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看了袁隆平的母亲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名门贵族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5月22日13点07分,解决半个中国温饱问题的老人走了。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曾做过一个“禾下乘凉梦”。 


在梦中,他曾梦见水稻比高粱还高,杆子比扫帚还长,稻谷比花生还大,那是他见过的最美好的风景。


但你知道,袁隆平的这个梦,是谁种下的吗?


袁隆平在他亲自作词、送给妈妈的歌曲《我有一个梦》中,就曾动情地表白过:


就是母亲华静赋予了袁隆平最宝贵的美德和信仰,像春风化雨一般滋养了他的一生。



袁隆平给大众的印象就是农民,但其实他的家世很好。


他从小到大都是学霸+文艺小王子,多才多艺,性格散漫天真。


去年,高龄的袁隆平还多次因为用流利的英文致辞而登上热搜,惊艳了大众。


很少人知道,袁隆平的英语就是母亲华静亲自教的。


母亲华静,怀中的是袁隆平


1902年,华静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富商家庭,家境非常殷实。


从小,华静就被送去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礼仪和文化艺术,掌握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


毕业后,华静也成为一名英语老师,并认识了毕业于东南大学、任校长的袁兴烈,也就是袁隆平的父亲,两人坠入爱河后就很快结婚了。


1930年,袁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


这对年轻的父母也许是还没想好名字,出生单上的姓名栏只写了“袁小孩”,这个孩子就是袁隆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接生袁隆平的就是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医生。


一代伟人接生未来的伟人,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在那个战火纷飞、动乱不安的年代,袁兴烈和华静不得不带着全家辗转多地生活。


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无论如何日子过得再颠簸流离,华静都没有让孩子们停止读书,坚持让他们接受系统的现代教育。


袁隆平年幼的时候,华静就会给他讲哲人尼采的思想,会引用西方《圣经》里的故事为孩子答疑解惑,让袁隆平了解世界多元化的价值观,培养孩子宽阔的视野。


他常常被母亲华静抱在怀里,一字一句地跟着念:“This is a book.How are you......”


正是受母亲的启蒙,在那个闭塞落后的年代,袁隆平小小年纪就会说英语。


袁隆平父母


后来上学,袁隆平英语都不用怎么复习,就能轻松考得高分,因为从小有基础。


懂英语还有个好处,就是方便他查阅各种外国先进的书籍资料,接触最新的科研方向,为往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曾说过:“无法想象,没有您(母亲)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华静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给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是培养他们富足的精神世界。


袁隆平从小就对土地有一种神圣的敬意,因为母亲华静时常教导他:


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土地是生命之源。


1936年,袁隆平被送到汉口最好的小学读书。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郊游,让孩子们到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参观。


那是6月时节,树上挂满了红红的桃子、晶莹剔透的葡萄。


这丰收的一幕,在小小的袁隆平心里,美好得像一场梦境,让他产生了“学农好好”的想法。



小时候夜晚降临,袁隆平总会痴痴地遥望星空,因为母亲曾告诉他:


“每当天上有星星陨落,地上便有一位有名望的人物死去了。惟有在银河两旁勤于耕作的牛郎星和勤于编织的织女星永不陨落。”


这位贤淑的母亲擅长将她那渊博的知识化成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又用这些故事来滋养孩子们。


袁隆平就非常喜欢母亲给他讲过的一个“胖狐狸吃鸡”的小故事:


“有一只胖胖的狐狸正在觅食,听见一群雏鸡唧唧喳喳地叫着。


馋涎欲滴的狐狸着急吃鸡,便四处寻找进口。


终于,它发现了一个小洞。


可是洞口太小了,它那肥胖的身躯无法进入。


于是,这只狐狸便绝食5天,饿瘦了自己的身躯,终于穿过了那个小洞,贪婪地吃光了小院的雏鸡。


这时,它发现自己吃饱的大肚皮无法钻出那个小洞了。


无奈,它又绝食5天,再次饿瘦了身躯。结果,回到院墙外的狐狸,依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这则小时候听过的童话故事,影响了袁隆平的一生。


他知道,这是母亲在教育他,做人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



而袁隆平也做到了。


在生活上,他勤俭节约了一辈子,日子过得艰苦朴素,一件50元的衣服穿了好几年都舍不得换。


他把全部精力都扑在农田里,从不在意任何奖项,一生更从未作过退休的打算。


在婚姻里,他宠爱了妻子一生,时常打电话给妻子报平安,每逢结婚纪念日或生日,都会记得买礼物和纪念品,仪式感满满,相濡以沫的感情让周围人羡慕。



袁隆平在口述自传中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她还说,一辈子专心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华静从未要求袁隆平取得多大的成就,但她给予的无私的爱和智慧,指引着袁隆平一步步地成为爱国爱家的无双国士。



当袁隆平被周围的鲜花、掌声、荣誉淹没时,他心中一直留有一块心酸之地,那是属于默默付出、却无人知晓的母亲华静。


在80岁生日晚会上,袁隆平朗读了自己写给逝世母亲的一封信。在信中,他细数了自己对母亲的遗憾、感激、愧疚和深深的思念。



1957,袁隆平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偏远的小山村安江,华静从地图上找到这个偏远的角落,叹息着对他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一辈子生活在城市的大家闺秀华静,为了帮袁隆平带小孩,70岁还奔波来到安江吃苦受累。


然而,忙碌于事业的袁隆平很少有时间陪伴她,甚至没能见到华静的最后一面。


1989年,华静在安江病危,那时袁隆平正在长沙参加一个会议,因为他是召集人不能走开,只能着急地在开会中每两小时打一次电话回去问病情。


会一结束,他马上往家赶,可在路上便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


一赶到安江农校,袁隆平就从车上跳下,扑在母亲身上大哭,痛惜着捶打胸口。


世人对袁隆平千百般赞美,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他获得的成绩最应该归功于母亲。


他对得起所有人,唯独对母亲有数不清的亏欠和遗憾。



那双曾经孜孜不倦地推着摇篮的手,推动了一代伟人的诞生。


华静,这位几乎被遗忘的伟大母亲,影响了袁隆平的一生。


可见,最好的教育来自于父母。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真正的名门贵族,不是万贯家财挥金如土,而是向内寻求精神的富足,做利国利民的“大我”。


在给母亲的信的最后,袁隆平深情地写道: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如今,91岁高龄的袁隆平追随着母亲华静的脚步离开了,举国悲痛。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丝安慰:


那就是,和母亲分离32年的袁隆平,终于可以和妈妈在天上团聚了,终于有足够的时间好好陪伴妈妈了。

来源于:旺旺屋


标签组:[袁隆平] [贵族精神] [华静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062.html

相关阅读

京剧: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我国知名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文戏武戏各...

2025-08-02

京剧锣鼓演奏中的忌讳

李渔在《闲情偶寄》“锣豉忌杂”一节中一曰赳:戏场锣鼓,筋节所关。当敲不敲,不当敲而敲,与宜重而轻,宜轻反重者,均足令戏文减价。” 同是一个[快长锤]锣鼓,变换演奏速度和力度(也包括音高),可用于不同的...

2025-08-02

京剧四大须生都是谁

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

2025-08-02

京剧演唱中的十大禁忌

1、吃字:戏曲演员在唱念上,讲究口齿清楚,这样才能吐字真切,发音准确,把唱词或话白送入观众耳中。“吃字”即为咬字不清,犹如把字吃到肚子里一样,演员导致"吃字"的原因在于不能够正确的运用唇,齿,舌,牙,...

2025-08-02

董平能成为五虎将的原因

我们知道,梁山排定座次之后,就设立了很多小组,最著名的就是马军五虎将。分别是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但是通过上次的帖子,我们发现董平其实是没资格进入五虎的。今天我发现,让董平进五虎,是宋江玩弄...

2025-08-02

京剧台步:走出来的功夫

戏校每天有一堂课专门走台步,无论什么行当都必须练台步,这是基本功。假若连台步也走不好,怎么能唱戏呢?京剧讲究“四功五法”,“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法。每个行当的台步都有自己的规范。 行当不同,台步就不同...

2025-08-02

公孙胜排名第四的原因

众所周知,梁山一百单八将虽以兄弟相称,但是其中党派林立,划分了许多阵营。这些阵营虽然不至于水火不容,却也绝对算不上和谐。在这些阵营中,对立最为明显的,则是晁盖旧部和宋江一党。 毕竟宋江取代的,是晁盖的...

2025-08-02

王安石寻笔的故事

王安石寻笔王安石听说李白有一支可以生长出花的笔之后,自己也想寻找一支这样神奇的笔,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王安石寻笔的小故事。有一天王安石读书的时候从书里看到李白有一支可以生长出花的笔。他就去找他的老师...

2025-08-02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创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

2025-08-02

王安石小故事:不迩声色

不迩声色: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