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俞慧友

  编辑|张琦琪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天空间断放晴了一阵子的长沙,又下起了细雨。我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就在不久前,这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杂交水稻事业发展中,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还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他与他的团队人员一起,探讨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项目的实施方案。

  今天,老先生带着对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科研目标的希冀,以及对其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袁隆平先生,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在科学大道上,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最终达到其科研领域光辉顶点的人。

  跨过育种“禁区”

  他的论文“孕育”了杂交水稻

  开启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序幕的,是袁隆平先生于1966年2月28日,在《科学通报》中文版第17卷第4期发表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篇跨越了世界水稻育种研究“禁区”的论文,奠定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与产业迅猛发展的基础,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中说:“水稻具杂种优势,尤以籼粳杂种更为突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在当时,根据遗传学经典理论及国际普遍观点,水稻是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并无杂种优势。

  袁隆平先生论文的结论,让人颇为震惊。但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自己在田间的实际研究探索,他坚持认为:经多代自交提纯的水稻品种,应该能产生杂种优势。他甚至大胆预测,通过进一步选育,有望找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并将给水稻带来大幅增产。

  就这样一个“叛逆”的结论,直到今日,世界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都仍充分印证了它的正确性。

  也是因为这篇论文,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开始迅猛发展。受论文启发,杂交水稻研究逐步在世界兴起:

  197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杂交水稻研究项目;上世纪90年代初,项目扩展到南亚、东南亚诸国;1991年,国际水稻所在菲律宾育成并释放了首个国外的商业化杂交水稻品种……

  这一成果,也为其他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因这篇论文,大家都开始重视雄性不孕性及杂种优势利用,对促进作物增产的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说。他回忆,在袁隆平先生指导下,湖南油菜作物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走在了全国前列,湖南也因此成为了该领域内最先实现油菜杂交三系配套的省份。

  “袁先生的这篇论文,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指明了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战略方向。他的前瞻性研究与思考,对后来全国杂交水稻育种和发展的协作攻关,具永恒的指导性。”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说。

  “袁隆平院士开启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序幕。”《科学通报》编审彭斌评价。

  因为他

  中国最早在生产上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

  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科学家们给了科技日报记者很多答案。

  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带头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老先生爱徒的邓启云说,老先生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他带领团队首次发现了“野败”,思考并提出了“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创制出不育系”的思路,并原创性的利用其获得了第一个三系不育系。并且直到今天,他的“野败”都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

  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眼中,袁隆平先生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旗手”和战略家。他同时称,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不是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便是袁先生。

  袁隆平先生发明了“三系杂交育种”。说起三系法育种,扬州大学教授潘学彪表示,老先生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宣告,他质疑当时业界权威关于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认知,他大胆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了“调”: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老先生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也让人望尘莫及。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3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实现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应用……前后不到六年时间,成为了国际上都尤为震惊的杂交水稻育种“中国速度”。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称,受历史环境因素影响,我国当时与国际科技界基本处于“零交流”。即便如此之困境,袁先生依然开创了杂交水稻学科和杂交水稻产业。同时他认为,“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转型升级,都与袁隆平先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三系杂交育种之后的两系法杂交育种、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耐盐碱水稻育种研究与推广……他都是领头的“操盘手”。

  从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到科学家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这些并非易事。袁隆平先生率领团队经过8年“折腾”,才一一攻克。

  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比如,袁隆平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当时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系。Y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2.5亿亩以上。

  又比如,袁隆平先生在1999年联合发起设立的隆平高科,现已成为了具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化种业公司,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种业十强。

  魂系水稻

  “90后”稻神从来管不住他迈向稻田的腿

  “袁隆平院士是‘90后’了,但他从没觉得自己应该休息。杂交水稻浸入了他的血液,是他的命根、他的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耀松说。

  与他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玉林。老先生离开后,他脑子里反复出现的都是老先生的那句话。那是他为老先生看守水稻试验田时,不少个日子里的上午9时30分左右,老先生在办公室打给他的电话:“小彭啊,你看田里是不是……”

  但凡这种时候,他都知道自己“犯事儿”了,自己照看的水稻试验田,一定被火眼金睛的老先生看出了毛病。

  “90后”老先生,身体大不如从前,但依然管不住他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没有谁,比他对杂交水稻更执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院士办主任辛业芸说。

  为了方便行动越来越不便利的老先生科研,湖南省农科院在先生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自有了这块“自留地”后,老先生就得了“心病”——只要在长沙,每天都得看上好几遍。

  火炉城市长沙,夏季太阳毒辣,酷热难耐。可不管多炎热,老先生起床后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每天的第二次“问诊”,是大家都只愿躲空调房里的“烈焰”中午。第三次、四次下田,则在晚饭前和晚饭后。

  自1996年中国实施超级稻项目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从每公顷9.0吨,在老先生所制定的一个个严格目标下,不断朝着更高质、更高产的目标前进。

  “不过,这离每公顷22.5吨的产量目标还有距离。所以,即便他知道身体真的‘力不从心’,但仍不会放弃为理想产量目标奋斗。后来,因身体原因,先生不能再频繁奔走全国各地。但哪天不让他看一眼田,他心里就落空了。以这块田为例,其实他站在自家窗户旁就能看到,可他依然坚持每天下楼去田里。”杨耀松说。

  管不住自己腿的老先生,最后成为了一副杂交水稻种植的“活地图”。他能精准的报出某个经纬度的地点,适宜种什么水稻品种。即便最近几年,老先生可能忘记了很多人,很多事,却从来不会忘记他心中那份杂交水稻种植的“地图”。

  “恩师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精神——‘袁隆平精神’:激情生活,热爱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潜心研究,甘耐寂寞;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挑战自我,永不满足;团结协作,不患得失;淡泊名利,和谐发展;乐观豁达,健康向上。我想,这是我从先生身上获得的、受益终身的力量。”邓启云饱含着对老先生的依依不舍,如此总结。

  (文中图片由湖南省农科院提供)

标签组:[袁隆平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028.html

相关阅读

王承恩墓简介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认为该墓是明朝末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的墓葬,通常称为王承恩墓。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葬简介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

2025-04-30

西井陪葬墓简介

西井,属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位于定陵西南,昭陵之北,占地面积比东井还大。概述 西井的现存状况不如东井,围墙只有北面一段残存。宝城和殿堂仅存遗址可以辨认。宝城下面几十米...

2025-04-30

明悼陵介绍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是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七座陪葬墓之一。位于袄儿峪。原葬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原配妻子孝洁陈皇后。后来陈皇后迁葬永陵,悼陵成为明世宗其他三位妃子的墓所。墓葬简介世宗三妃墓(...

2025-04-30

东井陪葬墓介绍

东井,当地俗称东娘娘宫,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坐东朝西。在德陵村和德陵之间,与一户农家小院隔路相邻。在一片荒草之中,愕然耸立着一块无字碑,与十...

2025-04-30

郑贵妃墓简介

郑贵妃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万娘坟村(万贵妃墓)而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泉)山,坐北朝南。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墓主人为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郑氏。墓园介绍郑贵妃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

2025-04-30

神宗四妃墓介绍

神宗四妃墓,又称作神宗四妃坟,俗称东小宫。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四位妃子的合葬墓。神宗四妃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郑贵妃墓西南200米处。规模不大,也就相当于郑贵妃墓的四分之一...

2025-04-30

明茂陵与聚宝山的关系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

2025-04-30

明十三陵神路简介

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

2025-04-30

《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赏析

【原文】力贵突①,智贵卒②。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③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④,与驽骀⑤同。所为贵镞矢者⑥,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吴起谓荆王⑦曰:“荆所有余者地也;...

2025-04-30

《庄子·外篇·达生》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