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宁夏农业专家陶卫新忆:我与袁隆平先生的一次短暂相处_利通区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原标题:宁夏农业专家陶卫新忆:我与袁隆平先生的一次短暂相处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5月27日,看着手机中两张袁隆平院士生前在银川、吴忠考察时留下的珍贵照片,吴忠市利通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农业推广研究员陶卫新泪眼婆娑。

“22日下午,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我和同事都觉得不可能,老人家的身体一向很硬朗,怎么会突然病重过世?”陶卫新说,与其说不相信这是事实,不如说这是农业人舍不得袁隆平院士的离去。2002年8月,袁隆平院士到吴忠市利通区考察指导工作,陶卫新和他在田间地头曾有过一次短暂的相处。

陶卫新看着照片回忆起19年前的往事。

突如其来的惊喜

陶卫新今年58岁,1983年毕业后就开始与农田打交道。他说,他这个“庄稼人”一生最爱的就是 水稻。为啥?首先,水稻是主要 粮食;其次,水稻的 种植生产需要科技支撑;第三,为了提高水稻产量,水稻的育苗技术要求很高;最后,平整土地、 插秧这两项繁重的劳动,真正体现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

出于对水稻的热爱,农业人自然少不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崇拜。2002年8月23日,陶卫新接到上级领导的电话,告诉他袁隆平院士第二天要来 宁夏考察指导工作,而 利通区是首选地之一。“挂断电话后,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袁老能来,这不仅是对利通区 杂交水稻工作的肯定,也会对今后当地杂交水稻的生产推广工作有巨大影响,这是天大的好事呀!”

短暂又珍贵的相处

陶卫新记得,8月24日这一天, 吴忠市的天气特别好,晴空万里。还不到上班时间,他早早就来到位于利通区原早元乡李闸渠村水稻 标准化旱育稀植机械化插秧新品种示范田等候。

终于,袁隆平一行人到了考察地点。“老人家当时已经70多岁了,但精神特别好!”这是陶卫新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走到稻田边,袁隆平院士先是对稻田的四周进行查看,随后“脱鞋、脱袜子、卷起裤管,光脚踏进了稻田中……”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袁老赤脚走在稻田中,话不多,但看得十分仔细,大约绕田一周后,走到稻田中央的位置停了下来。”陶卫新回忆说,8月底的水稻已经长到及腰高,稻穗开始泛黄。“水稻就要搞这种黄穗绿叶青杆子,这种顶花型的要向穗里藏花型、向高杆大穗、穗位低的这种株型发展。”陶卫新对袁隆平院士说的这句话记忆犹新。同时,袁隆平院士也对宁夏水质、土地和杂交水稻的生产条件给予肯定,并高度评价了利通区在杂交水稻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

利通水稻向高品质发展

吴忠市利通区位于宁夏平原腹地南侧,地力肥沃、 黄河自流灌溉条件充分、水稻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品质也能让人竖起大拇指。

作为老“庄稼人”的陶卫新表示,利通区的水稻发展,从一开始的传统种植到自给自足,到向田地要产量,发展到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再到高产量高品质,近40年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从2002年以后,利通区加大对旱育稀植的推广,用了近3年时间,实现了该项种植技术在利通区的全面推广。2005年,当地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12万亩至14万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地农科人员按照袁隆平院士有关杂交水稻的指导思想采用两系杂交法,对优秀的水稻种子进行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培育,培育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秋优88杂交水稻”。

2010年以后,利通区大力提高高产优质水稻的种植,使其 单产最高可达每亩800公斤左右。“目前,利通区水稻种植面积虽然不大,但栽培水平、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方面均领跑全区。”陶卫新说。利通区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表示,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辛勤耕耘、鞠躬尽瘁的精神更像是一座灯塔,为宁夏的农业科研人员指明前行的方向,激励大家不忘初心、不懈探索。(新消息报记者 黄英 文/图)

标签组:[袁隆平] [农业] [三农] [水稻] [种植业] [庄稼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108.html

相关阅读

【光影故事】金宇彬-秀智主演《许愿吧精灵》制作发布会引热议 导演编剧缺席

据韩媒消息,29日举行的网飞新剧《许愿吧精灵》制作发布会上,导演安吉镐与编剧金恩淑均未出席,引发广泛讨论。据现场情况显示,制作方并无任何代表到场,由演员们单独进行活动。一般情况下,导演几乎都会出席制...

2025-09-30

汨罗江的涟漪:屈原之死与楚国的命运转折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流放中的屈原怀抱巨石沉入汨罗江。这位曾以“美政”理想推动楚国改革的政治家,最终以决绝的姿态结束了生命。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悲歌,更成为楚国由盛转衰的历史注脚。...

2025-09-30

汉景帝双子星:刘荣与刘德的命运浮沉

在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位皇子中,长子刘荣与次子刘德的人生轨迹堪称最具戏剧性的注脚。他们同为栗姬所生,却因母亲的政治失策与自身选择,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场兄弟命运的对比,不仅折射出西汉宫廷的权力博弈,更...

2025-09-30

吕蒙与孙权:君臣相得的典范与一场未解的死亡谜题

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君臣的权力结构,又渗透着超越身份的信任与...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务。这种超越常规的用人逻辑,既非单纯因诸...

2025-09-30

贾诩:东汉末年乱局的推手与乱世生存的智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历史巨变中,一位来自凉州武威的谋士贾诩,以一句“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的计策,彻底改变了东汉王朝的命运轨迹。他被称为“毒士”“鬼才”,其智谋与权术不仅加速了...

2025-09-30

王允拒降西凉军:一场由战略误判引发的政治悲剧

公元192年,董卓伏诛于长安受禅坛,东汉朝廷迎来短暂曙光。然而,司徒王允拒绝赦免西凉军残部的决策,却如同一颗火星引燃了关中平原的战火。李傕、郭汜等人在贾诩的谋划下反攻长安,八日城破,王允坠楼而亡,汉献...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

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兵突围失败,最终命丧白门楼。这场对比背后...

2025-09-30

隋文帝与独孤皇后:一夫一妻制背后的政治与情感交织

在封建王朝“三宫六院”的常规叙事中,隋文帝杨坚与独孤伽罗的“一夫一妻”模式堪称异数。这对帝王夫妻不仅共同开创了“开皇之治”,更以一生坚守的情感契约,颠覆了传统皇权对婚姻的支配逻辑。他们的故事,既是个人...

2025-09-30

宋高宗赵构:壮年退位的政治智慧与历史隐衷

公元1162年,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在五十六岁壮年时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这一举动看似违背帝王“终身在位”的常规逻辑,实则是赵构在政治局势、个人健康与历史责任多重考量下的精心布局。其退位背后...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