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达克效应: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迷之自信?

发表于话题:为什么越普通越要自信
发布时间:2022-04-22

想象一下,你非常擅长某种游戏。任何游戏都可以——国际象棋、街头霸王(日本任天堂公司在1987年发布的经典街战系列游戏)、扑克。你经常和朋友们玩这个游戏,而且你总能赢。你打游戏打得那么好,你便开始设想你能够在比赛中赢得冠军。你上网寻找到下一届地区锦标赛在哪里举办,你付了参赛入场费,然而在第一轮中就被打败了。事实证明你没有那么聪明。一直以来,你以为自己是最棒的,但其实你只是个业余爱好者。这就是达克效应,它是人类本性的一种基本要素。

达克效应指的是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时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作出不准确的评价的现象,能力低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显著超过平均水平,能力高者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我们可以想象抖音上唱着拙劣歌曲的网红——他们拙笨地弹着乐器,演唱着跑调的歌。这些表演非常糟糕,然而这些人并不是有意为之,也不是在自嘲。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表演真的很糟糕,你想知道为什么有人会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世界舞台上。问题是,他们并不认为全世界的观众会比他们身边的朋友、家人和同龄人更有见识。正如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曾经说过的那样,“在现代世界里,愚蠢的人自以为是,而聪明的人充满怀疑”。

“达克效应”催生了《美国达人秀》和《美国偶像》等节目。在当地的卡拉OK酒吧里,你可能是全屋子最好的歌手。但是若是放在全国来看呢?情况就并非如此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拥有气候科学或生物学学位的人不上网讨论全球变暖或进化论?你对一门学科知道得越少,你就越不相信你还有更多应该学习的东西。只有当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你才会开始认识到你还不具备独占鳌头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这些都是较为笼统的说法。经济学家罗宾·汉森(Robin Hanson)在2008年指出,“达克效应”在美国大选临近时已经成了一个流行的口头禅,因为它有助于将对手描绘成白痴。

创造“达克效应”这个术语的实际研究,是由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和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于1999年左右在康奈尔大学进行的实验中完成的,所以也叫“邓宁·克鲁格效应”。

1995 年的一天,一个大块头的中年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他没有戴面具或任何伪装,在走出银行之前,他甚至还对着监控摄像头微笑。晚些时候,在警方给被捕的麦克阿瑟·惠勒看当天的监控录像时,惠勒难以置信地说: “可我涂了果汁。”他咕哝着。

原来,惠勒认为把柠檬汁涂在皮肤上会使他隐形,这样摄像机就拍不到他。柠檬汁可以被用作隐形墨水,用柠檬汁写下的字迹只有在接触热源的时候会显形。所以惠勒觉得,只要他不靠近热源,他就应该是完全隐形的。

最后警方的调查认为,惠勒既没有疯,也没有嗑药,他只是很夸张地“搞错了”柠檬汁的隐形用法罢了。



这个传奇故事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的注意,他与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 Justin Kruger)想来研究这一现象。

他们让学生参加关于幽默感的语法和逻辑测试,然后报告他们认为自己的分数有多高。有些人准确地预测了自己的技能水平。有些人知道他们不擅长幽默,他们的估计也是正确的。另一些人有一种直觉,他们比大多数人更擅长讲笑话,并且这种想法得到了证实。所以,有时候真正擅长某件事的人是很清楚的,可以准确地预测他们的分数,但并不总是这样。总的来说,研究表明你不太善于估计自己的能力。

最近的一些研究试图反驳邓宁和克鲁格的那种非黑即白的预测——即缺乏技能的人是最不了解自己无能这一点的。波森(Burson)、莱瑞克(Larrick)和克雷曼(Klayman)200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完成较为容易的任务时,人们会产生积极的偏见,表现最好的人在估计自己的能力时是最准确的,但在完成最困难的任务时,人们会产生消极的偏见,表现最差的人在估计自己的能力时是最准确的”。

所以,当你实际上表现得很平庸时,“达克效应”并不总是会让你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实际情况是,你掌握的技能越高,你练习得越多,你积累的经验越多,你就越善于把自己和别人比较。当你努力提高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更好地理解你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你会渐渐看出其中的复杂性和细微差别;你会寻找你掌握的那门手艺的高手,跟他们作比较,从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而相反,你掌握的技能越差,你练习得越少,你积累的经验越少,你就越不善于在某些任务上与他人进行比较。跟你差不多的人一般不会指出来,因为他们知道的并不比你多,或者是他们不想伤害你的感情。你比新手好不了多少,会让你把自己看作是废物。



查尔斯·达尔文说得非常好:“无知比知识更容易带来自信。”无论是弹吉他、写短篇小说、讲笑话还是拍照,不管是什么,业余爱好者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是行家,但的确不是真正的专家。教育是学习你不知道的东西,同时也是找到你所要做的事情。

最近大量涌现的真人秀节目就是“达克效应”的一个非常好的实例。这个糟糕透顶的行业都在依靠一件事情,让那些有吸引力但没有才能的人相信他们实际上是天才导演。真人秀明星周围的泡沫是如此之厚,他们可能永远无法逃脱。在某种程度上,观众也是这些闹剧的一部分,但处于悲剧中心的人们对此却毫无察觉。

当一个人从新手到业余爱好者,再到行家,再到大师,每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很难辨认。你前进得越远,再进一步所需的时间就越长。然而,从新手到业余爱好者的转变速度很快,此时就会受到“达克效应”的影响。你认为付出同样多的练习可以让你从业余爱好者变成行家,但事实并非如此。



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经历“达克效应”。对自己诚实,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并不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方式。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会让人有种无力的感觉——你必须努力克服这些情绪才能使得自己振作起来。从情感光谱角度来看,“达克效应”与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躁狂抑郁症正好相反。

不要让“达克效应”的阴影笼罩着你。如果你想在某件事上做得很好,你必须不断练习,然后你必须向那些一生都在做这件事的人学习。把自己与那些大师们作比较和对比,永远抱有谦卑的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标签组:[杈惧厠鏁堝簲] [鎯犲嫆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95037.html

相关阅读

贾宝玉为何独爱林黛玉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疑惑,为什么贾宝玉偏爱柔弱的,爱耍小脾气的林妹妹,偏偏对温柔懂事,端庄大方的薛宝钗一点也爱不起来呢? 其实,林黛玉并非一无是处,她有三处优点,让宝玉爱不释手,从此其他女子在...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十年之约

十年之约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崔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

2025-07-31

杜牧的故事之杜秋娘诗

杜秋娘诗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杜牧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

2025-07-3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文学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

2025-07-31

《相见欢》赏析:剪不断理还乱

文学赏析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

2025-07-31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

2025-07-31

《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古词大意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

2025-07-3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

2025-07-3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