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陈理最终的结局如何?

发表于话题:
发布时间:2021-12-01

1363年8月,陈理是陈友谅的次子,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时中箭身亡,他的哥哥太子陈善儿,因顽强抵抗被擒后杀害,太尉张定边趁着夜色挟持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

陈理回到武昌后,继位称帝,改年号为德寿。

1.武昌称帝,不久沦为阶下囚。

1364年2月,朱元璋再次亲征武昌,陈理的丞相张必先从岳州前来援救,暂驻洪山。

朱元璋的部将常遇春击败并擒获他,将他绑在城下示众。张必先是一名骁将,在军中号称“泼张”,深得重任。他被擒之后,城中将士惊慌失措,许多人建议他投降朱元璋。

朱元璋便派遣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入城前去招降陈理,陈理见大势已去,只好开城投降,宣告大汉政权灭亡。

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弱小,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将你治罪的,府库财物任凭你选取,我封你为归德侯,返回应天(今江苏南京)怎么样?”。

朱元璋为什么这做?我觉得他是为了安抚人心,或者是权且之意,毕竟,陈友谅刚死,他的影响力还在,如若操之过急,肯定会引起不满,甚至是新的动乱,他还在准备对元朝的北伐,他还封了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为归仁伯,二哥陈友直为怀恩伯,追赠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命有关官员立庙祭祀,并将五弟陈友贵附祭,这充分说明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不容小瞧,少有不慎,又会引起后院着火。

2.先为归德侯,在贬高丽当陈王。

我们再说陈理住在京城,一直闷闷不乐,有时还口出怨言,出口伤人。毕竟自己已经沦为了别人阶下囚,虽然是活着,时刻被监视,没有人身不自由,心中比较压抑,如同行尸走肉般活着。

朱元璋知道后说:“这只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

朱元璋出于“安全感”考虑,打算将其送往高丽定居,为“平安无事”。于是说做就做,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将陈理与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让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他们,并赏赐高丽王罗绮,让其善待他们,朱元璋同时将陈普才等人迁居滁阳。

同年五月十九日,陈理和明升一行27人到达高丽,受到高丽恭愍王的接见,当时陈理才22岁,恭愍王赐给陈理苎布九匹,以示重视。

陈理到了高丽之后,被称为陈王,已开始收到重视,后在高丽被李朝取代,生活过得很艰苦。

3.一代猛人之子,客死他乡。

据《李朝太宗实录》记载,建文三年(李朝太宗元年)闰三月十八日,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种些粮食,可以自给自足。

永乐元年(李朝太宗三年)十一月初五日,李芳远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

可见他的生活过得并不好,身处他乡,语言不通,生活得比较清贫。

永乐二年(李朝太宗四年)六月初七日,李芳远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

永乐六年12月28日,58岁的陈理病死,至死也没有回到老家,他有一个儿子陈明善,在陈理去世后,在朝鲜扎根渐渐繁衍开来,如今在韩国,作为大姓之一的“陈姓”,据说有很大一部分是陈友谅的后代,每年还会有陈姓韩国宗亲前往湖北寻根溯源,认祖归宗。

陈理,虽然在高丽生活的远不及在中原做皇帝时那般富贵荣华,但却保全了性命及陈氏血脉,在那个征战不断的年代,也算是因祸得福,善始善终了。

标签组:[历史] [明朝] [明朝历史] [朱元璋] [武昌] [元朝] [陈友谅] [陈理] [李朝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80047.html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赏析

【原文】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者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②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七:孔子穷于陈蔡之间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五:孔子问子桑雽

孔子问子桑雽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六: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赏析

【原文】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①。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②。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③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④...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四:孔子围于陈蔡之间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赏析

【原文】行不可不孰②。不孰,如赴深谿,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注释】①慎行:行为要谨慎。本篇阐述的是漆雕学派的学说。②孰:通“熟”,精审,慎重考虑...

2025-04-29

《六韬·文韬·盈虚》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

2025-04-29

《六韬·文韬·明传》赏析

【原文】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

2025-04-29

《六韬·文韬·国务》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