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世界博物馆日一日看尽千年 直播能让博物馆变身成功吗?

发表于话题:博物馆文物喊你去蹦迪
发布时间:2021-05-18

  博物馆直播成为新时尚
 

  5·18国际博物馆日,一年一度总结博物馆行业的日子又到了。但今年关于世界博物馆日的关键词却有些与众不同:直播。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首次将重心放在了线上,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纷纷解锁直播、云游等线上玩法,与“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的主题不谋而合。仅北京一地的10场直播,就有全天累计3500多万人次的观看量。

  这是否意味着博物馆变革完成了?这些在新传播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新模式是否代表了未来博物馆的方向?

  文博圈拥抱互联网,特殊时期下的求变之路?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似乎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

  自1月底至今的这段时间里,各种依托于互联网传播手段的新型业态,或者叫生活方式应运而生:云聚会、云蹦迪、云游博物馆。受疫情影响纷纷闭馆的全国各大博物馆似乎在一夜之间,全盘接受了直播、短视频、在线展览等新媒体传播方式。

  要知道,虽然早在数年前中国很多博物馆已将互联网技术、科学技术纳入博物馆的安保体系、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等多个层面。

  但在2019年之前,只有四川金沙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少数几家博物馆尝试与平台合作,以直播的方式推广博物馆展览。而大部分博物馆面对这一新的推广方式则是相对谨慎,甚至不少博物馆曾明确严禁馆内直播,也规定观众不能在场馆内使用自拍杆。

  2月23日,一场淘宝直播间的“云春游”弥补了宅家人士想要“放飞”的心愿。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国内七大知名博物馆集体上淘宝直播,在线开馆,一天之内拥入近千万人次,相当于接待了接近法国卢浮宫一年的客流量。

  据不完全统计,国家文物局在疫情期间共推出300余家博物馆、370余项线上展览。这股博物馆直播热潮也显然并没有因为疫情的消退而减弱。4月份,故宫博物院开启了首次直播,根据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近两个月,“故宫博物院”相关搜索内容的波峰就出现在故宫首次直播之中。

  国家文物局曾在4月23日发布了一份征集书,聚焦新媒体传播的新方式,倡导全国文物系统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和数字化技术,探索多样态、多渠道、多元素的文物全媒体传播模式,征集范围为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自2019年1月以来制作传播的全景展示、云直播、短视频、H5及其他各类在网络媒体平台推出的优秀新媒体作品,拟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推出。

  而每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国家文物局今年也在五一期间首次采用了直播,进入终评的20个考古发掘项目在四天的时间内,逐一在全网近2000万网友的关注下进行了汇报。

  而伴随着5·18世界博物馆日的到来,博物馆直播全面升级,从之前线下博物馆的展览、夜游、论坛等活动,转为线上+线下全面出击。连续数天的活动不仅涵盖了原有的线下活动直播,各家博物馆纷纷将“主播”队伍进行了多领域拓展,从原有的以讲解员为主,变为专家、大咖。

  比如,自带萌点的“网红大爷”单霁翔、央视著名段子手朱广权和热播剧《清平乐》里的名臣“晏殊”纷纷到访恭王府博物馆,和该馆馆长冯乃恩为博物馆和国宝们代言,推出“权来了!喻你一霁云讲国宝!”大型专场直播。

  在5月18日举行的主旨论坛,除了部分专家学者到场参与,深入探讨博物馆“平等”“多元”“包容”的发展路径外,来自国际博协、英国、韩国、美国等国的专家将通过视频方式参会。

  对公众而言,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通过直播,第一时间了解博物馆日的全部内容。

  博物馆直播有天然优势但这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其实在专业人士看来,博物馆直播有着天然的优势。

  一方面,没有线下客流的压力,博物馆可以展示以前没有开放的区域和很少展出的珍贵文物,为公众提供更详细、更深入的讲解。同时,直播没有固定模式、固定台词,主播可以用更丰富、更新颖的内容和形式带领网友“云游”博物馆,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

  也许有人会问,在这个人人读屏的时代,将本来就注重现场体验的实体博物馆虚拟化,是否会让人们更加不愿亲临现场?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网络技术愈发达,人们则会愈珍惜现场体验。“线上线下不是迭代,而是有机地结合。博物馆直播为人们在海量碎片信息世界里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思考的空间。当它成为人们生活的习惯之后,人们的审美和艺术感知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事直播行业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

  当疫情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变革机会时,如何抓住这个新机会,如何运用数字技术,为公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为民众提供参与知识构建和创新的活动,这是博物馆在数字技术时代的挑战。

  刘先生说,作为直播行业从业者,从今年2月博物馆开始全面直播至今,“只要有机会我都会看,但说实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直播不多”。

  “主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时刻与观众互动,并且要有十足的临场应变能力,因为你面对的观众可能随时会跟你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并且可能并不像去博物馆的观众那样,只问跟这个博物馆相关的问题。”

  刘先生为大河报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讲解员白雪松,现在已被网友誉为“文博李佳琦”。

  从直播前的关注人数399,到开播时有40多万人观看。白雪松让西安碑林博物馆这个小众博物馆成为文博圈的顶流。

  在刘先生看来,这得益于他清奇的“话风”:“碑林就是这么任性,让大夏石马这么珍贵的文物看厕所。”“李旦是六味‘帝’黄丸,家里六位皇帝,他本人也是妈妈武则天的贴心小秘书。”“我最近发现《新白娘子传奇》里《关帝诗竹》的拓片是假的,一会儿给你们看真的。”

  白雪松在与网友的互动中,让冰冷厚重的石碑石刻,成了一连串甩出的“梗”,网络直播成为轻松活泼的文博知识脱口秀。

  所以,刘先生认为,博物馆直播绝非简单地把讲解搬到线上,“直播行业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优质内容的短缺,这其实正是博物馆的优势。如何让内容更符合大众传播的需求,才是博物馆直播真正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直播的终极目的是否也是带货?

  一个网红的真实热度,最主要的还是带货能力。这一点,也是博物馆无法逃避的现实。

  众所周知,在全国大部分博物馆都免门票的时代背景下,文创产品销售就成为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

  以目前国内博物馆界的顶级网红——故宫博物院为例。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透露,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已达到15亿元,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而在2017年,故宫博物院门票收入约为8亿元。

  但根据阿里平台发布的《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粉丝数排名前十的博物馆文创商店中,有些粉丝数只是十几万。

  正如单霁翔所说的:“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经营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相比差距很大。”这个差距并不仅仅是指营收方面,更大的差距是文化创意产业链尚未完全打通,营销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

  位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总计开发的艺术衍生品数量多达2万余种,产品种类囊括了首饰珠宝、服饰、手表、家居用品等,可以说,生活中只要你想得到的东西,在这里都能找到。一年销售金额高达4亿至5亿美元,是故宫的两倍。

  因此,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自己热爱的文创产品买单的时代,博物馆文创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但,如何让历史文物在现代商业模式的语境之下,通过巧妙包装和创新,以更加温暖、更加新颖的方式“活”起来,是每一个文博人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来源:大河网 采编:徐阳光)

标签组:[博物馆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7109.html

相关阅读

权谋棋局中的无奈之选:刘邦为何将江山托付忌惮的吕雉

公元前195年,病榻上的刘邦凝视着吕雉的背影,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结发妻子,此刻正以雷霆手段镇压异姓诸侯王。他深知吕雉的野心与手段,却仍选择将帝国权柄交予其手。这场看似矛盾的权力交接,实则是刘邦在政治棋...

2025-10-29

情深难敌权谋:刘邦不立戚夫人为皇后的深层逻辑

汉高祖刘邦晚年,戚夫人因得宠而萌生取代吕后之位的野心,甚至多次吹枕边风要求改立太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自诩的帝王,最终在权力天平上选择了结发妻子吕雉。这场后宫争斗的结局,实则是政治智慧与人性弱点的激...

2025-10-29

权谋棋局中的生死盟约 司马昭与贾充的共生关系解析

公元260年洛阳街头,十九岁的魏帝曹髦率亲卫直扑司马昭府邸,却在南阙门被太子舍人成济一戈刺穿胸膛。这场震动朝野的弑君案背后,真正的主谋贾充不仅未受惩处,反被司马昭加封安阳侯。这场看似矛盾的政治决策,实...

2025-10-29

高滔滔:北宋政坛的“女中尧舜”与宋哲宗的复杂评价

在北宋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高滔滔宛如一颗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坚韧的品格,在男性主导的权力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以太皇太后之尊临朝听政,成为北宋中后期政治格局的关键塑造者,而宋哲宗对...

2025-10-29

成化风云:明宪宗朱见深的功过与西厂之谜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满戏剧性,幼年历经皇位更迭的动荡,成年后既展现出治国理政的才能,又因设立西厂等举措引发争议。 一、朱见深的早年经历与性格塑造...

2025-10-29

弘治中兴:明孝宗朱祐樘的仁政与中兴之路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孝宗朱祐樘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卓越的治国才能,开创了“弘治中兴”的辉煌局面。这位自幼历经坎坷的皇帝,以宽厚仁慈、勤政爱民的形象,赢得了后世史家的广泛赞誉,被比作汉文帝、宋...

2025-10-29

永乐大帝:铁血与文治交织的盛世华章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帝位,开创了“永乐盛世”,其文治武功不仅重塑了大明王朝的格局,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史》以“远迈汉唐”的赞誉,将朱棣的功绩推向了与...

2025-10-29

明史视角下的明仁宗朱高炽:仁政为基,德化盛世

在明朝十六帝的谱系中,明仁宗朱高炽以仅十个月的在位时间,却赢得了《明史》“与文、景比隆”的极高赞誉。这位被后世冠以“仁宗”庙号的皇帝,其政治智慧与人格魅力在《明史·仁宗本纪》中得到了立体呈现。 一、...

2025-10-29

宣德之治:明宣宗朱瞻基如何铸就仁宣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1398/1399-1435)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仅十年却开创了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齐名的“仁宣之治”。这一时期,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被后世誉为明代最鼎盛的阶段之...

2025-10-29

朱祁镇:从昏君标签下走出的“仁德之举”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明英宗朱祁镇常因“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被贴上昏君的标签。前者让明朝险些提前覆灭,后者导致忠臣于谦含冤而死。然而,若抛开这些重大失误,深入探究他的生平,会发现他在废除殉葬制度之...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