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和袁隆平是同学!这位91岁院士把一切献给“吃瓜群众”......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吴明珠和袁隆平是西南农学院的同学,填分配志愿表时,吴明珠写下要到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

1955年,吴明珠放弃中央农村工作部的工作,从北京来到新疆的戈壁滩上扎根;她官至行署副专员,却辞官种瓜;谢绝“院士楼”,一直身居陋室。62年里,吴明珠培育了30多个品种,包括甜瓜品种“皇后”、西瓜品种“8424”,为新疆及全国的甜瓜、西瓜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让不是甜瓜初生起源中心的我国,成为全球甜瓜分类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甜瓜次生起源中心之一,填补了中国冬季不能生产哈密瓜的空白。

在众人眼里,吴明珠是一个传奇。她总是这样说:“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如今,91岁的吴明珠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已经认不出人,但有关种瓜的记忆还在,有时候她突然要出门,嘟囔着瓜该授粉了。

吹着凉凉的空调

吃着又脆又甜的大西瓜

夏天的感觉就来了

有人说

夏天的灵魂

就是那一口冰甜的西瓜

而中国人能自由吃瓜

离不开一位奶奶的数十年的研究和奉献

这些瓜果之中

蕴含着一位91岁老人毕生的心血

让我们记住这位奶奶的名字

吴明珠

正在瓜地工作的吴明珠。新疆农科院供图

在60多年的研究中

她培育出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

红心脆、香梨黄、郁金香甜瓜、金凤凰

绿宝石瓜、麒麟瓜......

还有西瓜中的“王牌”——8424西瓜

吴明珠总挂在嘴边的话是

“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

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激情燃烧的岁月

今年91岁的吴明珠已经认不出人了,但有关种瓜的记忆还在,有时候她突然要出门,嘟囔着瓜该授粉了。

瓜,在她的大脑中顽强地与阿尔兹海默症抗争。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在国运困厄中长大的她,从小立下报国之志。

1950年,吴明珠和一批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学子进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学习,同学中就有后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吴明珠(左)和袁隆平(中)

在小小的试验田里,播种、挑大粪等农活没难住吴明珠。21岁生日那天,她在日记上激情满怀地写下: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类干部人才。吴明珠向组织请求赴新疆支援建设。临行前,年轻的同事们开着大车,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为她送行。汽车专门绕着天安门转了一圈,壮怀激烈的吴明珠默默许下心愿:“我一定扎根新疆,报效祖国。”

这一年,她25岁。

年轻时的吴明珠

到了乌鲁木齐,她又是一番软磨硬泡,一头扎进了条件艰苦的新疆鄯善县。

此后,她将所有激情燃烧的岁月都留在了新疆。

初心不变

吐鲁番有“火洲”之称,夏季气温超过40摄氏度是常态。在基层要当好技术员就得什么农活都得会干,吴明珠硬是把自己磨练成了一个在高温天气下仍能干农活的“农民”。

当年的吴明珠,还是一位娇弱的南方姑娘,身高只有1.55米,体重才30多公斤。一到鄯善,她就住进了老乡家,不仅很快习惯了吃馕吃羊肉,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老乡给她起了个美丽的名字——阿依木汗(月亮姑娘),夸她“意志像钢铁那样坚强,干活像公鸡羽毛那样漂亮”。

听说底坎儿乡有一种品质很好的瓜,吴明珠和一位同事穿过戈壁去寻找。到了晚上,怕碰到狼,不敢再走,他们借了烧窑人的毡毯,睡在废弃的窑洞边。

种质资源,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摸清家底,从1958年开始,吴明珠带着水和馕,顶着风沙烈日,走遍了全地区300多个生产队,给吐鲁番的瓜建立了档案。

吴明珠在鉴定甜瓜。新疆农科院提供

1962年底,吴明珠和同事一起,把吐鲁番当地所有的甜瓜品种都收集全了,从中系统选育出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品种,其中红心脆品质最佳,销往香港市场30年不衰。

选育一个优良品种需要8年至10年时间,可人的一生时间有限。1973年,吴明珠提出加速选育进程,去海南开辟‘南繁北育’基地。

“吴明珠院士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品种资源,填补了我国北瓜南移的空白;在主产区实现了甜瓜品种的第一次更新,延长了优质瓜的供应期;先后培育出甜瓜新品种16个,西瓜新品种10个,打造了中国领先的哈密瓜育种技术平台,是业界公认的开拓者。”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马新力研究员告诉记者。

她像候鸟一样,秋冬在海南,春夏回新疆,年复一年进行着育种研究。

1995年,吴明珠带领团队选育的甜瓜、西瓜实现了一年三季。这一时期,她选育的“8424(早佳)”成为江浙一带早熟优质西瓜主栽品种,并逐渐向北方各省扩展。

她培育的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种植面积曾覆盖新疆主要商品瓜产区的80%,在吐鲁番、鄯善县等地涌现出一批甜瓜致富村。

直到2017年,87岁高龄的吴明珠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工作。

一生奉献给“甜蜜的事业”

吴明珠把一生奉献给了“甜蜜的事业”,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丈夫杨其祐是吴明珠的大学同学,为了支持妻子,1958年春节,杨其祐也来到鄯善县工作。

当时,研究生毕业的他是全疆所有农技站学历最高的人。他精通英语和俄语,看到国外学术刊物上对妻子事业有帮助的文章,他都会翻译出来。有时候,吴明珠太忙,就打电话让丈夫帮着去瓜地授粉,尽管要在戈壁滩上跑三四十公里,杨其祐也总是欣然前往。

年轻时期的吴明珠和丈夫杨其祐合影。新疆农科院供图

在丈夫的支持下,吴明珠的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可惜,57岁的杨其祐因为胃癌过早地离开了吴明珠。

丈夫临终前,吴明珠问出一直深埋在心里的话:“老杨,你为了我来到新疆,没能发挥你的专长,不后悔吗?”

杨其祐平静地笑笑:

“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无怨无悔。”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杨其祐艰难地伸出三个手指,笑眯眯地祝贺吴明珠获得“三连冠”——那天,皇后、芙蓉、郁金,吴明珠培育的三个新品种甜瓜通过品种审定。

丈夫去世5天后,吴明珠就决定返回新疆农科院。女儿杨准恳求妈妈多留几天,吴明珠说:

“我从你爸爸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奉献,我的事业里有他的希望,我立即回去工作才对得起你爸。”

为了瓜,做什么都值得

“瓜是我的生命。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觉得很难受,就好像母亲一天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吴明珠说,来新疆60多年了,对瓜有了特别感情。

1978年,组织上任命吴明珠为吐鲁番行署副专员。为了心无旁骛地种瓜,1984年初,她毅然辞去吐鲁番行署副专员职务。1985年,吴明珠调至新疆农科院园艺所任研究员,后历任新疆哈密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园艺学会会员及国际葫芦科作物遗传学会会员。曾任中共十三大及十六大代表。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新疆农科院准备为吴明珠修建“院士楼”,她坚决谢绝:“我一年大半住在育种基地,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

育种工作极为艰苦,培育一个品种需要8年到10年,有的科学家一生只能培育几个品种,而吴明珠却在50多年中,培育出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

“人的一生太短了,怎么才能加快育种速度,把这个周期缩短?”从1973年起,吴明珠开始了在海南岛的“南繁”生涯。“别人育种一年搞一代,我们搞三代,甚至四代!”作为一个育种专家,她的职业生涯延长了。一年四季,天天摆弄瓜,瓜棚成了她的家。

2002年,吴明珠受到自治区隆重嘉奖,获得50万元奖金。她当场宣布,把40万元捐给课题组,用于优良哈密瓜品种的选育。

70多岁时,吴明珠还在和时间赛跑。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天天在瓜地做试验。别人眼里单调艰苦的育种工作在她眼里是莫大的享受。“有追求就会活得很开心。”吴明珠这样说。

2009年,吴明珠担任了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这一国家重大平台建设的首席科学家。后因健康原因,只担任特色甜瓜育种的岗位科学家。“现在,吴院士主要给我们的工作做指导。她虽然年纪大了,但科学理念一直很前沿。”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鸿平说,“我1984年大学毕业就跟着她育种,跟了30多年,从她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赤诚报国的奉献精神。每年,我们都会请她回来讲课,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2017年,87岁的吴明珠退休了。如今,她在重庆和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但是她魂牵梦绕的依然是瓜。“我们每年都去看她,一说到吐鲁番,说到瓜,她的眼睛立刻就亮了。”冯炯鑫说着,眼眶红了。

2018年4月,《吴明珠传》出版。在西南大学举行的首发仪式上,面对年轻的学子,吴明珠动情地说:“在新疆,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在田间地头默默付出。希望广大学子,能发扬这种精神,坚持理想,脚踏实地干下去,一定会创造奇迹。”

吴明珠的儿子杨夏说:

这就是我的母亲

她是那一代无怨无悔

为祖国奉献一生的

赴疆青年的缩影

她的世界很小

只能装下瓜种

她的世界又很大

中国孩子都喜欢吃她种的瓜

吃瓜不忘种瓜人

谢谢奶奶

夏天的甜是您给的

来源: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和袁隆平是同学!这位91岁院士把一切献给“吃瓜群众”......》

标签组:[袁隆平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089.html

相关阅读

《庄子·杂篇·徐无鬼》原文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牵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

2025-04-28

《庄子·杂篇·让王》简介

“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本篇文章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

2025-04-28

世宗贤妃墓简介

世宗贤妃墓,又称“世宗贤妃坟”、"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嫔墓之一。内葬有郑贤妃等至少四位妃子、二位太子。墓园简介位于神宗四妃墓及悼陵之间,俗称"小宫"。坟园坐北朝...

2025-04-28

《庄子·杂篇·徐无鬼》简介

“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全篇大体可分为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莫以真人之言謦吾君之侧乎”,写徐无鬼拜见魏武侯,用相马之术引发魏武侯的喜悦,借此讥讽诗、书、礼、乐的无用。第二部分至“君将...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简介

《庄子·杂篇·庚桑楚》:“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

2025-04-28

庄子《知北游》译文赏析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原文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简介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的毕生精华之作,《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

2025-04-28

《庄子·外篇·田子方》简介

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为我累...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