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袁隆平院士去世,他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巨星!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获得过“共和国勋章”。

但写下袁隆平这个名字,早已无需加上任何头衔,几乎没有中国人不知道他。

霍金去世了,但我不懂时空;

金庸去世了,但我不看武侠。

可是只有袁老去世了,我才知道,再笨的人,也要吃饭。

有人说:

“看到这条消息,我不敢相信,我默默放下手中的饭碗,想着些什么。
但随后我又端起了手中的饭碗,猛的吃了起来。
直到碗中的米饭一粒不剩。我想,这是能对袁老做出的最大敬意。”



这一刻,举国皆悲,无数人共同缅怀这位“国民偶像”。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早在2010年,袁隆平就被确诊为慢阻肺,有高血压,也有心脏病。

旁人劝他休息,他却十分倔强。

走路时,有人来扶,他满脸的不乐意:“你别扶我。”


他不怕苦累,不怕疾病,却最怕痴呆。

体检时,医生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95+13=多少?

袁隆平立刻答了上来,开心地笑道:“我们搞科研的,最怕痴呆。既然我还没有痴呆,那就要继续工作,退休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事。”



鞠躬尽瘁,殚精竭虑,源于袁老从未改变的两个梦想。

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有人曾问他:“为什么心甘情愿让世界共享技术?”

他的回答单纯却伟大:“这是个好事情,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呢?”

为此,他天天守着天气预报,了解各地水稻的长势。

他出远门,参加那些本可以推辞的会议,提出自己的建议:“XX水稻不适合在你们那里种植啊,你们那里纬度不适合。”

他站在泥土里,却总是凝视远方,记挂着那些苦难。

二是“禾下乘凉梦”。

”很久之前,我曾做过一个梦。

梦里我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满眼的稻谷都是金灿灿的,夏日里天气热,我和助手们就拿着蒲扇,坐在稻穗下面,静静乘凉。”



一生的付出,使得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

他却从不满足,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高产、更高产、超高产。我贪产量,产量越高,我越放心啊!”

就连2019年,袁老的生日愿望也是:“希望今年我们的示范田,百亩片能够实现亩产1200公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这样的一生,苦吗?

袁老说:“苦,可是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有困难,有坎坷,你要发奋图强才行”


有记者曾拿着这个表情包给袁老看。



他看完,笑了笑,认真道:“你们年轻人不知道,没饭吃真难受啊,饿死人啊。”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经历了全国范围的饥荒。

袁老忘不了那时的饥饿感:

“刚吃完饭肚子就饿了,有时候用糠来代替米,越吃越饿,一天到晚就想着吃饭,根本吃不饱。
吃不饱身体就没有能量,双脚松软无力,浑身冰凉,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而让他无法释怀的是:“那天我走在路上,我亲眼看见5个人倒在路边,他们都是饿死的。”

他想:“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要研究水稻,要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1960年前后,他在试验田无意间发现一株特别的水稻,它不仅长得更高,籽粒也更为饱满。

就此,他认为水稻有天然的杂交优势。

在当时,这样的试验与主流遗传学理论截然不同。

一片质疑声中,袁老却满怀期待,开始了“人工杂交稻”的试验。

然而,“第二年收成的时候去看,高的高,矮的矮,稻米大的大,小的小,没有一个质量过关的。”


质疑声变本加厉,不少人嘲笑道:“袁隆平根本不懂遗传学。”

袁老没有就此止步,反而在思考之后,认为:

“发生天然杂交行为的水稻,是因为雄蕊退化,雌蕊正常。
那么,让更多品质优良的雄性不育水稻,与正常的优势常规水稻授粉,就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杂交稻种子。”


又是2年过去,他终于在14万多个稻穗中,找到6株不育株。

眼看着试验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打击再一次来了。

那天,天刚亮,他来到试验田:“所有的秧苗都被人连根拔起,甚至连挽救的机会都没有留给我们。”


多年后,再提到此事,他仍是悔恨:“这件事把我的试验推迟了整整3年。”


多年研究,毁于一旦,他沉默地望向水田,听到的话却是:

“秧苗八成是他害怕实验不成功,自己拔的。他就是在骗国家的实验基金!”

面对险恶的人心,看不到希望的前路,他淡然处之:“有困难,有坎坷,你要发奋图强才行。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要与困难作斗争。”

他在废井里找回5株株苗,离开刚出生3天的儿子,提起行李,去到南方,找寻“野生不育株”。

整整7年,他一心扑在水稻上,没能回过家。

十年研究,前八年都是失败,他却说:“在千百次的失败中,我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1973年,袁老的赤诚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

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每亩地的产量增加了100斤左右。

那一年,他已44岁。

中国人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袁隆平的教育观,一生做好一件事

他是英雄人物,是国之脊梁。

有人说:“像袁隆平这样的人,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他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但其实他一点都不普通。


他教给家中后辈最为重要的是: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工作如此,家庭也是如此。

33岁那年,袁老与邓哲相识,仅仅一个月就闪婚。

自此,将近60年,他都是不折不扣的“宠妻狂魔”。

剥好水果,他总是自己吃一半,给老婆留一半。

老婆洗澡时,他担心她煤气中毒,隔两分钟便要喊她。

出差时,每天一定会主动打去电话,听到老婆的声音才踏实。

他对自己抠门,却不忘记每一个纪念日,给老婆买买买。

他为邓哲写下情诗:


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无论如何飞扬,怎样喧嚣,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个丈夫,如同一片树叶,无论它怎样张扬,怎样由绿变红、变黄,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边。

赤诚爱意,跨越大半个世纪,始终如一。

这也是他对孩子的要求。

长子是农业领域知名企业家,次子是农业科技上市公司副总裁,小儿子子承父业,是超级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

三人皆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始终不忘“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在孙女眼里,他是宝藏爷爷。

“他从来不会问孙女学习怎么样啊,但他一定会问,你锻炼了没有啊?你有没有去跑步啊?有没有去游泳啊?有没有做运动啊?”

但三个孙女皆有一个梦想:“我们也要成为像爷爷那样有坚持的人。”


“做普通老百姓,是最幸福的事”


功勋之外,袁老总能用你想不到的方式上热搜。

谈到带博士生,他眉头一皱:“辛苦得很、麻烦得很呐,那是要死脑细胞的。”


“团队中的精英好不好管?”

他愁到挠头,用浑身在拒绝。


90岁生日,他戏谑道:“原来叫80后,现在变90后了。”



穿上西装,有人问:“袁老师今天帅不帅?”

他一脸的骄傲:“帅!”



每次理发后,他都忍不住夸夸自己:“哈,又年轻了。”



每晚八点,准时坐上麻将桌,他称其为“脑力锻炼”。



午后闲暇,他亦能沉下心来,拉会儿小提琴。



这样率性有趣的灵魂,谁不爱呢?



他自封“自由散漫”,上下班不按规矩。



然而,面对后辈时,他总是严肃认真的。

年近九旬,做完汇报,已十分疲倦。

他婉拒记者的采访,可听到有中学生等着合影时,又立刻问“他们在哪里”,随后站得笔直。


合完影,吸了四十分钟氧,才回过神来。

他说:“累点无所谓,不能让孩子们失望。”


他赠给青年人的话语,让我们享用不尽。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我没有什么秘诀,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钱是要有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要为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

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这个回报的。”


岁月淬炼后,他的脊梁仍旧笔直,指引着我们前行。



袁老一生功勋无数,身价早已过亿,留给自己的少之又少,最贵的衣服仅花了35元。

然而,他留给世界的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坚定信仰更是光芒熠熠。

看了袁隆平的一生才知道,他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巨星,他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袁老,一路走好!


标签组:[袁隆平] [水稻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029.html

相关阅读

贾宝玉为何独爱林黛玉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疑惑,为什么贾宝玉偏爱柔弱的,爱耍小脾气的林妹妹,偏偏对温柔懂事,端庄大方的薛宝钗一点也爱不起来呢? 其实,林黛玉并非一无是处,她有三处优点,让宝玉爱不释手,从此其他女子在...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十年之约

十年之约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崔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

2025-07-31

杜牧的故事之杜秋娘诗

杜秋娘诗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杜牧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

2025-07-3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文学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

2025-07-31

《相见欢》赏析:剪不断理还乱

文学赏析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

2025-07-31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

2025-07-31

《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古词大意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

2025-07-3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

2025-07-3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