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晚年凄凉,如今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发表于话题:
发布时间:2021-12-01

在我们的印象中,朱元璋是一个狠人。

他狠起来不仅他的儿子们吃不消,连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更有苦难言,就拿开国功臣李善长来说,都老得快走不成路了,朱元璋还惦记着他。

就诛杀功臣的腹黑程度来说,朱元璋在开国帝王中能排在前三,至于另外两个人是谁,这位子暂时还空着的,因为我实在是想不到。

朱元璋对身边的人很狠,这点毋容置疑,但他又对敌人非常仁慈。

啥,朱元璋的敌人是谁?

细细算来,能够阻挡朱元璋统一天下的人,有且只有一个,他的名字叫做陈友谅。

说到这,或许就有人要说了,你就乱扯吧,难道张士诚不算吗?难道元朝不算吗?

说实话,还真不算,至少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谁能像陈友谅那样被朱元璋重视,抛开有色眼镜来审视陈友谅这个人,他能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枭雄。

陈友谅的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可以碾压朱元璋的存在,陈友谅的水军,堪称是那个时代的战争绞肉机,在陈友谅的超级战舰面前,朱元璋的小渔船活脱脱地就是一个笑话。

尤其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的那次大战,更是验证了陈友谅的水军之强,只不过军队再强大,倘若失去了民心,也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陈友谅的失败,便是失去民心的最好例子,在陈友谅的信条里,没有礼义廉耻,没有感恩戴德,只要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便是最好的手段。

鄱阳湖一战,陈友谅被箭矢射了一个透心凉,在陈友谅去世后,他的儿子陈理在大臣的拥簇下又当了皇帝。

后来陈汉亡国后,陈理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这位中国皇帝晚年凄凉,如今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我们一起来看。

朱元璋:陈友谅是个可怕的对手

陈友谅和朱元璋的鄱阳湖大决战,也被视为中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当然这里的多指的是陈友谅,少指的是朱元璋。

如果只是在人数上占劣势,朱元璋倒也不惧怕,可偏偏陈友谅在硬件方面也很优秀,比如说陈友谅的船,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战船。

除了船身用铁皮包裹外,还做到了动力和战力分开,也就是战船分为了上下两层,下面这一层的士兵负责动力,上面这一层的士兵负责打仗。

所以拥有着这样的舰队,陈友谅又怎么会害怕一个只有小渔船参战的朱元璋呢?

不过大船有大船的好,小船也有小船的好,朱元璋的小渔船具备的优势就是灵活性很强,适合打游击战。

本来吧,战争的天平一直是朝陈友谅那边倾斜的,不过陈友谅却办了一件错事,使得战争的局势发生了逆转。

铁索连船,也就是为了让船在江中比较稳,就把船给连在一起。

这件事是不是很熟悉,没错,三国时期曹操赤壁大败就是因为铁索连了船,导致大火来的时候,一烧烧了一大片。

陈友谅把船连在了一起之后,朱元璋便和诸葛亮一样,开始等风来。

风还是来了,并且是在当天黄昏时分吹起来的,朱元璋把握好时机,将7艘渔船装满了火药和稻草,慢慢逼近了陈友谅的船队,随后勇猛的士兵点燃稻草,引燃了陈友谅数百艘巨舰。

陈友谅:我始终不明白自己输在了哪里

虽然船只被烧毁了100多艘,但是对于财大气粗的陈友谅来说,还有搏一搏的机会,只不过朱元璋又怎么会给他这个机会呢。

陈友谅越打越急,朱元璋越打越稳,最终陈友谅一败涂地,他本人也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性命。

陈友谅阵营中的大将张定边一看大势已去,便匆匆在武昌拥立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当了皇帝,不过在第二年,朱元璋就打到了武昌城下,陈理觉得这事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便举城投降了。

按照道理来讲,斩草要除根,陈友谅都死了,朱元璋应该不会放过陈理才是,可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却把陈理封为了归德侯。

当然,陈友谅的亲人被封的还不止陈理一个,朱元璋几乎把能想到的,都给封了爵,比如说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被封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被封为归仁伯,二哥陈友直被封为怀恩伯,并追赠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

陈理投降之后,被朱元璋安排在了京城居住,但是陈理有时候根本不领情,根本不知道寄人篱下该是什么态度,有时候甚至还直言自己的不满。

朱元璋却一直没有追求陈理的过失,只是认为他年纪还小罢了,久而久之,朱元璋觉得陈理在身边始终如鲠在喉,所以就想着把他安排去偏远的地方。

正如《明史》所云: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

陈理:在朝鲜呆着也比死了强

朱元璋想到的地方是高丽(朝鲜半岛),于是在公元1372年,朱元璋将陈理与归义侯明升一起流放到了高丽,期间还让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一路护送他们,并赏赐给了高丽王不少财务,让高丽王善待陈理。

当陈理到达高丽的时候,他仅仅只有22岁,迫于明朝的威势,在高丽的陈理还被封为了陈王,只不过小日子过得并不怎么好,有时候甚至还可能吃不饱,毕竟不是自己的国家,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在《李朝太宗实录》中,还记载了李朝太宗李芳远赏赐给了陈理一些土地,想必陈理在高丽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从皇帝到寄人篱下,陈理的晚年可谓是极其凄凉。

不过我觉得相比较在朱元璋身边的担惊受怕,陈理应该还是在朝鲜呆着更舒服。

就这样,陈理一直在朝鲜半岛上活到了永乐六年,陈理在高丽还生了一个儿子叫陈明善,但是陈明善并没能继承自己老爹的王位,最后也成为了庶民一个。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因素,让陈氏的子孙在朝鲜半岛上站稳了脚跟,彻底融入了其他民族,现在在韩国还形成了一支数量并不少的“梁山陈氏”家族,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了韩国各地。

或许陈理做梦也不想到,自己只是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悲催皇帝,晚年更是凄凉无比,但如今子孙却遍布了韩国各地,在韩国街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此,您认同吗?

标签组:[明朝] [朱元璋] [陈友谅] [陈理] [朝鲜局势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80025.html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赏析

【原文】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者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②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七:孔子穷于陈蔡之间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五:孔子问子桑雽

孔子问子桑雽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六: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赏析

【原文】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①。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②。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③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④...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四:孔子围于陈蔡之间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赏析

【原文】行不可不孰②。不孰,如赴深谿,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注释】①慎行:行为要谨慎。本篇阐述的是漆雕学派的学说。②孰:通“熟”,精审,慎重考虑...

2025-04-29

《六韬·文韬·盈虚》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

2025-04-29

《六韬·文韬·明传》赏析

【原文】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

2025-04-29

《六韬·文韬·国务》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