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被央视点名的“李子柒”凭什么火遍全球?

发表于话题:李子柒谈原生家庭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5

“李家有女,人称子柒”

这是李子柒在微博上的个人简介。

对于历时四年,现坐拥2000万粉丝的李子柒来说,吾家有女终于“长成”。

2019两大网红“爆款”:一个李佳琦,一个李子柒;

都姓李,走的却是不一样的“网红风”;

前者靠专业与差异化的商业路线走红,后者靠营造古朴的田园牧歌生活火遍全网,海外翻红;

同样是“爆红”,后者李子柒好似更“走心”。

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每一条都很“精致”,却也很用心;

从春天的万物复苏到夏天的知了蝉鸣,李子柒用渐入佳境地方式展现了古朴乡村的悠然自得;

从秋天的丰收喜悦到冬天的寒霜冻地,李子柒用勤劳的双手展现了中国人的劳动智慧;

城市的喧嚣让身在闹市的人们心中缺少内心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子柒的视频恰巧治愈了城市的纷繁复杂,让大众在“困顿疲乏”的社会关系里寻到了一丝淳朴和宁静。

曾经艳羡古装剧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采在李子柒赏心悦目的视频里得以窥见;

李子柒的“家”仿佛世外桃源,走不进如梦境,走进了才发现“只缘身在此山中”;

梦如仙境般的世外竹林,安放了李子柒和奶奶的美好时光。

造梦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李子柒也不例外,父母离异,父亲早逝,后被抛弃,养母虐待…

出身贫寒加上本就支离破碎的原生家庭让李子柒早早领悟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14岁便辍学进城打工,没有学历和一技之长的李子柒刚工作时的工资只有300块;

没钱租房就睡公园长椅,顿顿馒头。

本事不够,勤奋来凑;

在刚开始进城务工的几年时间里,李子柒摆过地摊,做过DJ;

最后开起了淘宝店,可生意并没有什么起色。

2012年奶奶大病一场,这让从小就孤苦无依,只有爷爷奶奶陪伴的李子柒更为重视亲情;

生怕辜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惆怅别离;

于是李子柒回到家乡,回到那个生她养她的小镇,专心照顾奶奶的饮食起居。

2015年年底隐约可见短视频风口正在来袭,李子柒为了淘宝店的生意,开始了漫长又艰辛的“拍摄之旅”。

从选题、导演、拍摄、剪辑、出片…

李子柒一个人完成了一个普通拍摄团队的活,更为重要的是,自导自演,费尽心力。

有时她把相机垫在石头上、有时架在板凳上,更甚至挂在树上,

调好镜头,准备采摘用具,再来回调试镜头...

如此反复,一个镜头,常常要拍上五六小时;

李子柒的视频里从白昼拍到夜晚,从春夏拍到秋冬…四季不停。

就这样折腾了一年,视频仍然没有关注度,不温不火。

当时拍完一个《樱桃酒》的视频,发出去两天也没人关注;

正当李子柒准备放弃这条看似容易,实则艰辛的“网红之路”时,

转瞬即逝的机遇让这个视频被推到了首页热门,不到六小时点赞过万。

接着,她又研究了“中国面文化的活化石”——兰州拉面;

费劲吧啦跑到甘肃去找一个老师傅学拉面。

学了两个月,终于拉出了标准的“二细”面条。那条视频拍出来,全网播放量超过5000万。

这才让这个乐于“耕耘”的姑娘看见一丝曙光。她说那场拍摄,她这辈子都忘不了:

“我自己一个人,要拍完这个镜头,洗手、调好三脚架、取好景再拍下一个镜头。拉面对时间要求很准确,通常镜头调好之后面团就废掉了。”

“拍废的面团我奶奶做成馕吃了半个月,每天都是各种汤泡馕,导致现在看着馕都觉得很饱……”

“自媒体之光”火遍全球

可李子柒却将这股“自媒体之光”的能量辐射到了海外各国;

在国际平台YouTube上坐拥700多万粉丝;

来自美国、俄罗斯、澳洲、越南、意大利、伊拉克的众多网友无不被李子柒传递的中国文化,田园牧歌熏陶着,感染着…

连央视官媒都连连称赞:李子柒没有一个字说中国故事,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

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却传递了中国之美。

做菜、酿酒、造纸、纳布鞋、做汉妆、编篮子、砌炉灶、盖凉亭...

哪一个不是不加修饰的写实?

对家乡的爱,对文化的爱,都在一帧一帧的画面里。

她酿的桂花酒、吊的柿饼、酿的酱油、用竹子做的沙发,自己耕地种的水稻,自己围炉涮肉...

她热爱生活、传承中国文化的底蕴赢得了无数海外网友的喜欢。

人红免不了是非多,微博上曾有“李子柒到底算不算文化输出”的热搜连番轰炸;

有人质疑李子柒在作秀,说她的田园牧歌不过是为了赚钱而搞的“闲情逸致的摆拍”,

离真实的乡村生活甚有差距;

还有的人质疑李子柒早就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

背后是资本的推手和团队的炒作…

总之就是一副“见不得别人好”的嘴脸。

难道非要一个人艰辛劳累才算为中国文化做贡献?

还是说别人不能有因劳而获的报酬,只能傻傻干瞪眼不求回报?

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那酸味儿——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中国人最乐此不疲的事。

如果这都不算“文化输出”什么才算?

这些年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趋强大,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办的乐不可支,为什么?

就是为了传递中国情,宣扬中国文化;

可政治立场鲜明的活动主题总是被西方国家冠以“中国威胁论”的帽子,说不清道不明。

可李子柒仅入驻国际平台youtube三个月就拿了银牌奖,两年发布了104个视频,粉丝却迅速涨到740万。

就连最知名的BBC官方频道发布了10750个视频,粉丝也才559万

更别说我们的CCTV发布了22350个视频,却只有寥寥可数的74万粉丝。

可想文化传播之路道阻且长,李子柒显然在文化输出上减少了这些阻力;

随便翻看李子柒在youtube上发布的视频评论,外国友人的盛赞一浪接一浪

“这才是中国女人勤劳贤惠的模样啊…”

李子柒用自己的双手展现了中国人的勤劳朴实,用东方美食讲好了中国故事;

她也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改变每一位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让外国人真正看到了中国的秀丽山河,感受到了田园牧歌,见识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说,这还不能肯定李子柒在中国文化输出上的个人贡献价值,那我真不知道李子柒火遍全球还需要什么理由了!

—END—

标签组:[李子柒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72317.html

相关阅读

京剧: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我国知名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文戏武戏各...

2025-08-02

京剧锣鼓演奏中的忌讳

李渔在《闲情偶寄》“锣豉忌杂”一节中一曰赳:戏场锣鼓,筋节所关。当敲不敲,不当敲而敲,与宜重而轻,宜轻反重者,均足令戏文减价。” 同是一个[快长锤]锣鼓,变换演奏速度和力度(也包括音高),可用于不同的...

2025-08-02

京剧四大须生都是谁

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

2025-08-02

京剧演唱中的十大禁忌

1、吃字:戏曲演员在唱念上,讲究口齿清楚,这样才能吐字真切,发音准确,把唱词或话白送入观众耳中。“吃字”即为咬字不清,犹如把字吃到肚子里一样,演员导致"吃字"的原因在于不能够正确的运用唇,齿,舌,牙,...

2025-08-02

董平能成为五虎将的原因

我们知道,梁山排定座次之后,就设立了很多小组,最著名的就是马军五虎将。分别是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但是通过上次的帖子,我们发现董平其实是没资格进入五虎的。今天我发现,让董平进五虎,是宋江玩弄...

2025-08-02

京剧台步:走出来的功夫

戏校每天有一堂课专门走台步,无论什么行当都必须练台步,这是基本功。假若连台步也走不好,怎么能唱戏呢?京剧讲究“四功五法”,“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法。每个行当的台步都有自己的规范。 行当不同,台步就不同...

2025-08-02

公孙胜排名第四的原因

众所周知,梁山一百单八将虽以兄弟相称,但是其中党派林立,划分了许多阵营。这些阵营虽然不至于水火不容,却也绝对算不上和谐。在这些阵营中,对立最为明显的,则是晁盖旧部和宋江一党。 毕竟宋江取代的,是晁盖的...

2025-08-02

王安石寻笔的故事

王安石寻笔王安石听说李白有一支可以生长出花的笔之后,自己也想寻找一支这样神奇的笔,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王安石寻笔的小故事。有一天王安石读书的时候从书里看到李白有一支可以生长出花的笔。他就去找他的老师...

2025-08-02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创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

2025-08-02

王安石小故事:不迩声色

不迩声色: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