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成为金钗之首?三种人生境界,你处在何处_那群

发表于话题:孤傲不自赏
发布时间:2021-06-03

原标题: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成为金钗之首?三种人生境界,你处在何处

林黛玉作为十二金钗之首,到底凭什么?或许正如那句著名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红楼梦》的读者心中,也有一千种林黛玉的样子。

年少读书时还不懂得,读书看的不是书中的故事,而是品人生百味。《红楼梦》让人着迷之处,不是原型考究,不是隐射历史,而是对人性的剖析,对世间万物的洞悉和反思。

一、人生的第一重境界,欣赏黛玉

年少轻狂,爱极了黛玉的才情和美貌,爱极了她的恃才傲物。宝玉见黛玉的第一句话,便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一如爱情初来的模样,明明是陌生人,却有那一份莫名的熟悉。前世的缘分化作今生的眼泪,滴水之恩便用一辈子的眼泪来还,这是多么凄美的爱情。

那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的故事,本是天造地设,却以悲剧结尾,赚足了眼泪,也让那群想要特立独行的青春岁月有了出口。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本就有绝代美貌,还有旷世才情,那满身孤傲的自赏,特立独行,最吸引那群不谙世事,爱憎分明的少年少女的喜爱。混沌青春下,爱情容不下半点糟粕,若是有了裂缝,那便全然舍弃。

这是决绝,人生的第一重境界,不肯承认世界的灰色地带,只认黑白,容不下一粒沙子,只想要世间最纯粹的感情。

二、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恶黛玉

随着年岁增加,在被现实打压折磨之下,那群眼里揉不下沙子的少年终于懂得,原来每个人都会背负柴米油盐和功名利禄。想要带上王冠,必须承受得住它的分量,如黛玉那般孤芳自赏,最终不过将自己本该承受的风雨,放到旁人身上罢了。

宝钗的圆滑周到成了向往,那群长大的少年开始厌烦黛玉,厌烦她那种不容于世俗的高洁,也不喜她那刁钻的话语。在这个阶段,爱情仿佛成了一种奢侈品,摸爬滚打之下早已经体无完肤,又怎能再留出心思欣赏这样一份美好?

太贵,太傻,太累。黛玉的清高和真实,一点也不符合实际,只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她似乎不再可爱,不若宝钗那样懂事,更不若宝钗那样会打点人情世故。

长大以后,喜怒哀乐不再能够轻易挂在脸上,虚假和奉承成了生命的常态。连书中最后,也是宝钗成了宝玉的妻子,明媒正娶,八抬大轿。

纯粹不再是珍宝,懂事才能不那么心累。哪怕明知道里面有利益取舍,却也接受这样的事实,连那惊为天人的葬花词,也不过是无病呻吟。黛玉仿佛成了“低情商”的代表,一点也不懂得俗世里的套路,处处惹事,一点也不省心。

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那些纯粹肆意的青春一去不复返,每个人身上都背负了属于自己的使命,也容不得心中那个小孩的任性。这个时候的黛玉,惹人厌烦,一点也不讨喜。

三、人生的第三重境界,历经沧桑思黛玉

当命运的齿轮无限向前,恍然间,自己仿佛活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模样。可蓦然回首,却忽然意识到,那个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无关利弊,只有对错的时期,才是人生最可贵的时期。

嬉笑怒骂,喜怒哀乐,真心话也可以肆无忌惮说出口,从来不需要担心那些利弊,更不用背负不得不背负的使命。那是一种亲昵,一种随时准备和最喜欢的人并肩作战的信任,哪怕沧海桑田,蓦然回首胸口出也如扬光般温暖。

面对人世间的套路,黛玉从来不屑,她不是不懂得如何周到圆滑,只是从不在意。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在朝向死亡的单行路上,功名利禄又能如何?唯有黛玉这样的性格,方能一生不负自己,回首往事也没有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她会经历沉浮,却不愿同流合污,任凭周围环境如何,她依然选择真实。书中的黛玉,貌似牙尖嘴利,却收获了最多的友情。姐妹们从来都相约去潇湘馆看黛玉,却从不曾相约前往宝钗住所玩闹。

深思熟虑以后的相处,总带着一种淡淡的生疏,难以靠近。而黛玉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一条知世故而不世故的道路。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请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的人,而黛玉,便是如此。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任世人嬉笑怒骂,我自开放。她看似不懂圆滑,却比谁也温暖,最冷心热,总好过面热心冷。

也正因为如此,宝玉终其一生都忘不了“世外仙株寂寞林”,紫鹃出身贾府却对黛玉死心塌地,湘云口口声声宝姐姐最知心,可真正透露心事也是来找黛玉。那是一种靠近心灵的温暖,唯有失去方能意识到它的可贵。

唯有真心才能换得真心,却可能被伤得彻底,黛玉的好,是用真心换真心,简单纯粹到一旦失去,便永生难忘。

标签组:[鸡汤] [读书] [林黛玉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5813.html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赏析

【原文】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①。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②。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③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④...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四:孔子围于陈蔡之间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赏析

【原文】行不可不孰②。不孰,如赴深谿,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注释】①慎行:行为要谨慎。本篇阐述的是漆雕学派的学说。②孰:通“熟”,精审,慎重考虑...

2025-04-29

《六韬·文韬·盈虚》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

2025-04-29

《六韬·文韬·明传》赏析

【原文】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

2025-04-29

《六韬·文韬·国务》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

2025-04-29

《六韬·文韬·大礼》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陷。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

2025-04-29

《庄子·外篇·山木》简介

《庄子·外篇·山木》由各自独立的九则寓言故事组成,每则寓言故事的主旨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和感悟,不乏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本篇仍主要是讨论处世之道。篇内写了许多...

2025-04-29

《六韬·文韬·六守》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文王曰:...

2025-04-29

《六韬·文韬·守土》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慧,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