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好太王碑和古墓八卦图

发表于话题:最正确的八卦图
发布时间:2021-05-07

吉林省集安市保存着世界上最多的高句丽陵墓古迹,包括山城、陵墓、碑石、上万座古墓和众多的出土文物,构成令世界瞩目的洞沟文化。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好太王碑和古墓壁画,特别是壁画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八卦实图。

好太王碑在吉林省集安市东太王乡大碑街,其西为好太王陵。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的重要碑刻,又称好大王碑、广开土王碑、广开土王陵碑或永乐太王碑。

好太王碑是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于414年建立的,由一方柱形角砾凝灰岩巨石略加修琢而成,石质糙粝,碑面不平。这种石料多见于集安一带的鸭绿江边。

好太王碑高6.39米,底部宽1.34米至1.97米,顶部宽一两米,第三面最宽处可达2米。整个碑体矗立在一块花岗岩石板上。碑的四面均凿有天地格,而后再施竖栏。

好太王碑的碑文镌刻在竖栏内,四面环刻,共44行,每行足字41字,原刻总计1775字,其中141字已剥蚀无法辨识。

碑文为汉字,为方严厚重的隶书,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是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碑文书法方严端庄、朴茂古拙。

碑文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述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并简述好太王的行状;第二部分记述好太王征伐百济、救新罗、败倭寇、征东夫馀过程中攻城略地并掠得牲口等史实;第三部分根据好太王遗教,对好太王墓守墓人烟户来源和家数做了详细记载,并刻记不得转卖守墓人的法令。

好太王碑文第一段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

唯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馀,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

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应声即为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

据此,高句丽始祖邹牟王当出自北夫馀,由夫馀南下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即今桓仁五女山城,创立了高句丽政权。

好太王在位22年,高句丽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为了纪念好太王一生的功业,铭刻守墓烟户立了这块碑。

第二段以较大的篇幅,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开拓疆土的战事和军事活动。

碑文中主要是对百济和倭的讨伐战争,同时救援新罗。百济和新罗是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以西以东的两个国家;倭则是日本列岛上的古代国家。

倭人多次渡海到朝鲜半岛侵扰新罗、百济,并与百济联兵向高句丽南部边境进犯。因此,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夺得百济64座城,1400个村子。

好太王的一生,攻城略地,表现了强大的武功,将碑文和有关文献结合,可看出其戎马生涯的全部。

第三段铭刻了好太王的守墓烟户,国烟30家、看烟300家,共330家。国烟的身份比看烟的身份略高些,其比例关系为以一带十,成为高句丽社会什伍制度的缩影。

同时,该碑还镌刻了好太王教言与守墓制度等,对于了解高句丽的社会生活及王族丧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句丽古陵墓群中的古墓壁画为世界绘画艺术的一座丰碑。据《三国志・东夷传》记载,高句丽人深受中原影响,对修坟建墓十分重视,并有厚葬的习俗。

在高句丽权贵的坟墓中,除陪葬品之外,常常绘有五彩缤纷的壁画,所用的材料多半是矿物颜料。同时在壁画上还镶嵌珍贵的夜明珠、宝石等,这在中国古代壁画中也是罕见的。

集安古墓壁画完成于公元3年至公元42 年,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前。由此推算,集安高句丽壁画创作时间与敦煌早期壁画创作时间基本相同,或更早一些。

在吉林省集安古墓壁画中发现的八卦图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八卦图实图。这幅在高句丽贵族墓中出现的极具个性的八卦图,可以在历史资料中找到与之相同的易学依据和联系,是论证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考古证据。

这幅八卦图出现在集安高句丽贵族墓葬五盔坟4号墓室北壁的左下角。壁上绘有一个道士形象的人,跣足坐于莲台上,左腿盘屈,右腿立起,披发低首,身着绿色羽衣,一只手在地上绘着一幅八卦图。

中国卦学界最早的八卦图是在古代文献中发现的。《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中刊载着11个带文王八卦图的古镜,其中,年代最早的一块为6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隋十六符铁鉴”。

五盔坟4号墓应建于5世纪末至6世纪初,因此,与“隋十六符铁鉴”相比,4号墓中的八卦图可能要早半个至一个世纪,至少与之同期。而作为八卦图实图,这个八卦图无疑为中国最早。

集安八卦图中八卦的方位排列与易学界流行的先天、后天八卦图排列迥异,有其独特的卦图排序。虽然如此,却完全可以在中国易学史资料中找到与之相通的易学依据和联系。

易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集安八卦图首先填补了隋唐之前无八卦图实物的空白;其次,因为它的卦的组合与排列不同于通行本《周易》卦序确立的传统易学体系,为中国汉代存在多种版本的易学体系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并且为探询易学源头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把八卦图画在壁画中,可以认为壁画的设计者或墓主人觉得八卦有通神、通灵的作用,表明了高句丽人对易学的崇尚。

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的高句丽壁画墓,记载了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

阅读链接好太王碑的碑铭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珍贵资料,由于内容涉及朝鲜半岛和当年日本列岛倭人的活动,所以自光绪初年发现以来,备受中外史家关注。

由于碑体严重风化,碑文剥蚀不清,加之传世拓本多是经拓工用石灰在碑面上做了修补之后制成的,致使对此碑的释读分歧很大。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学者经过深入调查,新识读了89字,认定各家有争议的字62个,查明过去认为是脱文而实际无字29个,共解决了180个字,从而使好太王碑的研究有了巨大突破。

标签组:[八卦图] [考古] [文物] [好太王] [高句丽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752.html

相关阅读

王承恩墓简介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认为该墓是明朝末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的墓葬,通常称为王承恩墓。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葬简介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

2025-04-30

西井陪葬墓简介

西井,属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位于定陵西南,昭陵之北,占地面积比东井还大。概述 西井的现存状况不如东井,围墙只有北面一段残存。宝城和殿堂仅存遗址可以辨认。宝城下面几十米...

2025-04-30

明悼陵介绍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是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七座陪葬墓之一。位于袄儿峪。原葬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原配妻子孝洁陈皇后。后来陈皇后迁葬永陵,悼陵成为明世宗其他三位妃子的墓所。墓葬简介世宗三妃墓(...

2025-04-30

东井陪葬墓介绍

东井,当地俗称东娘娘宫,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坐东朝西。在德陵村和德陵之间,与一户农家小院隔路相邻。在一片荒草之中,愕然耸立着一块无字碑,与十...

2025-04-30

郑贵妃墓简介

郑贵妃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万娘坟村(万贵妃墓)而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泉)山,坐北朝南。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墓主人为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郑氏。墓园介绍郑贵妃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

2025-04-30

神宗四妃墓介绍

神宗四妃墓,又称作神宗四妃坟,俗称东小宫。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四位妃子的合葬墓。神宗四妃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郑贵妃墓西南200米处。规模不大,也就相当于郑贵妃墓的四分之一...

2025-04-30

明茂陵与聚宝山的关系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

2025-04-30

明十三陵神路简介

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

2025-04-30

《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赏析

【原文】力贵突①,智贵卒②。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③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④,与驽骀⑤同。所为贵镞矢者⑥,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吴起谓荆王⑦曰:“荆所有余者地也;...

2025-04-30

《庄子·外篇·达生》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