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隐秘”的儿歌火了:从小唱到大的童谣,背后故事细思极恐_mother

发表于话题:恐怖童谣真相解析
发布时间:2021-05-10

原标题:“隐秘”的儿歌火了:从小唱到大的童谣,背后故事细思极恐

原创 周刊作者团 世界华人周刊

《小白船》之外,到底还有多少“细思极恐”的童谣?!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余叶子

近日,《隐秘的角落》掀起了一股热烈的观剧潮,大家在调侃惊悚问句“一起爬山吗?”的同时,也被《小白船》无限循环洗脑。

剧中第六集,三个小孩坐在船上仰望天空时,《小白船》舒缓的音乐便响起,“飘呀,飘呀,飘向西天“,顺着小孩仰望的方向,穿过云层,猛然显现一具飘在海上的尸体,画风甚是诡异。

之后,《小白船》的音乐一响起,都暗示着凶杀的到来,吓得网友直呼:这哪是童谣,简直是阴乐!

连伊能静也在微博上喊话自己老公秦昊(张东升的扮演者):以后不准在晚上给孩子唱这首歌!

其实,在《小白船》的诞生背后,还真的隐藏着一段忧伤的故事。

这首听着像“阴乐”般的童谣,最初真的就是一首安魂曲。

《小白船》的诞生:

一半是丧亲之痛,一半是家国之愁

陪伴了无数中国人童年记忆的《小白船》,原名《半月》,是一首朝鲜童谣。

1910年,日本通过一系列武力威胁和政治讹诈,强迫朝鲜签订《韩日合并条约》,将朝鲜半岛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开始了对朝鲜长达36年的统治。

这期间,日本在朝鲜极力推广日语,传唱《樱》《富士山》等日本童谣,试图从精神上奴化朝鲜,使之彻底“日本化”。

面对如此境遇,朝鲜音乐家尹克荣深感痛惜,他开始积极创作朝鲜童谣,以音乐为武器,于严酷环境中坚守爱国阵地。

▲ 尹克荣

1924年,尹克荣的姐姐痛失自己的丈夫,经常独自一人孤寂地望着天空中的半月发呆。尹克荣见此情景,便创作了安魂曲《半月》,一方面希望能给姐姐带去温柔的安慰,另一方面也饱含了痛失国土的伤痛。

在《半月》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歌词:“走过那彩云国,再向哪儿去?在那遥远的地方,闪着金光,晨星是灯塔,寻路吧。”

“晨星”暗含着希望,既是个体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也是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期待。相信总有光亮在前方,总有希望在拐角。

后来,尹克荣为了躲避日本的追捕,辗转于日本、朝鲜、中国三地。他曾在中国东北当过10年的中学老师。有一日,他偶然听到光明中学的学生也在唱《半月》,才知道这首歌已经传过朝鲜日本,火到了中国。

1951年,《半月》被译为中文,改名《小白船》,随后又选入音乐教材,很快在中国流行开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

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充满“桂树”“白兔”“银河”等童趣意象的《小白船》背后,竟然暗藏着诸多有关死亡的阴郁气息,再结合《隐秘的角落》暗黑的剧情,童年的回忆不禁瑟瑟发抖起来。

经典《鹅妈妈童谣》:

背后的故事不可细想

童谣本是写给小孩子的歌,但某些时候它更像是成人世界的暗语。如果一首《小白船》已经让人感到颤栗,那么风靡欧洲的《鹅妈妈童谣》,则更不可细想。

1971年出版的《鹅妈妈童谣》,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儿歌集,书中收集了800多首童谣,取材于法国、意大利、英国多地。其中不少童谣用欢快的节奏展现暗黑主题,许多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句子背后都富含恐怖、暴力、凶杀等负面元素。

有的内容一开头就直白地展现死亡,例如《我的妈妈杀了我》:

My mother has killed me(我的妈妈杀了我)

My father is eating me(我的爸爸吃了我)

My brothers and sisters sit under the table(兄弟姐妹台下坐)

Picking up my bones(捡起我的骨头)

And they bury them(埋了我的骨头)

under the cold marble stones(在那冰冷的大理石下)

这首童谣讲述了格林童话《杜松子树》的故事:狠心的继母杀死了前妻的儿子,将他熬成汤。死去的小男孩后来化成鸟儿飞回家揭露真相,杀继母报仇,一家人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且不说这故事背后的残酷现实小孩子能否理解,就细品品这歌词描绘的画面,都不知道要配个什么插图好。

再比如《鹅妈妈童谣》里的名篇《伦敦桥要塌了》,一度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版本流传甚广,字面上看不出太多的诡异,只是每一段的结尾都反复强调:

伦敦大桥倒下来,

倒下来,倒下来,

伦敦大桥倒下来,

我美丽的小姐。

拿一把钥匙锁住她,

锁住她,锁住她,

拿一把钥匙锁住她,

我美丽的小姐。

我们怎么把它建起来,

建起来,建起来?

我们怎么把它建起来,

我美丽的小姐。

用金和银把它建起来,

金和银,金和银,

用金和银把它建起来,

我美丽的小姐。

……

坚硬的石头会保持很久,

保持很久,保持很久,

坚硬的石头会保持很久,

我美丽的小姐。

建伦敦桥跟“美丽的小姐”有什么关系?

有种说法是讽刺埃利诺皇后胡乱征收过桥税,但更多的人却认为这个童谣在暗指一种残忍的建筑祭祀活动。

相传,只要把小孩活埋进桥柱里,孩子的灵魂就会守护大桥永远不倒。在英国伦敦桥修建的时候,不少流言说桥下埋着少女的尸体。

此事至今没有确切的考古验证,但却在童谣里一代代传唱了下来。

《鹅妈妈童谣》收纳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有的内容看着匪夷所思,取材却来源于现实,例如著名的《丽兹·波顿拿著斧头》: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丽兹波顿拿起斧头)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丽兹波顿拿起斧头)

Hit her father forty whacks.(砍了她爸爸四十下)

When she saw what she had done.(当她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

She hit her monther forty-one.(她砍了她妈妈四十一下)

童谣中描写的弑父杀母场景,并非虚构,而是1892年8月发生在美国的真实血案。

案发当天,33岁的丽兹·波顿用斧头砍了熟睡中的继母19刀,直至身首分离。随后又用同一把斧头向刚回家的父亲头部连砍10刀。

▲ 丽兹·波顿继母惨死房内

在夺取两人生命并销毁罪证之后,丽兹·波顿主动向警方报案求助。

经过警方初步调查之后,发现丽兹一直对继母心存不满,动机最大,很可能想通过弑父杀母来继承巨额遗产。

面对审讯,丽兹完全否定自己是凶手。

经过一年多的审判,丽兹·波顿最后因证据不足被无罪释放,顺利继承父亲遗产,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讨论。

▲ 丽兹·波顿

像丽兹·波顿这样的奇闻在《鹅妈妈童谣》里还有很多,很多。

这部集子收录的内容前后前后跨越了几百年的历史,在不断被传唱的过程中,很多童谣也不断更新重生,蕴含了更复杂和多元的意义。

或许,很多的童谣最初都并非为孩子准备的,恰恰相反,它们是成人世界隐秘的代码。《鹅妈妈童谣》里恐怖、暴力的部分正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现状的大胆映射。

当恐怖故事加入童谣元素:

无知的恶才最令人恐惧

《隐秘的角落》播出之后,《小白船》很快被网友列入“2020年度恐怖童谣”,惊悚的凶杀氛围配上舒缓哀婉的童谣,让人格外印象深刻。

其实,童谣与恐怖故事的搭配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很多的电影里,都出现过类似的反差场景。

例如在电影《阴阳先生》中就插入了一段朗朗上口又纯真无邪的童谣:

青蛙叫,外婆笑,外婆哄娃娃睡觉觉。

月光照,柳树摇,小娃娃就要睡着了。

灵异事件伴着这样的童谣同时出现,看着不禁令人头皮发麻。

在《我是证人》中,朱亚文扮演的哥哥与妹妹发生争执,妹妹一怒之下打坏了音乐盒,童谣《虫儿飞》的旋律便缓缓响起,随后妹妹突然被哥哥失手打死。

之后《虫儿飞》在影片中的出现都染上了不可言说的惊悚色彩。

除了电影,在小说中也有恐怖童谣的身影。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推理小说《无人生还》。

▲ 《无人生还》剧照

故事讲述了十个人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按照一首童谣的预言,依次死亡的惊悚推理故事。小说中的这首童谣名叫《十个小兵人》: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

一个被噎死,还剩九个人。

九个小兵人,熬夜熬得深;

一个睡过头,还剩八个人。

八个小兵人,动身去德文;

一个要留下,还剩七个人。

七个小兵人,一起去砍柴;

一个砍自己,还剩六个人。

六个小兵人,无聊玩蜂箱;

一个被蛰死,还剩五个人。

五个小兵人,惹事进法院;

一个缠官司,还剩四个人。

四个小兵人,下海去逞能;

一个葬鱼腹,还剩三个人。

三个小兵人,进了动物园;

一个遭熊袭,还剩两个人。

两个小兵人,外出晒太阳;

一个被晒焦,还剩一个人。

这个小兵人,形单又影只;

投缳上了吊,一个也没剩。

《十个小兵人》的构思并非出自于阿加莎本人之手,它源于《鹅妈妈童谣》,最初的题目叫《十个小黑人》。仔细品品这题目,大概就能想见在当时黑人命运的凄惨了:受尽剥削和欺凌,最后唯一的幸存者也感受不到活下去的意义,索性自杀了结悲苦人生。

有人说,童谣本是属于天真无邪的小孩子的,不应该如此暗黑恐怖。

但很多的童谣和格林童话一样,从一开始便不仅是写给小孩子看的。

人们借着童谣纯洁烂漫的口吻和轻松欢快的旋律,说出了很多在成人世界里不敢说的实话。

当自带无邪色彩的童谣碰上了意想不到的恐怖故事,不禁会弥散出一种巨大的张力,醍醐灌顶:看似无知的恶,才最为恐惧。

这大概也是恐怖故事青睐童谣的一大原因,越是强烈的反差,越令人触动,印象深刻。

《小白船》还在你的脑中单曲循环吗?

你还听过哪些毛骨悚然的恐怖童谣?欢迎留言分享给我们。

◇ 参考资料

1. 尹克荣《我的履历书》

2. 伊能静微博

3. 潘雨辰.新晋”恐怖童谣“小白船:明明是孩子唱的歌谣,为何会令人恐惧?

4. 奇闻录.鹅妈妈童谣的恐怖故事集

5. 奇人轶事. "丽兹波顿拿着斧头”这不仅仅是一首恐怖童谣

原标题:《《隐秘的角落》里的儿歌火了:原来从小唱到大的童谣,背后都有细思极恐的故事》

阅读原文

标签组:[童瑶] [小白船] [母亲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5596.html

相关阅读

权谋棋局中的无奈之选:刘邦为何将江山托付忌惮的吕雉

公元前195年,病榻上的刘邦凝视着吕雉的背影,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结发妻子,此刻正以雷霆手段镇压异姓诸侯王。他深知吕雉的野心与手段,却仍选择将帝国权柄交予其手。这场看似矛盾的权力交接,实则是刘邦在政治棋...

2025-10-29

情深难敌权谋:刘邦不立戚夫人为皇后的深层逻辑

汉高祖刘邦晚年,戚夫人因得宠而萌生取代吕后之位的野心,甚至多次吹枕边风要求改立太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自诩的帝王,最终在权力天平上选择了结发妻子吕雉。这场后宫争斗的结局,实则是政治智慧与人性弱点的激...

2025-10-29

权谋棋局中的生死盟约 司马昭与贾充的共生关系解析

公元260年洛阳街头,十九岁的魏帝曹髦率亲卫直扑司马昭府邸,却在南阙门被太子舍人成济一戈刺穿胸膛。这场震动朝野的弑君案背后,真正的主谋贾充不仅未受惩处,反被司马昭加封安阳侯。这场看似矛盾的政治决策,实...

2025-10-29

高滔滔:北宋政坛的“女中尧舜”与宋哲宗的复杂评价

在北宋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高滔滔宛如一颗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坚韧的品格,在男性主导的权力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以太皇太后之尊临朝听政,成为北宋中后期政治格局的关键塑造者,而宋哲宗对...

2025-10-29

成化风云:明宪宗朱见深的功过与西厂之谜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满戏剧性,幼年历经皇位更迭的动荡,成年后既展现出治国理政的才能,又因设立西厂等举措引发争议。 一、朱见深的早年经历与性格塑造...

2025-10-29

弘治中兴:明孝宗朱祐樘的仁政与中兴之路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孝宗朱祐樘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卓越的治国才能,开创了“弘治中兴”的辉煌局面。这位自幼历经坎坷的皇帝,以宽厚仁慈、勤政爱民的形象,赢得了后世史家的广泛赞誉,被比作汉文帝、宋...

2025-10-29

永乐大帝:铁血与文治交织的盛世华章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帝位,开创了“永乐盛世”,其文治武功不仅重塑了大明王朝的格局,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史》以“远迈汉唐”的赞誉,将朱棣的功绩推向了与...

2025-10-29

明史视角下的明仁宗朱高炽:仁政为基,德化盛世

在明朝十六帝的谱系中,明仁宗朱高炽以仅十个月的在位时间,却赢得了《明史》“与文、景比隆”的极高赞誉。这位被后世冠以“仁宗”庙号的皇帝,其政治智慧与人格魅力在《明史·仁宗本纪》中得到了立体呈现。 一、...

2025-10-29

宣德之治:明宣宗朱瞻基如何铸就仁宣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1398/1399-1435)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仅十年却开创了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齐名的“仁宣之治”。这一时期,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被后世誉为明代最鼎盛的阶段之...

2025-10-29

朱祁镇:从昏君标签下走出的“仁德之举”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明英宗朱祁镇常因“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被贴上昏君的标签。前者让明朝险些提前覆灭,后者导致忠臣于谦含冤而死。然而,若抛开这些重大失误,深入探究他的生平,会发现他在废除殉葬制度之...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