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如何看待2020年中国人口结婚率生育率下跌?

发表于话题:中国跌入“低生育率陷阱”了吗?
发布时间:2021-05-14

最近被这个新闻刷屏,从公众号到抖音。

大家总结的一些普遍原因是:

1、观念发生改变。从农耕社会生娃就是劳动力,多子多孙多福气,转变为工业社会的优生优育,“少养精养”。养的多了,娃均投入成本下降,导致没法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穷。即使“少养精养”,也生不起,更养不起。高房价、学区房、辅导班、父母大量精力投入。年轻人看到了年长自己小一轮的那些年轻夫妇,为了一个孩子付出了多么高昂的代价。学区房威慑已经长达小十年,近期又出来“学生家长怒退班级微信群,拒绝批娃作业”,让年轻人害怕养娃以后不但是经济压力的增长,还有个人时间被强制大幅度的占用。从2015年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就看出一个家庭为了孩子上学,为了攒钱供出学区房,为了孩子教育鸡血辅导,付出多少代价。这已经和电视剧《金婚》表现的1956年的新婚夫妇的生活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一辈的养育观念无法用到年轻一辈身上,短短五六十年,中国养育孩子的成本远超GDP的增长。

3、女性地位的提升。知识女性和职业女性占比越高,生育率自然就会下降。“这群现代女性崇尚在经济上能自立、生活上能自主、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尊严,喜欢自我设计和规划以寻求自己理想的人生,而不是一辈子做经济上依附于丈夫、生活上以生育孩子和照料家务为主业的传统家庭主妇。此时,生孩子反倒成为了一种障碍和负担,故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少生甚至不生孩子。”


根据以上几个原因,《苏宁金融研究院》的一篇《警报再度拉响!我们已经跌入“低生育率陷阱”了吗?》,参考发达国家以后,提出以下几个改进方向:

第一,提供经济支持,以减轻父母抚养孩子的负担,包括现金奖励、抚育津贴、教育津贴、税收减免等; 第二,减少父母(特别是母亲)工作和家务劳动时间安排方面的冲突,通过增加带薪产假、带薪育儿假或临时假、无薪育儿假、父亲假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三,为子女入托入学创造便利,着力增加各类学期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服务供给,在职场内设立育儿设施等等; 第四,积极推动住房福利的普及,并在改善孕期与母婴保健服务、加大对生育困难人群的支持等方面做文章。

1、先分析经济补贴,助力较小。我们国家目前倒是已经有针对有娃家庭的减税政策,但感觉那个力度相比养娃成本来说,还是毛毛雨。而且以我们目前的国力来说,要想实现我们觉得满意的补贴,国家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毕竟我们还没到发达国家程度。

2、再说所谓增加带薪产假,我觉得不可行。如果再继续增加母亲的带薪产假,只怕这个社会上所有企业都不会再要已婚未育/已婚一胎的女员工。就算增加平等的父亲带薪产假,可能结果是已婚未育/已婚一胎的男员工也尽量少招,带来的男性中年危机压力将会更大。本来就担心自己岗位被更能加班、工资要求更低、更没负担的小年轻抢走,现在企业主更是默认驱赶这类员工。

对于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来说,现在的正面呼声都是“拒绝做家庭主妇”,国家不可能在此时刻再驱赶这些职场女性回归家庭,不可能走日本路线。所谓“夫妻两个人上班交的税,比一个人上班交的更多”之类的驱赶政策。

3、再聊聊住房福利。房价也已经在高位,这是阻碍结婚的最大障碍,都轮不到阻碍生娃。根本降不下来,因为降下来就会导致大面积有娃的中产家庭集体溃败,国家动谁的蛋糕都不行。如何推动住房福利?这个问题恐怕是非常难办的。一个政策波动,最终导致的结果未必是执政人员想看到的。比如为了稳房价,就强行压新房价格。导致一手房二手房价格倒挂,新房更便宜,买到再转手卖掉就是净赚几百万。所以才有深圳疯狂的打新摇号现场。这和政策本意背道而驰。再比如,提供廉租房,以上海为例,这类房不好申请,申请到的也在偏远地区。以此为福利,吸引年轻人生娃,还是挺难的。毕竟廉租房也不代表学区房。

4、重点聊聊增加义务教育的供给,算是唯一可行的了。

学区房之所以高高挂起,主要是优质的学校太少,由于供需关系,导致的大家一窝蜂抢好学校。垃圾学校就被当作“菜场小学”“菜小”,名字里就透露着嫌弃,根本不去。如果从根源入手,加大优质学校的供应,用人才政策引进优质老师,可能对于一线/准一线城市的高位学区房,还有帮助。北京多片划区只能解决昔日老破小学区房一时降价,不能解决优质学校少的供需问题。上海能把人才吸引政策放一部分出去用于吸引中学优质教师,也比全部放在高收入人群好(比如李佳琦,杨超越,他们能给上海纳税做贡献没错,但是不能解决低生育率问题)。就像“家长怒退班级微信群,拒绝批该孩子作业”这个案例的背后,是教师诉苦压力大,不能一窝蜂指责老师不对,而是找到问题根源。根源在于为什么优质的学校那么少,优质的教师那么少?是工资不到位,还是人才政策力度不够大?

义务教育供给量增加后,也不可避免内卷的鸡娃时代,疯狂的父母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这个没法解决,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宁愿给孩子一个痛苦的童年,也不愿一个毕业就失业的青年”。还真不是大家嘲讽的“辛苦培养出来的孩子,最终送上996、007的工作岗位”。这是典型的现有思维套用未来,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说好好学习,长大就能进“铁饭碗”国企一样,这是他们的思维,以为自己当年没挤进去的金饭碗的遗憾,二十年后自己孩子好好学习后就能挤进去,一生不愁吃喝。结果没想到孩子就业的时候,已经流行“996是福报”了。

“鸡娃”带来的高额教育成本,不可能解决,这是个到处都在内卷的时代

5、在职场内设置育儿设施。好难啊!

我小时候,父母在国企,国企有自己的幼儿园,自己的附属学校,9年制连读小学初中,还有自己的职工医院,公园,家属院。我爸妈当年的生活就是早上匆忙喊我起床,然后带着我一起去公司,一边送进幼儿园,然后步行五分钟我妈就到了工作岗位。上了小学初中,就是自己从家属院和小伙伴们结伴步行到工厂附属学校,不用接送,自己上下学。高中离开了这个职工附属学校,也已经可以自己独立上学,更不用接送。几乎没有辅导班。小学学了6年小提琴,是我妈妈觉得她付出最多的,每次一提到就要说,当年每个周日送你去学琴一小时,多么辛苦啊,风雨无休啊巴拉巴拉。哦,对比现在家长的投入,好像就是几分之一吧。

这就是当年的育儿设施和培训班。就这我父母还觉的养我不容易。

再看看现在,民营企业数量远超国企,大家大部分不在国企上班了,民企也很少能自建幼儿园。现在自建幼儿园和拉资源合办学校的,反而是房地产开发商,

携程有个自建幼儿园,还爆出虐待事件。就算企业愿意建育儿设施,父母也得敢送进去吧?



以上是关于不生孩子的原因分析,和网上常见的解决办法的讨论。每一条操作起来都挺难。

其实,作为一个同样拒绝生娃的一线城市适龄生育女性,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也分享下我不想生娃的原因,并提出点建议。尤其生育率最低的就是一线城市,不能绕开他们不讨论。

我认为一线城市的两性观点也应该发生转变。

知乎上经常男女对立,互骂互殴,都把对方当假想敌,诉说自己付出多么多,对方多么贪婪无情。这的确是有矛盾的。因为社会分工和女性地位已经和五十年前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那就是一线/二线城市职场女性和三四线基层女性的观点差异。两个观点混在一起批判,就容易驴唇不对马嘴,吵不到点子上。

作为对比,先说欠发达城市的情况。典型的彩礼,在三四线城市就很盛行,那边还是能维持女性为家庭多做奉献,绝大部分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提供给女性的工作机会不多,回归家庭也不会损失很大的机会成本,但是由于女性不上班没有经济来源,或者即使上班也工资很低,家庭话语权肯定下滑,而且一旦结婚,那就是“一棵树上吊”的命运,活还是死,都不知道。婚前谈判彩礼,是话语权最高的一次。(不排除各种例外情况,不要拿个例来抬杠)

但是在一线城市,结婚的男女很少再提彩礼,大部分是男方首付,女方生娃并承担母职惩罚,男女共同还贷。因为经济压力的增加,男女都要上班,都要为家庭做经济贡献,话语权是平等的。这个时候少部分男性如果还拿出基层那套男主外女主内,大男子主义,就难怪离婚率那么高,还多数是女性提出来的。因为这类女性没必要受这个委屈,谁离了谁活不下去呢?又要赚钱,又要承担生娃带来的职场惩罚,还要忍受话语权低。与其这样,干脆离婚吧,不养育孩子,努力赚钱,好的工作岗位很多,不生孩子也能勉强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可能几十年后就是下一个董明珠。一线城市里,生育和养育带来的机会成本太高,所以每个职场女性都在计算内心的天平。

所以一线发达城市的男性,必须转变自己的观点,公平为养育孩子付出,并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老婆为了生娃,付出了什么样的职场惩罚成本。否则就可能结婚三五年,落得离婚收场。

看起来我好像挑起男女对立?

并不是。

批评完部分一线城市男性思维不转变后,也要批评部分女性思维不转变。这都是引起结婚率下降的原因。一线城市适龄婚育年龄的人群里,的确女多男少。因为买不起一线城市房子,自知很难在此安家落户的男性,早早的离开去次一线或老家发展了。而女性还在此坚持,毕竟传统观点里,女性结婚可以不用提供房子,所以早期精神压力小很多,就一直留下来。但最害怕就是某一些女性,既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要求男方提供房子,自己还不愿承担母职惩罚,在一线生存几年,还是没存款也没高额薪水,没法为未来家庭提供经济支持,还要求平等话语权。要求男性给自己付出的母职惩罚予以补偿,要给钱,要提供更高的情绪价值。那也就难怪一线男性不愿结婚了。太累了。养娃干嘛呢?家里真的也没皇位需要继承,就是想找个人好好过日子,组成一个三口四口美满家庭。

知乎上那么多的一线城市择偶帖子,不知道最终成功几对。

一线城市女生还在展示自己兴趣广泛,旅游打卡,贤惠温淑,(美丽在全国是通用的,就不点评),其实是错误的。应该展示自己毕业院校,学霸基因,专业优势,现在财力如何,存款房产多少,未来赚钱能力如何,未来是否愿意为了生娃承担一些职场惩罚。或者你有什么新的解决方案,比如你的公司你的工作,对于女员工生娃的福利是很好的,不会让你因为生娃而丢工作,或者大幅度降薪。如果你是学霸,还愿意将来自己辅导孩子学习,那就更加分了。这些都是有助于促成婚姻的因素。一线城市男女婚配还没有解决物质问题,精神层次的丰富都是其次再展示的,再多旅游打卡都没用,都没有活下去的能力,谈什么美丽的羽毛呢?

这么一批评一线城市部分女性后,可能更反叛了,老娘才不想付出这么多,更不想要娃,我家也没皇位继承,孩子还不随我姓,生娃还那么多身体损伤,生个毛线啊。

两方都不让步,自然就结婚都不成。

一线城市男女矛盾解决不了,比三四线还难,三四线能用彩礼解决,一线用什么解决?多少彩礼能买女性母职惩罚的损失?房子首付够吗?她说我不生娃是不是就是下一个老干妈和董明珠?区区小几百万首付就买我一个成为董明珠的机会?怎么算都划不来啊。(手动狗头)

最后,仿杠精,附上一个2017年的帖子里的一张图,养育孩子对男女收入都有影响,但是对母亲来说,是断崖式下跌,再次增长后,男女差距明显增大。这是瑞典的数据。类比中国,这个断崖下跌对一线城市职场女性影响巨大。

瑞典生育前后丈夫/妻子收入变动。浅色线为丈夫收入,深色线为妻子收入。

怕因生孩子而耽误事业的女性,她们的事业有多好?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55502757/answer/169696539

标签组:[生育率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5546.html

相关阅读

怀孕期间阴道出现褐色分泌物,要尽快就医

阴道分泌物,一般指「白带」,正常呈白色或透明。在孕期出现褐色分泌物,一般是由阴道出血、宫腔胚胎异常或是胎盘异常出血等引起,由于分泌物在阴道停留时间长、排出较晚,就会变成褐色。妊娠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妊...

2025-10-31

胎梦暗示生女孩?专家拆解梦见小鸟、白色羽毛、晨露含义

自古以来,胎梦就被视为预测胎儿性别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线索。许多准妈妈在怀孕期间会做各种奇特的梦,其中 梦见小鸟、白色羽毛和晨露 等意象尤为常见,且常被民间解读为可能预示生女孩的征兆。这些梦境究竟蕴含着怎...

2025-10-31

生女孩胎梦大全:梦见花卉、水果、水的预兆与解析!

从古至今,胎梦一直被准父母们视为预测宝宝性别与未来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将深入解析梦见 花卉、水果、水 等常见意象与生女孩之间的神秘联系,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胎梦指南。一、胎梦文化背景与科学认知胎梦,即...

2025-10-31

生女孩胎梦TOP10:月亮、雪花、紫藤花等吉祥梦境盘点

关于生女孩的胎梦,传统解读中往往与 柔和、纯净、优雅的意象 相关联。月亮代表阴柔之美,花朵象征生命的绽放,水元素寓意温柔如水,这些都在文化符号学中与女性特质紧密相连。而现代心理学则认为,这些梦境可能反...

2025-10-31

胎梦里的温柔暗示:梦见月亮、珍珠、蝴蝶大概率生女儿?

在东亚传统文化中,胎梦一直被视为预测胎儿性别和未来命运的重要征兆。当准妈妈们梦见 皎洁的月亮、晶莹的珍珠或翩翩的蝴蝶时,常常会听到"这可能是怀女孩的征兆"的说法。这些美丽而温柔的梦境意象,为何会与女孩...

2025-10-31

生女孩胎梦科学吗?心理学+民间说法双角度解析梦见蝴蝶

在备孕和怀孕期间,许多准父母都会经历各种奇妙的梦境,其中 "梦见蝴蝶" 常被认为与生女孩有关。这种关联不仅存在于中国民间传统中,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里也有着丰富的解读。本文将从 心理学科学视角 和 民间传...

2025-10-31

生女孩胎梦VS生男孩胎梦:5大关键区别,你梦对了吗?

自古以来,胎梦就被视为预测胎儿性别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征兆。许多准父母在怀孕期间都会经历各种生动奇特的梦境,这些梦境往往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在传统文化中, 生女孩和生男孩的胎梦有着显著的区别 ,从梦境内容到...

2025-10-31

社区医生:怀孕别养猫了,二手烟反倒没事!孕妇无语了

河南有一个孕妈妈怀孕五周去社区医院做阴道B超,确定自己有没有怀孕。当时夫妻俩想到怀孕了都非常关注,所以两夫妻都去医院了。而这个孕妈妈的老公有吸烟的习惯,她就希望能跟医生说一下,让老公戒烟,而且她家里面...

2025-10-31

男人抽烟对家庭伤害多大?老婆流产,女儿肺癌,儿子身高少10厘米

虽然每一包香烟上面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抽烟的人感受到的是烟可以带给他快乐。比如饭后抽一根烟就感觉自己像是神仙一样;比如说在困的时候抽一根烟能够解乏;比如说在无聊的时候抽...

2025-10-31

宝宝摔下床后,别急着立刻扶起来,了解"黄金十秒"很重要

广东中山一位宝妈面对孩子头朝下摔下床后的做法在短视频平台获得了众多网友的称赞。一是她没有慌乱;二是处理方法十分科学,连不少专家都留言夸赞“妈妈的做法让孩子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