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常态化防控:共话“文博好故事”_文物

发表于话题:博物馆奇妙漫游
发布时间:2021-05-18

(来源:天津市河东区文化和旅游局)

原标题:常态化防控:共话“文博好故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充分展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文”能保文物,“武”能战疫情!广大文博人和各大博物馆(纪念馆)积极行动起来,做到了“下沉”第一线织密防控网、线上送服务闭馆不闭展、凝心聚力中爱心大接力,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了文博力量。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特别是进入防控常态化,博物馆陆续恢复开放,与热情的观众“久别”重逢,在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本版特邀请部分博物馆和观众、专家,共话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文博好故事”。

走进重启的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打包好展送给观众

每日限流:3000人

“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现场 刘海红 摄

硬核防控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预案和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全员实名、限量预约、总量控制、分时限流措施,减少人员聚集,严格落实入馆必检的工作流程。

特色服务:观众提前预约进入国博享受“VVIP”观展待遇,线上线下好展打包送给观众。今年5月1日,国博恢复开馆后,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系列共17个展览均向公众开放,年前推出的临时展览延长展期;开展大量信息采集工作,“云上展览”方面取得突破,设置直播、好课、虚拟展厅,上线“奇妙漫游云逛展”,推出VR视频讲解、三维文物展示、展馆虚拟漫游等。

南京博物院:过一个不一样的“5·18”

每日限流:5000人

“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展 王 炜 摄

硬核防控:实行“全员预约机制”,疫情期间只接受散客预约,门票按上下午限流(上午2500人、下午2500人)。观众须在安检处出示“苏康码”或“宁归来”与身份证,检测体温、安检物品、戴口罩方能通过安检入内参观。未佩戴口罩或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观众,不能进入展厅。

特色服务: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全国主会场活动花落南京博物院,兵马俑、王子午鼎、错银铜双翼神兽……南京博物院携手全国8座博物馆,数百件文物荟萃 “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特展,并作为全国博物馆展览云直播活动的首个直播项目于5月18日启动;举办“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主旨论坛、“青年视角——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论坛、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论坛;推出“为国宝代言”活动、“《博物馆在移动》5·18文创节”和主题为“中华文化的性格”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为明天收藏今天

每日限流:500人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做开馆准备

硬核防控:武汉封城期间,闭馆不停工,馆内安防、水电、环境消杀、文物保管等应急措施全面跟进;5月18日恢复开馆后按照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升级各项安全制度,落实检查馆内防风防电措施和消防安全措施,所有在馆工作人员每日测量体温,场馆环境全面消杀,确保正常工作运行达到无菌、无安全隐患、无事故。

特色服务:“为明天收藏今天”——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在疫情期间征集与战疫相关物品,恢复开馆后联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珍贵的实物 永远的纪念——见证武汉战疫 博物馆在行动”活动,通过线下展览和线上直播,展示英雄城市的战疫风采和文博人的担当,还将分批次展出6000多件馆藏文物,让观众线上感受文物的昨天、线下探索历史的明天。

四川博物院:文物传情,科技贴心

每日限流:2000人

四川博物院疫情期间推出的AR公益明信片

硬核防控:联合媒体通过各种平台发布博物馆展讯、线上活动、开放信息、参观须知等;充分利用文物资源设计发布抗击疫情主题鲜明、设计创意独特的10余张“抗疫文物海报”,在成都市6500余辆公交车上展示,并在北京红楼橱窗展出;制定常态化防控方案,为公众提供更安全的参观环境。

特色服务:推出“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蜀地海关 守关护宝——成都海关查获文物特展”;举办“见字如面 文物传情”AR公益明信片创意活动,明信片采用AR技术让文物“活化”,扫描明信片上的二维码,可欣赏由“战国牛鼠纹铜矛”演绎的妙趣横生的动画,活动现场加盖“见字如面 文物传情”专属印戳留念。

观众点评

错峰限流预约很安心

刘女士(北京)

中国国家博物馆“五一”起恢复开放,能来参观真的很开心!国博真的好大哦!文物瑰宝太多了,一天的时间也只够走马观花,强烈建议租一台语音导览机,参观起来更有头绪、收获更大。国博内除了提供免费的直饮水,还设置了饮食空间、休闲中心、咖啡厅等,服务比较到位,不用背着大包小包来。一定要提前几天预约,每天限流3000人相对原来每天3万人的日均流量,还是限制了不少;入馆时要出示身份证、健康码,还要配合测体温。实施错峰限流预约,虽然程序上比以前复杂了,但疫情防控措施越严格,观众才会越放心。参观环境更好了,参观体验更棒了,这样的“打卡”之旅我喜欢。

博物馆需要精细化管理和服务

王子明(陕西西安)

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不免票,可以通过博物馆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预约,去之前建议看看纪录片《国家宝藏》,先了解馆内的“镇馆之宝”,再现场参观,体验真的不一样。出于防控疫情的考虑,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实行限流预约参观,有助于引导观众增强防疫、个人防护和文明参观意识。随着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博物馆越来越热是大势所趋,馆方在管理和服务上必须动更多脑筋、下更大功夫。抗击疫情对博物馆而言,是提高管理智能化、展陈科技化、服务人性化等的良好契机。这期间的开放举措效果应及时评估总结,推出更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毕竟观众还是喜欢更好的参观环境和服务。

期待增添更多“路径指引”

付天慧(上海)

足不出户,预约先行,这是眼下参观博物馆头一条,出行前要查看相关参观提示,安排好行程。现在各大博物馆有很多线上服务,比如线上地图、线上语音导览,在参观前一定要找一找,能大大提高、改善参观效率和体验。其实,国家二级以上博物馆一般比较大,一天可能逛不完,如果增添更多的路线指引,对我这种“路痴”,十分必要。比如,可以在地面上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示出适合不同人群的参观路线,可以设置家庭路线、专业路线、儿童参观路线等,会使参观更有针对性和秩序。此外,还可以利用AR技术开发增强现实的参观路径指引,辅以文物藏品的实时介绍、历史动画演示,那就太酷啦!

专家见解

用心沟通,“云端”精彩

宋向光

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博行业的影响不可小觑,公众对博物馆的价值和功用有了新认识。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疫情期间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还带来了心理慰藉。“云展览”和“家里的博物馆”让许多人了解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增强了认同感,支持人们习惯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行为方式,激励人们在困难条件下保持积极的心态,也开启了博物馆与观众新的沟通方式。

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是博物馆的重要使命。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文博机构的应对实践再次说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可以有更多担当和作为。博物馆在做好自身防护和社区防护的同时,根据疫情防控进程,注重公众心理状态,组织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利用可通达公众的传播媒介,构建起心理疏导、增强文化自信的良好平台。

发生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博物馆需要制定特殊时期的社会文化保障和传播沟通计划,明确服务目的、工作原则、服务人群、内容定位、沟通方式、沟通策略等基本原则,根据博物馆资源条件组织实施。

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环境及移动社交平台生态与疫情之前显著不同,博物馆需研究疫情期间移动终端用户的行为方式和需求,及时调整沟通方法。疫情防控期间,移动终端用户的目的、行为、心态与需求具有新的特点,居家防控的人们依赖手机获取信息和相互联系,更为频繁地“刷屏”。这为博物馆与移动终端用户沟通、建立点对点的联系、扩大受众提供了良机,线上展览和服务会更受欢迎,突破技术瓶颈、优化线上参观和服务体验是一定要做的。

为实现与民众的良好沟通,博物馆制作不一样的文化节目是良好抓手。在疫情防控原则指导下,基于博物馆的藏品和科研成果,满足受众在特定时期对信息、知识、情感的需求。考虑到疫情防控的地域性和阶段性特点,以及博物馆文化节目制作的特点,这些节目的内容繁简不同,呈现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如数字化展览、在线解说等视频类节目,或者文物解读、博物馆知识等音频类节目。

博物馆文化节目应体现信息科学真实、注重心理疏导、态度正面积极等原则,根据疫情防控不同阶段公众心理变化,保证博物馆传播信息简洁,多分享“干货”。这一过程中,博物馆要注意使用有效的沟通策略,使博物馆的良好意愿为受众所理解,使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发挥积极作用。

疫情防控期间博物馆与公众构建的新型沟通方式,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作用,人们更重视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博物馆也更珍视公众对博物馆的信任。如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要面向更广泛多元的受众,了解人们对博物馆的多样化需求,总结疫情防控期间与公众沟通的成功经验,使博物馆与公众的沟通更贴合当下,为人们的福祉和文博事业发展提供积极支持。(作者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统稿刘海红、程晓刚 采写薛帅、刘海红、王炜、王雪娟)

来源:中国文化报

标签组:[疫情] [博物馆] [文物] [沟通管理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7871.html

相关阅读

王承恩墓简介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认为该墓是明朝末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的墓葬,通常称为王承恩墓。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葬简介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

2025-04-30

西井陪葬墓简介

西井,属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位于定陵西南,昭陵之北,占地面积比东井还大。概述 西井的现存状况不如东井,围墙只有北面一段残存。宝城和殿堂仅存遗址可以辨认。宝城下面几十米...

2025-04-30

明悼陵介绍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是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七座陪葬墓之一。位于袄儿峪。原葬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原配妻子孝洁陈皇后。后来陈皇后迁葬永陵,悼陵成为明世宗其他三位妃子的墓所。墓葬简介世宗三妃墓(...

2025-04-30

东井陪葬墓介绍

东井,当地俗称东娘娘宫,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是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坐东朝西。在德陵村和德陵之间,与一户农家小院隔路相邻。在一片荒草之中,愕然耸立着一块无字碑,与十...

2025-04-30

郑贵妃墓简介

郑贵妃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万娘坟村(万贵妃墓)而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泉)山,坐北朝南。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墓主人为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郑氏。墓园介绍郑贵妃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

2025-04-30

神宗四妃墓介绍

神宗四妃墓,又称作神宗四妃坟,俗称东小宫。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四位妃子的合葬墓。神宗四妃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郑贵妃墓西南200米处。规模不大,也就相当于郑贵妃墓的四分之一...

2025-04-30

明茂陵与聚宝山的关系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

2025-04-30

明十三陵神路简介

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

2025-04-30

《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赏析

【原文】力贵突①,智贵卒②。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③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④,与驽骀⑤同。所为贵镞矢者⑥,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吴起谓荆王⑦曰:“荆所有余者地也;...

2025-04-30

《庄子·外篇·达生》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