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实拍:日本传统婚礼感觉宛若葬礼_敏达de旅行日记_新浪博客

发表于话题:日本推出机上婚礼
发布时间:2021-05-13

图、文 / 丽敬天

 (在东京明治神宫实拍的日本传统婚礼)

    首先要感谢旅日华人凯涛的精心安排!作为2014年日本秋色摄影之行的意外收获,敬天在东京的明治神宫拍摄了两场地道的日本传统婚礼。在目睹日本传统婚礼的全过程后,深感两国间的文化差异。在我国,婚礼是一场喜庆的人生大事,欢乐和热闹贯穿整个婚礼过程;而一衣带水的岛国日本,整个婚礼过程显得严肃、庄重和素色,如非提早得知这是个婚礼的话,很容易令人误以为那是一场披麻戴孝的葬礼。

 

(神前式婚礼的队伍)


 

   我无意贬低日本的传统习俗,说“日本传统婚礼感觉宛若葬礼”只是因为基于文化上的差异产生的一种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没有任何贬损的意思。我希望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向大家展现一种独特的异国婚礼文化。出于对婚礼当事人及其家族成员的保护,本文选取的照片我均进行了眼部遮挡处理,敬请读者谅解。

 

(婚礼上的神官)

   日本的传统婚礼宛若葬礼,这是我对日本传统婚礼最大的直观感受。日本人对喜庆的概念和我们大不相同,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喜事又称为“红事”,丧事又称为“白事”,故有“红白二事”的说法;但日本人的喜事和丧事均以黑白为主色,单从颜色上看,日本人出席婚礼和葬礼都是穿着黑、白的素色衣服,新娘子穿着的新衣更有点像中国人的“披麻戴孝”,很容易令国人误以为他们是在举行一场葬礼。

 

(神前式婚礼上的新人和亲友团)

    到底日本的传统婚礼有多像葬礼?

 

   先来说说日本婚礼的种类。日本的婚礼大致有神前式、教会式、佛前式和人前式四种。神前式婚礼是指在神社的神殿内按照日本神道教仪式举行的婚礼。教会式婚礼是指在天主教、基督教等南蛮教会(日本称西洋为“南蛮”)中按照教会仪式举行的婚礼。佛前式婚礼是指在佛教寺院中,一对新人在佛像面前宣读婚约,向祖先报告自己婚讯的婚礼。人前式婚礼是指不受双方信仰的宗教约束,新人仅在亲友的见证下举行的婚礼。而敬天这次拍摄的婚礼是属于日本最古老也最具日本民俗特色的神前式婚礼。

 

    神前式婚礼源于日本室町幕府时代,最早是在天皇家、武家、公家等高级贵族圈子里流行的婚礼仪式。新人在古老的神社神殿内,按照神道教仪式举行的结婚仪式。神前式婚礼也是日本历史最悠久、最具民族风情的一种婚礼。神前式婚礼在古代是贵族的专属玩意,直到二战结束后,神前式才开始在普罗大众中流行。受“脱亚入欧”思潮的影响,当今的日本青年男女更喜欢西方礼仪的教会式婚礼。依然采用神前式婚礼的主要是一些比较注重传统的家庭。

 

(新娘子的母亲挽着女儿的手)

   再来说说神前式婚礼的整体色调。与我国的习俗不同,日本无“红白二事”之分,无论喜事还是丧事都是以黑和白作为主色调,这是最容易令人误解婚礼是葬礼的主要原因。大婚之日,新郎身穿黑色的和服,如果是显赫的家族还会穿上印有自家家纹(家族标志)的黑色和服;新娘穿着全白拖尾的“白无垢”和服,寓意新娘的纯洁,也寓意着新娘将抛去在娘家时的坏习惯,像一张白纸那样重新学习夫家的家风和习惯。此外,新娘还会头戴白色的棉帽子,有点像西方婚纱的头纱,把新娘的面部挡住。正因如此才有我在前面说到的新娘子像“披麻戴孝”那样的感觉;亲友们都是也基本是清一色的黑色服装,男士穿黑色西装或和服,女士也是穿黑色的套装。——整个婚礼的色调就是黑白配,感觉就像国内的白事现场一样。

 

(近距离看新娘的“白无垢”嫁衣和头纱)

    为什么日本人会选择黑白配为婚礼的主色调呢?

 

   从历史文化方面看,日本人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他们也不喜欢绿色,认为绿色不详。因此婚礼上基本不会有人穿大红大紫或者绿色的服装(神官除外),除非你想被人撵出来。对此,凯涛和我分享了一段他初到日本时的一段经历:话说凯涛的朋友小陈娶了一位日本太太,作为好哥们,凯涛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穿了一件红色的、非常喜庆感觉的外套去参加小陈的婚礼。结果到场后顿时傻眼了,满目的宾客清一色穿黑色衣服,只有凯涛一个人很“喜感”的穿红色衣服,那个囧样自然不在话下了。根据日本人的传统习惯,他们参加婚礼和葬礼都是穿着一套黑色的衣服,区别只是日本男人在参加婚礼时会打一条白色的领带,参加葬礼时会打一条黑色的领带。若不细心观察、甄别,外国人真的很难搞懂日本人是去参加婚礼还是葬礼。

 

(近距离看神官的服装)

   从野史记载方面看,日本人喜事用“黑白配”色调是其祖先徐福的杰作。话说当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人四处寻找仙药,徐福欺骗了秦始皇带领3000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另辟新天地。见徐福迟迟未归的秦始皇起了杀心,又派了将军率领人马追杀徐福。徐福自知手下的3000童男童女又岂是职业军人的对手呢?为求保命徐福选择装死,命令手下为自己披麻戴孝装作徐福已死。结果骗过了前来追杀的秦兵,秦始皇也以为徐福在东边的海岛病死了,就不再追究了。至此之后,徐福就觉得黑色和白色是自己的幸运颜色,所以喜事都使用“黑白配”。徐福的习惯被沿用下来,就成为今天日本人喜事用“黑白配”的习俗。——当然,这段故事只是野史记载。

 

(又一对新人步进明治神宫行婚礼)

   再来说说神前式婚礼的情绪和气氛。在明治神宫看到的婚礼是我平生所见最严肃的婚礼,除了仪式前的小聚有说有笑外,整个婚礼仪式过程极其严肃、庄重,如果要说婚礼上的感情,可能就只有新娘子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的哭哭啼啼了。整个神前式婚礼有十大环节,依次如下:参列者入场(出席者入场就位)、新人入场(不用解释了吧……)、修祓(在招神之前,先用水洗净身心)、祝词奏上(由神官捧上祭祀神的祈祷文)、三献仪式(新郎新娘献酒三次,每次三杯一共九次,酒量不好的新人直接放倒……)、誓词奏上(说出新郎新娘的结婚誓言,不知道离婚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当初的誓言呢?)、指轮交换(指轮就是戒指,互相将戒指戴入对方左手的无名指)、奉玉串奉(向神明谨献缠有白棉纸的小杨桐树的树枝)、亲族举杯(所有亲友举杯互敬)、退场。十大环节除了亲族举杯这个环节外,其他九个环节全部人都是神情肃穆的,一点开心、喜庆的神情都看不出来。

 

(明治神宫大殿前的鸟居)

    所以说“日本传统婚礼宛若葬礼”真的不是在调侃小日本,当你看到一大帮人身穿黑衣,神情肃穆地在神殿上做仪式,新娘子在感恩说辞中哭哭啼啼的样子,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婚礼还是一个葬礼呢?这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

 

【鸣谢】2014年11月13日,本文被新浪博客首页刊登。感谢编辑推荐:)

标签组:[新浪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3991.html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赏析

【原文】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者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②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七:孔子穷于陈蔡之间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五:孔子问子桑雽

孔子问子桑雽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六: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赏析

【原文】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①。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②。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③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④...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四:孔子围于陈蔡之间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赏析

【原文】行不可不孰②。不孰,如赴深谿,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注释】①慎行:行为要谨慎。本篇阐述的是漆雕学派的学说。②孰:通“熟”,精审,慎重考虑...

2025-04-29

《六韬·文韬·盈虚》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

2025-04-29

《六韬·文韬·明传》赏析

【原文】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

2025-04-29

《六韬·文韬·国务》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