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看了袁隆平的母亲才明白,为什么说一个女人能影响三代人……_袁老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原标题:看了袁隆平的母亲才明白,为什么说一个女人能影响三代人……

外卖红包

美团/饿了么/最高/66元

领取

From 亦君,ID:mamaznt

袁爷爷走了。

真的有点难以接受,仿佛前几天这个老人还哈哈大笑着接受采访,自豪地说,自己又培育出了一株新的稻种。

身为一个普通人,吃了袁爷爷那么多年大米,此刻却什么都做不了。

唯一能做的,是把正准备吃饭的闺女拉过来,让她对着屏幕上那张笑容灿烂的脸,鞠了三个躬。

给娃讲了袁爷爷的故事,她认真听进去了。可是过一会儿又不受影响地吃起了饭。

这孩子从来没有挨过饿,不知道饥荒是什么意思,不理解屏幕上的那个老人是全中国人民的恩人。

他让14亿人,从此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昨日长沙,泪飞顿作倾盆雨,十里长街送袁老。

往后百年,不知还能不能出一个袁老这样,立鸿志,公而忘私,为了苍生奉献终身的人了。

一个伟大的人的成功,必然有无数偶然,但也一定有其必然。

对袁老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这位伟大的母亲,才是真正的鸡娃届的扛把子。

袁隆平不是天生农民。恰恰相反,他家世极好。

袁隆平的祖父袁盛鉴是大家族出身,清末科考中举人,还是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

他家是在县城建了座宅子的,可不是什么样的房子都能被称为宅子。

袁隆平的爹袁兴烈是小学校长和督学,后来从政也很有成就。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是江苏扬州的大户人家的小姐。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的有钱人也不可小觑。

袁母从小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跟袁爸爸的结合也算是门当户对。

这样的家庭,搁在现在,少说也是中产偏上的人家。

袁隆平是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的,林巧稚亲手把他带到了这个世上。

袁隆平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了鸡娃大计,她简直堪称鸡娃届的鼻祖。

袁母从小就亲自教孩子们英语,袁隆平不曾留过学,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看懂深奥的英语文献,这和他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80岁的袁隆平,一直都对母亲的启蒙念念不忘,他在《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中写道: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母亲华静,怀中的是袁隆平

后来因为时局动荡,袁家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但是有一件事,无论到哪里,都被袁爸袁妈当做头等大事来对待。这就是给孩子们找学校。

1936年,袁隆平上小学了。

难以想象,在那个遍地文盲的年代能坚持上学是多么的难。

而袁爸袁妈做到了。

袁隆平光是小学就换了3所,初中和高中加在一起,一共读了五所学校。

可见他的父母是多么重视教育。其精神,完全不亚于如今在公办学区房、民办和国际学校之间纠结的父母。

这还不算,在那么困难的环境,袁妈妈还“鸡”了袁隆平拉小提琴和游泳。

这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就是放在现在,也是完全不丢份的鸡娃标配。

说起来如今很多鸡血妈,跟袁妈妈真的不好比。

就拿音乐来说吧,很多父母天天手拿鸡毛掸子坐在一旁陪孩子练琴,最后娃考出10级以后就再也不碰琴了,看到钢琴就跟看到多年宿敌是一个反应。

可是袁老一生都与小提琴为伴。

袁隆平生平第一个月的工资是42元,他拿出27元买了一把小提琴。

他要去偏远的地方实习,母亲舍不得。袁隆平安慰妈妈: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此后经年,袁隆平一直辛勤劳作在地头田间,唯一聊以慰藉,能让他得以放松的伙伴,就是这把小提琴。

后来他还在单位的年会上,以及全国表彰大会上拉过小提琴曲。

不仅如此,袁隆平平日里买衣服节俭得不行,10块钱的衣服一买就是好几件,可是他家里却收藏了很多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的碟片。

不拉琴的时候,哪怕只是听听,也很让袁老开心。

鸡娃学音乐的最高境界难道不是给孩子以一生慰藉吗?

至于游泳,袁隆平在高中时是全校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差一点被选入国家游泳队。

要不是当天他吃坏东西拉了肚子,勉强游了第四名,中国人没准就要失去一位“神农”了。

从这些事迹看,袁母绝对是不折不扣的鸡娃届鼻祖。可是她跟如今的鸡血妈妈却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世人鸡娃,莫不是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能有出息,将来能挣大钱,光宗耀祖。

然而袁母一心只想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对国家有用之人。

她在儿子心中留下的那颗种子,叫做“忧国忧民”。

有一年秋收,袁母带着袁隆平兄弟去汉口附近的神农洞祭拜。

6岁的袁隆平见百姓向神农虔诚祈祷,不解地问:为什么神农这么厉害?

袁母说:因为我们吃的粮食都是神农教人们种出来的。

5000多年前,人们终日食肉,饱受疾病之苦。是神农氏种五谷,尝百草,为人们解忧,所以大家才爱戴他。

袁隆平听了妈妈的话,恭恭敬敬地向神农像行了礼。

这个故事他铭记了一辈子,第一次在他心中种下了学习农业的种子。

平时妈妈还经常把孩子们带到农田游玩,告诉他们,粮食是地里长出来的,穿的衣服也是地里长的棉花做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正是有袁妈妈经年累月的谆谆教诲,袁隆平才会很早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农业学家。

在考大学的时候,袁隆平执意要考西南农学院。

当时袁父是反对的,他希望儿子能从政。袁母则只是叹了口气:孩子,你是要吃苦的呀!

袁父问袁隆平:你的志向是什么?

袁隆平: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

袁父:你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

袁隆平:若是这人世间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多么可怕!

袁父没有再说什么。他理解了儿子。

袁母则一直支持着儿子的决定,虽然她打从心里心疼儿子。

袁隆平去湖南黔阳县的农业学校当老师。那已经算得上偏僻的山村了,母亲放心不下他,这个一辈子在城里过惯了的大家闺秀,放下身段,亲自去农村照顾他。

一双走不惯乡间田埂的脚,每次都要牵着小孙孙的手,才敢走过那些田间小道。

袁母之爱儿,是希望他能成为顶天立地的铮铮汉子。

她给儿子讲尼采,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她始终鼓励儿子不怕失败,袁隆平才能在一次次实验失败,灰心失望后,还能毫不动摇地继续投身田间,百折不挠。

她给儿子讲胖狐狸觅食的故事,告诉儿子,胖狐狸为了偷鸡,拼命减肥钻进鸡舍,却因为吃得太饱,导致太胖而逃不出来。以此劝诫儿子要节制欲望。

袁隆平一生都很朴素,即便有人对他说,他若把专利卖给国家,立马财富可媲美比尔盖茨他也不为所动。

她在儿子废寝忘食工作的时候,教育他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更好、更长久地工作……袁隆平听进去了,注重养生,91岁还能下地。

90岁大寿时,他立下的志愿是百岁那年能种出亩产3000斤的稻子。

袁母的“鸡娃法”,更注重的是对孩子精神层面的滋养。

跟袁母一比,如今的很多鸡血妈妈,格局小了。

鸡娃终须先教孩子成人,然后才教导孩子成材。而不是本末倒置,一味去拼成绩,拼高学历,一心想着孩子毕业后可以进入年薪百万的公司任职。

回看袁老这一生,是如此光芒万丈,高山仰止,但他也曾经是个有些特立独行的孩子。

如果没有袁母的一步步引导,也不会成就今日的国士无双。

先鸡德行后鸡知识,这才是鸡娃正确的打开方式。

这两天心情真是跌宕,阴沉沉的天仿佛是老天在哭泣一样。

袁老,谢谢您!您走好!

作者:亦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趣有料的灵魂,笔耕不辍,坚持日更两年不断的勤奋中年妈妈。跟万千家长站在一起共同奋斗,共同八卦,共同养娃。

-End-

「如果觉得好看,欢迎点一个‘在看’哦」

标签组:[袁隆平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063.html

相关阅读

京剧: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我国知名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文戏武戏各...

2025-08-02

京剧锣鼓演奏中的忌讳

李渔在《闲情偶寄》“锣豉忌杂”一节中一曰赳:戏场锣鼓,筋节所关。当敲不敲,不当敲而敲,与宜重而轻,宜轻反重者,均足令戏文减价。” 同是一个[快长锤]锣鼓,变换演奏速度和力度(也包括音高),可用于不同的...

2025-08-02

京剧四大须生都是谁

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

2025-08-02

京剧演唱中的十大禁忌

1、吃字:戏曲演员在唱念上,讲究口齿清楚,这样才能吐字真切,发音准确,把唱词或话白送入观众耳中。“吃字”即为咬字不清,犹如把字吃到肚子里一样,演员导致"吃字"的原因在于不能够正确的运用唇,齿,舌,牙,...

2025-08-02

董平能成为五虎将的原因

我们知道,梁山排定座次之后,就设立了很多小组,最著名的就是马军五虎将。分别是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但是通过上次的帖子,我们发现董平其实是没资格进入五虎的。今天我发现,让董平进五虎,是宋江玩弄...

2025-08-02

京剧台步:走出来的功夫

戏校每天有一堂课专门走台步,无论什么行当都必须练台步,这是基本功。假若连台步也走不好,怎么能唱戏呢?京剧讲究“四功五法”,“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法。每个行当的台步都有自己的规范。 行当不同,台步就不同...

2025-08-02

公孙胜排名第四的原因

众所周知,梁山一百单八将虽以兄弟相称,但是其中党派林立,划分了许多阵营。这些阵营虽然不至于水火不容,却也绝对算不上和谐。在这些阵营中,对立最为明显的,则是晁盖旧部和宋江一党。 毕竟宋江取代的,是晁盖的...

2025-08-02

王安石寻笔的故事

王安石寻笔王安石听说李白有一支可以生长出花的笔之后,自己也想寻找一支这样神奇的笔,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王安石寻笔的小故事。有一天王安石读书的时候从书里看到李白有一支可以生长出花的笔。他就去找他的老师...

2025-08-02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创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

2025-08-02

王安石小故事:不迩声色

不迩声色: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