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写在大地上的论文,让历史来收录引证!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要文献找上图。

  “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出自《资治通鉴》)。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饥荒比比皆是。

  《四部丛刊》中“人相食”这三个字出现了425次,数字背后,是最深痛的民族记忆——挨饿

  

  图片来自《四部丛刊》增补版数据库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

  粮稳,则天下安。但是,要解决“吃饭”之事谈何容易。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其名著《人口论》中指出:人口呈几何级增长,粮食呈算术级增长,故而周期性的灾难不可避免。

  对于中国而言,一是中国的耕地是有限的,人多地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常态,二是数千年来,中国土地粮食的亩产量增长极为缓慢,远低于人口增长速度。

  两千余年来,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哪朝哪代真正解决过这个事情。

  而如今袁隆平先生带着他的杂交水稻走进了中国人的饭桌,让往日如梦魇一般的饥饿从此再也没有成为过新一代中国人的痛苦回忆。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966年2月28日,湘西山沟的中专教师袁隆平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殿堂级刊物——《科学通讯》上发表了一篇的论文。这篇论文的题目就叫《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当时,《科学通讯》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一份发表科研论文或者报告原稿的最高综合性学术期刊。

  然而,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就刊发在这块中国科学界最顶级的阵地。

  

  图片来自上海图书馆中文发现平台

  由于发表了这篇文章,在动荡环境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受到了国家科委和省有关部门的“特殊保护”。

  

  湖南省科委函,图片来自袁隆平口述自传

  由于Web of Science以及Scopus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期刊回溯时间上的局限性,对于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我们无法按照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从收录引证上来证明此篇论文的价值和意义。

  收录引证这篇论文的,是一片片农田,和农田上的一组组数据。

  唐代之后水稻的亩产基本上被锁定,缓慢的亩产增长速度和快速的人口发展不成比例。

  

  图片来自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突破亩产量的起点就是这篇论文。自此论文起袁隆平团队破除了水稻是自授花粉,应该无杂交优势的惯性认知,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2004年,水稻亩产实现700公斤;

  2011年,实现900公斤;

  2014年,实现1000公斤;

  2020年11月,实现双季稻1530公斤;

  对比历史数据,真正实现了跨越,增长了3-5倍以上。

  袁隆平之所以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尊重,凭借的绝不是论文数量,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田间耕作研究稻种,是杂交水稻在中华大地的开枝散叶,是为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带去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希望。袁隆平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

  

  袁隆平论文及论文影响力,图片来自Scopus数据库

  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

  在2019年,央视记者邹韵曾经采访过袁老,她问到,“为什么要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本来因为工作了半天而有些疲惫的袁老立刻来了精神,用流利的英文说到“for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s one of mylifelong wishes (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毕生愿望之一)”,在场的人听到了,无一不动容。

  这也是袁老此生的两个梦想之一,他真诚地希望自己的杂交水稻可以覆盖全球,这样可以至少多养活四到五亿人。

  他多次应美国农业专家的邀请去美国讲解他的杂交水稻技术,经他指导过的稻田往往增产明显,日本也出书介绍他的研究成果,东南亚国家更是因为杂交水稻少了很多饿殍。

  1987年,袁隆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成为中国获得这项世界荣誉的第一位科学家。他还先后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以及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多个国家高规格的奖励。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刊物之一、美国《科学》杂志从1997年以来,先后8次介绍袁隆平。

  

  图片来自proquest数据库

  袁隆平的著者也被世界各地93家图书馆收藏。

  

  图片来自OCLC数据库

  文献数据同样证明了袁隆平对全球杂交水稻研究的贡献,根据Scopus统计,中国大陆以外,超过112个国家和地区的作者曾引用了袁隆平的论文。

  

  部分施引作者来源国,图片来自Scopus数据库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袁隆平的论文不仅刊于期刊,证于实践,更是载于史册,录于金石,深入人心。

  只因为,自这些论文起,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驱散了笼罩在国人心头一种长达几千年由饥饿威胁带来的生存恐惧。带来的是岁稔年丰、穰穰满家的希望。

  没有什么比看到袁老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更让人安心的事情了,袁老在招自己团队的研究生的时候,提出来自己的要求就是“不下田的学生我不带”,这种注重实干的精神,带出了一个不断进步的团队。

  34岁的李建武已在袁隆平身边种了10年水稻;杂交水稻中心副研究员、《杂交水稻》副主编是出生于1982年的胡忠孝;研究稻瘟病的杂交水稻中心副研究员邢俊杰和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也是80后,袁老的“禾下乘凉梦”还有他们的继续努力。

  那些离开让我们感到心痛的人,提醒着我们要去接棒,开始下一段的奋斗。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谨以此文,深刻缅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

标签组:[农业] [水稻] [杂交水稻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115.html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赏析

【原文】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者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②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七:孔子穷于陈蔡之间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五:孔子问子桑雽

孔子问子桑雽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六: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赏析

【原文】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①。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②。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③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④...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四:孔子围于陈蔡之间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赏析

【原文】行不可不孰②。不孰,如赴深谿,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注释】①慎行:行为要谨慎。本篇阐述的是漆雕学派的学说。②孰:通“熟”,精审,慎重考虑...

2025-04-29

《六韬·文韬·盈虚》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

2025-04-29

《六韬·文韬·明传》赏析

【原文】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

2025-04-29

《六韬·文韬·国务》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