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星巴克星礼包(星享卡),值得买吗?

发表于话题:星巴克还值得买吗
发布时间:2022-02-18

——10分钟看懂隐藏在小绿杯背后的行为经济学逻辑

前两天去星巴克,店员推销买一张星礼包关联到会员账号,大致听了一下有些什么优惠券,没有仔细计算就买了,心想应该还比较划算。端着杯子回到座位上以后,好奇心驱使我想要计算一下,这张98块钱的星礼包(星享卡),到底给我带来了多少钱的优惠?它值得再次购买吗?它的设计基于哪些行为经济学的原理,帮助星巴克把顾客留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说算就算!这张星礼包售价98元,里面有6张券:

买一赠一券 *2早餐时段饮品半价券 *3指定商品30元优惠券 *1

这6张券中有一张券是购买160元以上的指定商品才能使用的优惠券,在星巴克门店中160元以上的指定商品算是低频消费,所以在计算时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对于日常喝咖啡,98块钱买到的星礼包有效的优惠券一共5张

假设我购买的每一杯都是34元,以及我在有效期以内会使用掉所有5张优惠券,那么星礼包和不用卡直接购买的的区别如下:

算完之后发现,星爸爸,真抠!同样是7杯单价34元的饮料,不用卡需要付238元,星礼包需要付217元,也就是说,用星礼包只比不用卡便宜了总共21块钱。平均每一杯便宜3块钱。如果把礼品卡的使用时效限制带来的潜在心理损失算上,那么每一杯基本和直接付款买是一样的价格。

以上计算还是基于使用完星礼包中所有优惠券的假设。如果没有在有效期使用完呢?

答案是——消费者亏得更多。

98元的星礼包分摊到7杯饮品中,每一杯14元。相当于在充值的瞬间,我已经为每一杯星巴克预先付了14元。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每少消费一杯,我都浪费了至少14元钱?假如我购买了星礼包,但只消费了6杯甚至更少呢?

画了一张图之后,更想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买卡了。一旦购买了星礼包,只要你没有用掉所有的券,你就是亏的。券用得越少,你亏得越多。

算到这里,基本清晰了解星礼包适合哪一类消费者了。那就是:早上喜欢喝星巴克的高频次消费顾客(3个月以内购买早餐时段饮品>=3次),如果该顾客最近要买星巴克的杯子,就更符合了(大雾)。

想想自己一年内早上在星巴克买饮品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不禁为这次的购物行为流下了智商感人的泪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那么,星礼包的设计机制背后到底有哪些行为经济学原理支撑呢?或者换句话说,星巴克基于什么样的消费者心理推出的星礼包,促使顾客消费,以及保持用户黏性?

首先想到的就是:短时决策容易陷入诱惑。在听到98元能买5张优惠券的介绍下,消费者来不及仔细计算优惠券内容,仅仅会对数字做简单的关联(例如,98元=5张优惠券),这种仅做简单关联就做出短时决策的决策系统很容易被误导,从而陷入消费陷阱。

其次是,社会人做决策难以忽略沉没成本。虽然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都知道,做当下和未来的决策时,应该完全忽略过去的沉没成本。但实际生活中能做到这么理性的消费者是少数。以这张星礼包为例。在付出98元的一瞬间,这98块钱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沉没成本了。之后,如果没有特别偏好,面临要在两家咖啡店选一家的情况,有没有星礼包都不应该成为考虑因素。但实际上,在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星巴克,原因很简单:“我买了他家的卡,不用要过期的”。

比起获得,人更在意损失。同样数额的金额,损失带来的伤痛程度是获得带来的快乐程度的两倍。在已经得到了5张优惠券的情况下,如果不把券全部用完,每少用一张,在心理上都意味着损失。而且,有效期内券用得越少,损失越大。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不开心的感觉,也会尽量让自己使用完所有的券。

消费者会随着时间推移,对付出的金钱变得越来越不敏感。付出的98块钱的感觉,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不敏感。也就意味着,当消费者使用优惠券购买饮品时,这个购买的时间点离当初买星礼包的时间隔得越久,消费者越会觉得得到了优惠,以为自己真的只花了17块钱买到了一杯原价34的饮料,却忘记自己早在买卡时就已经为这杯饮料预付过一部分钱了。

想想办了没去的健身年卡,买了没用几次的展览通卡,都是差不多的道理。

剥开层层优惠券的外表,星礼包其实相当于一个有有效期的饮料预付卡。而且,这张卡用几乎没有什么力度的优惠券,让消费者提前预付了一部分费用,希望能借这笔沉没成本来提高老顾客的到店次数,以及提高消费黏性。但是,这种策略搭配这样的优惠力度,对于中低消费频次的消费者吸引力非常有限。如果说想要用这个策略来提升中低频次顾客的消费频率,恐怕难以实现。比如说我自己,虽然还是会光顾星巴克,但是肯定不会再买这个星礼包了。

不过,我应该会把这次买的券用完。“毕竟买都买了,不用浪费了。”

标签组:[星享卡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87473.html

相关阅读

边关之遣:秦始皇对扶苏的帝王养成术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将长子扶苏外放至蒙恬驻守的上郡,这一决策看似因"焚书坑儒"事件引发的父子冲突,实则是秦始皇精心设计的帝王培养计划。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证据的交叉验证,这场边关之遣蕴含着多重政治智慧...

2025-10-29

半生逐梦终成空:刘备江山半壁的得失悲歌

在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仁德宽厚的品格,从一介草鞋匠逐步崛起,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赤壁之战后占据荆州部分地区,随后又夺取益州、汉中,登上了人生巅峰,成为一方...

2025-10-29

三国时期赵云的真实实力:文武兼资的儒将典范

在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赵云以其忠勇双全的形象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不同于《三国演义》中“七进七出长坂坡”的文学夸张,正史中的赵云以稳健的军事才能、卓越的政治智慧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在蜀汉政权中占据独特地...

2025-10-29

三国箭术双璧:赵云与徐晃的巅峰对决与历史回响

三国时期,箭术不仅是武将的立身之本,更是战场制胜的关键。在群雄逐鹿的沙场上,赵云与徐晃以截然不同的风格,将箭术演绎至化境。前者以“江面断篷”的惊世一箭名震天下,后者以“百步穿柳”的精准技艺冠绝曹营。这...

2025-10-29

襄樊之困:孟达拒援关羽背后的权力博弈与人性抉择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襄樊之战爆发,关羽以荆州之兵北伐曹魏,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在关键时刻因后方失守、盟友背刺而功败垂成。这场战役中,驻守上庸的孟达拒绝出兵支援关羽,成为历史谜团之一。表面看...

2025-10-29

玄武门前的血色棋局:李渊22子中为何仅三人逐鹿皇位?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这位开国君主共有22个儿子,但最终围绕皇位展开殊死搏斗的,仅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这场看似反常的权力争夺,实则是嫡庶制度、军事格局与年龄结构共同编织的必然...

2025-10-29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惊世之举:“跪而吮上乳”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情感密码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爆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变。秦王李世民以雷霆手段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随后浑身浴血地走向太极宫深处,与惊魂未定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展开了一场载入史册的对...

2025-10-29

万历亲政:宗室困局下的改革挣扎与制度枷锁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二十岁的明神宗朱翊钧正式亲政。这位曾以“五岁能读书”的聪慧少年,在亲政初期展现出励精图治的姿态,却最终陷入“三十年不上朝”的怠政泥潭。而宗室问题作为明朝中后期最棘手...

2025-10-29

建文帝的困局:优势背后的致命裂痕——朱允炆靖难之败的深层解析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21岁的朱允炆以皇太孙身份继承大明江山,坐拥朱元璋留下的庞大帝国。作为明太祖钦定的继承人,他既无外戚掣肘,又得东林文臣集团支持,更掌控着全国百万大军。然而四年后,这位看似稳坐钓...

2025-10-29

钱谦益:才子与贰臣的双重镜像——论其历史形象与崇祯弃用之因

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岁月中,钱谦益的名字始终与“才子”“贰臣”“反复”等标签紧密相连。他既是东林党魁首、文坛盟主,又是降清后又暗中反清的矛盾人物;既是崇祯帝眼中“结党营私”的政敌,又是后世史家笔下“大节有...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