2019年底,我们曾有幸走进王老师的家,又一次真实地接触到越剧“女神”的日常一面。
耄耋之年的王老师依然年轻,笑靥如花,身板硬朗,体态轻盈。说话时,带着乡音的糯软的语调,让人听着分外亲切。说到兴致处,那眉目传神、顾盼生辉,特别有感染力。
而且王老师非常坦诚,为了提醒我们说话声音放大一些,她风趣地说:“我的耳朵已经打了八折。”为了此次采访,她前一天晚上特意用毛笔写下她的思考。拿着三页纸,她笑着对我们说,年纪大了,怕说着说着“跑题”。
她毫不忌讳地说自己只学到小学三年级,自称 “天资平平”。那么她是如何逆袭成越剧王派创始人、无数观众心中的越剧“女神”的呢?
她回答:无非是肯下一些纯粹的“笨功夫”。在王老师家卧室的门口处,挂着一张很大的纸,是她用毛笔写的“核心阅读”,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作品的指示,“写在纸上,记在心上。每天走过都可以读一读”。王老师认真地说:“我们要努力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作品。这一点,过去、现在、将来都将永远是文艺人不变的‘初心’,永远的使命。越剧是草根文化,它的特性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我们要始终扎根人民群众,为人民大众服务。”

王老师家沙发旁摆放着奖杯、荣誉证书,其中包括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奖杯和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届荣誉委员证书。

走进王文娟老师的家,我们见识了她所谓的“笨功夫”,也明白了她人生信条中所谓的“简单”,那也是一种“纯粹”与“痴迷”。正如她所言:“如果算是侥幸有所成就的话,只不过是这一辈子没有太多杂念,把有限的能力,全部投入到演戏这一件事情上而已,只不过是在人生道路面临选择时,始终遵循内心的声音。”
回顾王文娟老师的一生,她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是如何把艺术人生与家国命运、时代责任紧密相连的。
少年岁月
1926年,王文娟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一个诗礼之家。从小是个戏迷。外婆家所在的后山镇是一个有四五百户人家的大乡镇,当时,女子越剧第一代演员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沈兴妹等已经唱红,被请到后山镇来演“的笃戏”。她们坐着轿子,风头十足。每逢戏班有演出,外婆都要接母亲回去看戏,母亲也总是会抱上我一起去。从抱在怀里到坐在母亲膝上,再到自己爬到高凳上看戏,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戏迷。——王文娟
学艺生涯
1938年,12岁的小王文娟来到上海,跟随表姐竺素娥学戏。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那时的王文娟沉默寡言,很少玩乐,被同伴们戏称为“小老太婆”。王文娟不管这些,一心学戏,不论是学戏时的练功,还是之后的跑龙套,都异常刻苦。我在练功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争气,把戏学好。同伴小姐妹外出游玩时,我常独自留在后台琢磨剧情唱词,戏散场后,别人忙着卸妆,我却带妆上台走台步,练甩发、跪行。——王文娟
醉心舞台
1942年歇夏时起,王文娟学艺满师,开始以“小竺素娥”的艺名组班演出。1945年8月,王文娟第一次正式挑“大梁”,当时同孚戏院邀请她作为头肩花旦,与邢月芳合作演出。从一个六肩花旦飞升到头肩,进步可谓神速,但其实在此之前王文娟已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六七年。

王文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剧照。

关注度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压力也更大了,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早上练唱练功,下午和晚上两场演出,日夜两场之间排新戏,演完夜场去电台做宣传,回家后还要读剧本至深夜。——王文娟
新的时代
1948年,应徐玉兰的邀请,王文娟加入玉兰剧团,积极投入戏曲改革的浪潮中。

第三次文代会期间,王文娟与梅兰芳、常香玉合影。

对于每天来看戏的观众,只有保持剧目的丰富多样才有吸引力。编导善于为演员“量身写戏”,选择题材时,他们考虑的不仅是剧情,还有演员的特长、时事的呼应以及观众的喜好等因素。我一直认为,一个剧团的独特艺术个性和风格,才是立足市场的根本所在。——王文娟
热血青年
解放初期,王文娟积极要求排演解放区的进步戏,成功塑造了白毛女的形象,演出了《兄妹上街》《巾帼英雄》等剧。她还参加了艺术界捐飞机的义演,是一个热情高涨的热血青年。1952年,王文娟参加了总政文工团,1953年4月和姐妹们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为战士们演出。演《梁祝》时,演到“英台哭灵”,敌机炸断了电线,战士们打着手电筒为演员照明。

1953年王文娟作为总政越剧队演员到朝鲜慰问演出。

战地姐妹花在朝鲜合影。

在前线,王文娟和徐玉兰获得了二等功和朝鲜三级勋章。

1953年4月到年底,我在朝鲜生活了八个多月。八个月的时光不算长,八个月得到的锻炼和提高,却叫我一生难忘!那时对于生死的确没有考虑太多,在那个激情年代里,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内心的荣耀感,冲淡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段经历对我来讲终身难忘,让我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历过战场硝烟,解放后参加了学习班后,学戏演戏的动机不再是单纯为了给“小家”赚钱,而是为人民大众这个“大家”服务。——王文娟
红楼情缘
1958年,与徐玉兰合作的《红楼梦》首演于共舞台,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成为了不朽经典。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上映,出现了万人空巷的热烈场面,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也是深入人心。为了演好这个人物,王文娟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还立下 “演不好砍我头”的“军令状”。演戏时,王文娟非常注重林黛玉复杂多层次的情感。为了入戏,在后台她都不太讲话。演戏前三天,呆在家里不出门,静下心来看《红楼梦》的书,看剧本。在《焚稿》这场戏的表演处理上,要解决一个矛盾,即是一方面要表现出黛玉在病中形体的软弱不堪,另一方面又要表现出她有起有伏而又一阵高于一阵的愤激情绪。遇到人物感情非常激动的地方,就不能因表现病态而妨害表现感情。在说白、唱词的语气运用上也是如此,在同时表现感情与病态时就必须两者兼顾,不能兼顾时就不妨着重于感情的一面。——王文娟
佳作不断
“林妹妹”只是王文娟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之一。晴雯、祝英台、红娘、武则天、鲤鱼精、孟丽君、春香……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也都是王文娟曾塑造过的角色。电影《追鱼》里的鲤鱼精有大段打斗,这对于幼功了得的王文娟而言不在话下。1958年,院团领导要求全院上下动手写剧本,于是大胆的王文娟决定和副团长孟云棣一起合作写剧本武则天。剧本完成后,开始排演《则天皇帝》。娇滴滴“林妹妹”立马变身“霸气女王”。王文娟塑造的女皇帝,没有旦角的脂粉气,敏锐洒脱、处事果断。

《追鱼》中王文娟饰演的鲤鱼精。

《则天皇帝》剧照,王文娟饰演武则天。

我喜欢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创作过程本身充满了乐趣,对自己的表演也是一种突破。演员的表演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别人猜的。要让观众看得懂,在不脱离人物思想感情的前提下用戏曲的手法夸张地表达出来。技巧和唱腔一样,都应该是服务于人物的,脱离了人物,就成了纯粹的炫技,再好再漂亮的技巧都应该舍去。——王文娟
伉俪情深
1962年,王文娟与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喜结良缘。几十年来,这对艺术夫妻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两人有过一次正式合作,是1996年拍戏曲电视剧《孟丽君》,道临先生担任这部戏的总导演,并参与剧本改编。那时两人都已经是古稀之年。“我以70岁高龄扮演17岁的少女。每天凌晨就起来,化三小时的妆。拍摄时是夏天,在40多度的高温下一拍就是五六个小时,里外衣服都湿透了。因化妆缘故,中午不能吃饭,只能吸流汁充饥。”

在王文娟老师家中的电视机柜的一角,摆放着王老师与先生孙道临的合影。

两人合作戏曲电视剧《孟丽君》。

我们大多时候只能晚上在僻静的马路散散步,公众场合也不可能去,像逛街、看电影、吃饭这样的安排便很少有。每次两人一直走到深夜,他送我回家,到了门口却又不走,我说,那我送你,于是两人折回到武康路,到了公寓门口,他说,还是我送你吧。就这样绕着武康路,华山路、湖南路、淮海路兜兜转转,最终还是他送我回到家。这样的“十八相送”,是我们恋爱时最常见的“保留节目”。——王文娟
红楼团长
能文能武能写外,王文娟还是管理院团的“一把好手”。上世纪80年代,王文娟与徐玉兰一起自建了改革性剧团——红楼剧团,自负盈亏、艺术独立、人事权独立。她积极投身剧院体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

红楼越剧团成立后,王文娟与学生们合影(1986年)。

很多人心里苦闷,渴望改革,但又害怕失去现在拥有的,害怕失去安稳——但哪里有舒舒服服的改革呢?只要自身努力进取,决策能够尊重艺术,尊重市场,耐心培育市场,越剧依然会重新获得生机和活力。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走在一条平稳大道上,但走到后面,没路了;有时候呢,以为自己走的是荒芜小路,走到后来却踏上了康庄大道。——王文娟
王派艺术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王文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剧“王派”艺术。在王文娟看来,越剧的希望和兴旺,就是靠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因此她一直在指导学生,不管是对专业演员,还是业余学生,她都要求很高,一丝不苟。她常说:“要成为一个好演员,必须要多练功,多实践。演员是比较特殊的,手、腿、嗓子、眼睛等都是工具,每个工具都是要训练的。”

2006年“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专场演出、2016年“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派越剧专场”。

我认为,唱腔设计与单纯的音乐创作不同,应该以准确传递人物感情为最高目的。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最直指人心的唱腔往往来自简洁朴实的处理。在表演上,我的最大体会就是,要讲究表演的格调,处处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演戏不能太满,太满时要学会精炼,空白多时则要学会填满,要懂得疏与密的关系。——王文娟
心系越剧
即便年事已高,王文娟始终不断学习、思考,心系越剧、心系舞台。传承经典的同时,王文娟认为,还一定要注重创新发展,多创作有影响力的好的剧本好的作品。要承上启下,出人、出戏、出精品。

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戏曲是传承的艺术,是一代代人经过传承积累下来的。像《梁祝》《盘夫索夫》《碧玉簪》等这些经典越剧剧目,都是经过我们的先辈、师长不断磨炼才保存下来的。我一直在想,我年纪大了,趁身体还能折腾,把艺术记录下来,让后辈借鉴。——王文娟王文娟老师,一路走好!
永远怀念您!

标签组:[王文娟] [古装剧] [上海越剧] [追鱼] [孟丽君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50399.html

相关阅读

《庄子·杂篇·徐无鬼》原文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牵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

2025-04-28

《庄子·杂篇·让王》简介

“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本篇文章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

2025-04-28

世宗贤妃墓简介

世宗贤妃墓,又称“世宗贤妃坟”、"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嫔墓之一。内葬有郑贤妃等至少四位妃子、二位太子。墓园简介位于神宗四妃墓及悼陵之间,俗称"小宫"。坟园坐北朝...

2025-04-28

《庄子·杂篇·徐无鬼》简介

“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全篇大体可分为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莫以真人之言謦吾君之侧乎”,写徐无鬼拜见魏武侯,用相马之术引发魏武侯的喜悦,借此讥讽诗、书、礼、乐的无用。第二部分至“君将...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简介

《庄子·杂篇·庚桑楚》:“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

2025-04-28

庄子《知北游》译文赏析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原文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简介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的毕生精华之作,《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

2025-04-28

《庄子·外篇·田子方》简介

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为我累...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