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周易》创始人,临终留下一段话,为易经核心,专家至今琢磨不透

发表于话题:六十四卦详解通俗易懂
发布时间:2021-05-11

  《周易》创始人,临终留下一段话,为易经核心,专家至今琢磨不透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包罗万象、广大精微,被誉为“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源头,儒家、道家皆以为经典,几千年来对华夏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普通大众很容易把《易经》和《周易》混为一谈。

  

  《易经》是一个统称。从上古时代开始,《易经》经历了4个版本:伏羲创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后是神农氏创造连山易,也叫连山八卦;再到黄帝轩辕氏创造归藏易,也叫归藏八卦;最后才是我们熟悉的《周易》,由周文王演绎。

  所以,周文王可以称为《周易》的创始人,但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演绎,将《易经》的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加上卦辞、爻辞,后人把这个相对完整的版本称为《周易》。而《连山》、《归藏》在魏晋之后,下落不明,现在我们阅读到的《易经》,是《周易》版本。

  

  周文王在临终前,把儿子周武王叫到身边,留下一段话,后人称为《保训》,让他谨记在心。这段话,为《易经》的核心。《保训》书简出土时,专家们还专门对这个内容召开研讨会,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专家至今琢磨不透。原文如下: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保(宝)训。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

  “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保(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设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隹(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授厥绪。呜呼,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亡害,乃归中于河。微持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汤,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久,命未有所延。今汝祗服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详。”

  

  以上这段话,周文王说出了易经的核心:求中。

  什么是“中”?

  如何才能做到“求中”?

  北京故宫中和殿里面悬挂着一块匾额,写着“允执厥中”,这里的“中”字和“求中”的“中”,是同一个意思。

  我们现代人理解的“中庸之道”是狭义的,真正的“中”在易经里是一个最佳位置,一种最佳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道”本源的状态。

  

  可以对照“乾卦”来理解。

  乾卦的6条爻,依次往上,对应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其中主卦的九二和客卦的九五,就是周文王说的“厥”,厥中。

  九二:为阳,为偶,位中,但不正;

  九五:为阳,为奇,位中,又正,叫中正。中正是最好的位置,自古以九五为尊。历代的人,都把天子、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就是这个道理。

  周文王说的“求中”,舜的“厥志”,都是指修帝王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中”呢?可以用逆向推理。

  物极必反,是“中”的反面,如果我们事事能做到避开“物极必反、盛极而衰”,那么,我们就是做到了“中”。

  “中”是道,放之四海而皆准。

  比如:不悲不喜,是中;一个人吃饭,不能吃得太饱,那就是求中;一个人说话,留点余地,那就是求中;一个人做事,不能做得太绝,那就是求中;皇帝管理国家,不能走极端,太宽松,底下人不积极,太严厉,底下人要造反,皇帝要“求中”。所以故宫中和殿才挂了一块“允执厥中”匾额,以此提醒皇帝要谨记。

  

  越是大道,越是简单。

  周文王临终之前留下的这段话,举了舜如何求中的例子,就是告诫周武王,要谨记求中,不偏离“道”源,方可避免盛极而衰。

  后来汉代命名的“未央宫”,未央,也是求中的意思。求中方可长存,可惜历代帝王都懂得“求中”的道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所以历史总是改朝换代,起起落落。

  一个人,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如果能时时、事事做到“允执厥中”,顺应了“道”的规律,就能减少没必要的损耗,人事都济。

  我平常很喜欢读《易经》,因为它是一本真正的智慧之书。世人都说,阅尽世间万卷书,不如读懂一本《易经》。确实如此,不管我们面临什么问题,家庭、事业、亲子教育或交际等方面的烦恼,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答案。

  

  但经常有朋友跟我抱怨,说《易经》通篇都是文言文,生涩难懂,很想阅读却根本读不下去。不过,当我给他们推荐了这套白话文全译版的《图解易经》后,都很开心地读下去了。他们跟我反馈说,以前读不懂的地方现在全明白了,不仅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智慧,还给人带来了很大的阅读快感。

  

  这本《图解易经》是在保留原著的基础上,用白话文的方式详细讲解64卦,每一卦每一爻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并结合实际运用给出了很多经典的例子,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能完全看得懂、学得会,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上。

  这本白话文版《图解易经》只需要56元,仅仅是两顿午饭钱,却能让你参透其中的智慧,受益无穷,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您也想品读这本书,点击下方链接即可!

标签组:[文化] [国学] [易经六十四卦] [易经] [周易八卦] [图解易经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1714.html

相关阅读

贾宝玉为何独爱林黛玉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疑惑,为什么贾宝玉偏爱柔弱的,爱耍小脾气的林妹妹,偏偏对温柔懂事,端庄大方的薛宝钗一点也爱不起来呢? 其实,林黛玉并非一无是处,她有三处优点,让宝玉爱不释手,从此其他女子在...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十年之约

十年之约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崔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

2025-07-31

杜牧的故事之杜秋娘诗

杜秋娘诗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杜牧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

2025-07-3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文学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

2025-07-31

《相见欢》赏析:剪不断理还乱

文学赏析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

2025-07-31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

2025-07-31

《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古词大意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

2025-07-3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

2025-07-3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