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解放日报|王冉冉:林黛玉——傲骨之外多了一点傲气

发表于话题:孤傲不自赏
发布时间:2021-06-03


  对不少读者来说,喜欢林黛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超凡脱俗。在《红楼梦》中,她似乎比贾宝玉还要蔑视功名富贵,不仅“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而且有“孤标傲世偕谁隐”之句,表现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
  但也有看法认为,黛玉的“孤傲”是孤芳自赏,是到处树敌,是不通人情世故的“小性儿”,是因尖酸刻薄而被人群孤立的落落寡合。那么,《红楼梦》对黛玉的“孤傲”究竟是怎样一种褒贬态度呢?这恐怕要谈到《庄子》对《红楼梦》的影响。



《庄子》与《红楼梦》

  《庄子》在《红楼梦》中多处出现。
  如第二十一回写宝玉读《庄子》:“正看至《外篇·胠箧》一则,其文曰: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宝玉的很多想法也受到《庄子》的直接影响。第二十二回有言:宝玉见说,方才与湘云私谈,他也听见了。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出自《庄子》杂篇之《列御寇》;“山木自寇,源泉自盗”,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与外篇《山木》。
  第一百一十三回中,当妙玉遭劫之时,“宝玉听得十分纳闷,想来必是被强徒抢去,这个人必不肯受,一定不屈而死。但是一无下落,心下甚不放心,每日长嘘短叹……又想到:当日园中何等热闹,自从二姐姐出阁以来,死的死,嫁的嫁,我想他一尘不染是保得住的了,岂知风波顿起,比林妹妹死得更奇!”一而二、二而三,追思起来,即想到《庄子》上的话,“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流云散,不禁的大哭起来”。
  此外,第五回中,警幻仙子对宝玉说:“此乃迷津,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柁,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坠落其中,便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了。”所谓“木居士”和“灰侍者”云云,与第四回中称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一样,皆出自《庄子》中的“形如槁木”和“心如死灰”。
  第七十八回中,宝玉杜撰《芙蓉诔》,不仅明确宣称要“远师”《庄子》中的《秋水》篇,而且在诔文中运用了《庄子》其他篇目中的不少语词与典故。
  以上只是从字面和语句上来看,其实《庄子》的思想智慧还融化在《红楼梦》之中。理解这些思想智慧,就能看清楚《红楼梦》对黛玉的“孤傲”究竟是褒是贬了。

“无我”与“有我”

  《庄子》中多处标举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这样的人格超越于“尘垢之外”,游于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大道之中,遗世独立、逍遥自在,完全摆脱了主观偏见与外物羁绊,更不会与世俗现实同流合污。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之谓至矣。”
  但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提倡独立而不是孤立,强调的超越也不是要与世俗对立。他真正标举的是这样一种人格:保持独立又能够尊重万物,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超凡脱俗又能与世俗和谐相处,即“游于世而不僻”“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中有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倾向:有时主张“无我”,如《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齐物论》中的“吾丧我”、《在宥》中的“大同而无己”、《秋水》中的“大人无己”;有时又主张“有我”,如《大宗师》中“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外物》中“顺人而不失己”、《盗跖》中“不以事害己也”等在否定丧失和损害自我的人格。
  实际上,《庄子》是在两个不同层面分别主张“无我”与“有我”,二者并不矛盾。“无我”之“我”是一己之私、一己之好恶偏见,是小我、私我与假我;“有我”之“我”则是顺应自然、与大道合一、“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主体,是大我、公我与真我。
  进一步来看,“无我”是做减法,通过消除一己之私、一己之好恶偏见来突破小我“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这种价值立场的片面狭隘,从而能够顺应自然、与大道合一;“有我”则是做加法,使价值立场能够无限拓展,成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价值立场,进而使个体具备了最大、最全的主体性。
  用一种形象的说法来讲,“以道观之”的价值立场虽然还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但那个人已不是在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而是用整个宇宙的眼睛来看;不是在用自己的能量来做,而是用整个宇宙的能量来做。在庄子看来,这个人因为这样的价值立场而具有最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
  由此可见,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黛玉虽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但也表现出性格的孤僻及与世俗处于对立的关系,尚不能真正做到“与世俗处”。

“顺人”与“失己”

  《红楼梦》对黛玉的超凡之态虽有赞赏之处,但并非全面肯定。
  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将可卿许配于他时提到可卿“表字兼美”。同时,文中描绘可卿的形象有这样一段:“其鲜妍妩媚有似宝钗,其袅娜风流则又如黛玉”,表明所谓兼美正是指兼有宝钗黛玉之美。
  《红楼梦》中常常将宝钗黛玉对应描写,如将宝钗之“德”与黛玉之“才”相对应、将宝钗之“金玉良缘”与黛玉之“木石前盟”对应、将宝钗之“仙姿”与黛玉之“灵窍”对应。同时,宝钗黛玉之美也是一种对应:宝钗固然能够“与世俗处”,却不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黛玉固然能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却又不能“与世俗处”。
  此外,宝钗固然能够“顺人”,人人面前都不“失于应候”,却有“失己”之憾;黛玉固然保持真我、孤标傲世、蔑视功名富贵,却不能“顺人”,甚至还因此伤害了深爱自己的宝玉。将二人“兼美”,才是理想的人格,这也是《红楼梦》的一种隐喻。
  《庄子》对超越性的强调,很容易让人觉得那是一种高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庄子只高不傲,他追求高洁如神人般的人格,也强调对人、对物都应当谦卑。庄子固然有着大蔑视,但那蔑视针对的是污浊的世俗、黑暗的现实、肮脏的欲望、卑下的人格。对这些,他嬉笑怒骂,他痛下针砭,他揭露批判,他疾恶如仇,看上去有不屑一顾的高傲。
  这里的“傲”,如果是指傲骨、傲岸,是指对所蔑视之事物的不屈服,那是可以用“傲”来形容庄子的。但如果是盛气凌人、自高自大的傲气,那说庄子高傲就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黛玉固然也有傲骨,但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也确有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傲气。这也是她被人贴上“小性儿”和“尖酸刻薄”标签的原因所在。

“爱人”与“利物”

  相比之下,庄子对人、对物都有一种可贵的尊重态度。
  他的“不谴是非”,并不是颠倒是非、混淆是非。他之所以强调“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强调“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强调“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的相对,都是出于谦卑。他之所以谦卑,因为清醒洞察到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他之所以谦卑,是因为看到“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的狭隘片面;他之所以谦卑,是因为对自然与大道完全顺应。
  庄子还具有深深的平等意识。儒家的“礼”讲等级,道家的“道”则讲平等,用《庄子》中的话来说就是“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大道无处不在,一切皆道,道即一切。对于道的谦卑,也使得庄子对万物都怀有敬意。
  《红楼梦》中,宝玉的“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与前者相仿佛,种种“视物如视人”的表现也正与庄子有着内在精神的一致。这种对万物的尊重,不仅强调“爱人”,而且强调“利物”,这是《庄子》与《红楼梦》都具有的“多情”。
  严格来说,黛玉对自己钟情的人能够倾情,但缺少对其他人和物的尊重。这在《红楼梦》中有时就表现为一种孤傲。对于这种孤傲,《红楼梦》并不认同。
  至于读者如何看待,则是因人而异了。清人邹弢在《三借庐笔谈》里记载:“己卯春,余与许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这个故事说的是,两个老朋友因为意见不合,竟吵得差点打起来。这种争论太伤感情,所以两人发誓以后不再一起谈红楼了。



阅读原文




作者|王冉冉(我校中文系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

标签组:[文化] [读书] [林黛玉] [红楼梦] [庄子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5800.html

相关阅读

福全作为康熙的兄弟 康熙为什么要严惩福全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康熙和福全,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即公元1661年2月5日),顺治皇帝驾崩,此后就由他的皇三子玄烨继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剧照其...

2025-10-30

揭秘德妃死亡之谜 德妃真的是被雍正逼死的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德妃暴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雍正生母德妃之死是雍正王朝继“雍正继位”这个千古谜团后留给后世的又一清宫疑案。德妃剧照其中有的说德妃之死因是她看不惯雍正帝胤禛欺压亲弟十四阿哥...

2025-10-30

对雍正帝忠心耿耿的田文镜,为何后来会被乾隆帝夷平墓穴?

说到田文镜,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喜欢的并且器重大臣。这些大臣或是因为对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汉武帝朝的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大将...

2025-10-30

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十人,最后什么结局?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的污点,他因残害兄弟、逼父退位被世人诟病,从此背负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恶名。隋朝末年,隋炀帝穷兵黩武、滥用民力,搞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军遍及全国。据史书记载,当时大大小小的反隋势...

2025-10-30

雍正继位之后 最不高兴的人为什么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雍正和德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根据史料中的记载,雍正继位之后,最不高兴的一个人,反倒是他的亲生母亲乌雅氏。按理说,自己的儿子成功当了皇帝,当母亲的应该高兴才对,可...

2025-10-30

雍正临死除掉一人让乾隆坐稳江山六十年 雍正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雍正和乾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志》曾言:“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从古至今,那些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往往都会经历许多挫折,对于这些人而言,外界的屈辱并不会让...

2025-10-30

王保保的历史原型是谁?他一生有何作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扩郭帖木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1368年,明朝正式建立,出现在了中国朝代序列当中。但此时,元朝并没有灭亡,元顺帝被元朝朝臣们拥护到了漠北,开始了北元时期...

2025-10-30

豪格明明比福临更适合做继承人 最后继承皇太极位置的人为什么是顺治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皇太极和顺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皇太极一生有11子,在他去世时,他还剩下7个儿子。那时候,长子豪格34岁,战功显赫,又颇得朝臣拥护,本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可为何最后却让6岁...

2025-10-30

都说皇帝的疑心病很重 雍正登基后为何没有杀胤祥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雍正和胤祥,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雍正的‘登基之路’可不顺利,‘九子夺嫡’的血腥与残酷,但凡对其有些了解的人,都能感受得到。身处这种环境下,雍正的性格自...

2025-10-30

孝仪纯皇后出身于内务府包衣,为何却能得乾隆的宠爱?

在乾隆继后剪发一案中获利最大者是令妃,即孝仪纯皇后。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令妃的高祖名为绶恩,汉名为魏国贤,魏国贤是辽东沈阳人,原先是明末将领毛文龙部下的一名千户,毛文龙...

202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