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九华山观光礼佛注意事项(含99座寺院电话)

发表于话题:打车打到座寺庙
发布时间:2021-06-08

一、入庙仪规

香客进庙门尽量走两边。走右边门先迈右脚,走左边门先迈左脚;不能跨中间门槛,更不能站在或者坐在门槛上,那是对佛和菩萨的不敬。在佛堂上更不可坐在佛像对面。

二、礼佛仪规

香客应先将身上背的,手里提的行李放在旁边,然后在佛像前右边的蒲团上虔诚有序跪拜。跪下时双手掌心向上,头叩下至手掌,抬头时先将双手收握再翻掌起身,然后合十再拜、连续三拜。

三、敬香仪规

坊间常云“烧三炷高香”,自有说法。佛门讲究烧三柱香,表最诚心。因而游人香客烧香,最好是一次点上三根香笔直地插进香炉。如果是随缘敬上一炷香,也要端正地插入香炉,否则视为对佛不敬。

四、用斋仪规

俗家人能在寺庙里吃顿素斋,是很有风味的。素斋不但有各式素食名菜,而且米饭是柴火烧大锅,山泉水煮香米,味道清香可口。一般僧尼用斋前都要举行上供仪式,入斋者应待仪式结束后,谦让地落座于下席(背朝北)。注意不要坐在当家师的对面,寺庙用斋多为分餐制,应按秩序取碗筷、盛饭菜,如果是桌饭,夹菜要用桌上的公筷;吃斋饭时,切忌高声说话,更不可嬉笑吵闹;出家人惜米如金,最忌浪费,注意不要撒下饭菜。用斋完毕应将碗筷洗净放回原位。一般情况下,在寺庙用斋,僧尼是不收饭钱的,入斋者应自觉在佛堂功德箱内投入一些香火钱,以示乐施的诚意。

五、言谈礼规

香客游人进寺庙见到僧尼,要合十施礼,不要主动迎前握手。僧人一般都忌讳俗家人问其身世和出家缘由,所以尽量不要询问这种问题。僧尼之间的称呼或交流如同俗人一样复杂,当你不懂时也不要好奇追问,以免出现“不作答”的尴尬。但僧人之间八种称呼香客游人应该明白。

(1)上座师,什么上下?意思问他叫什么名字。

(2)“法兴”。对方只需回答法名两字。

(3)“哪里发脚?”意思为他从哪里来。

(4)“哪年发心?”意思为他何时出家的。

(5)“何时具足?”意思问他什么时候受的戒。

(6)“衣钵堂?”意思问他在哪里受戒。

(7)“会师上下?”意思问他剃度师是谁。

(8)“仁慈上人!”即他师父法号仁慈。

六、佛门法器

佛门法器泛指佛教供仪式时使用的器具,庄严道场的佛具。

常见法器包括梵呗赞诵类,如钟、云板、木鱼、磬、鼓等;庄严道场类,如佛坛、须弥坛、幡、宝盖、经幢等;还有供养用的佛具,如香炉、香、长明灯、蜡烛、鲜花等。

法器不为一般常人所能乱动,每一样法器都有特定的内涵,比如寺院的钟和鼓,钟鸣,会开启城门,万物复苏;鼓响,会关闭城门,宵禁人息。所以不能随意敲。

七、出行注意事项

1、对于自驾的游客,山上核心景区根据车位饱和情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可提前咨询九华山交警大队。遇交通管制可把车停在山下游客服务中心的停车场,换乘景区巴士上山。

2、住宿建议选在九华街中心,寺院较集中,吃饭和出行都方便。九华街的西北方向比较偏,步行到化城寺需要20分钟。

3、如需导游不轻信路边的热心人,建议到导游服务中心找正规讲解员,有约100名持有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电子导游证的导游,可通过扫描导游证上二维码获得导游相关信息,此外还有约800名持当地导游证的讲解员。导游服务中心位于九华街景区入口太白书堂附近。

4、不靠近、不投喂、不挑拨山上的野猴。不穿红色衣物及背包,不单独行走,不显露食物。如受伤可携带门票到景区旅游投诉中心登记,九华山医院提供免费的医疗救护。

5、您所到的寺院,如不在官方公布的99+5座寺院名单里,应该是没在九华山宗教局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尽量慎重对待其所开展的宗教活动。有些归青阳县宗教局管辖,有些则属于私人念佛堂。

标签组:[九华山] [导游证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8528.html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赏析

【原文】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者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②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七:孔子穷于陈蔡之间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五:孔子问子桑雽

孔子问子桑雽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六: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赏析

【原文】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①。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②。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③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④...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四:孔子围于陈蔡之间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赏析

【原文】行不可不孰②。不孰,如赴深谿,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注释】①慎行:行为要谨慎。本篇阐述的是漆雕学派的学说。②孰:通“熟”,精审,慎重考虑...

2025-04-29

《六韬·文韬·盈虚》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

2025-04-29

《六韬·文韬·明传》赏析

【原文】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

2025-04-29

《六韬·文韬·国务》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