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出走日本一年,零社交,回国后人生第一次骂人:看蒋方舟如何治愈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发表于话题:蒋方舟日本
发布时间:2021-06-08

蒋方舟被称为天才少女:7岁开始写作;9岁发表散文集,被列入省中小学素质教育读本;15岁获得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19岁进入清华;23岁成为《新周刊》副主编。

蒋方舟曾说,面对拥有的一切,常常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自己不应该得到这么多。对比个性张扬的韩寒,她是那种完全不会产生任何冲突的人。

但28岁的蒋方舟第一次开口骂人了。她事后还兴奋地到处打电话,“我骂人了,我特别特别开心”。那是一次聚会,她遇到一个倚老卖老的前辈不停地说着讨人厌的话,她没有像以前一样故作谦卑,而是勇敢地反驳了回去,然后扭头走了。为了这次自我突破,她整整准备了一年。

在那之前,蒋方舟一直让周围的人感觉非常懂事。直到接触到“讨好型人格”这个词,她才意识到,自己是害怕冲突,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她觉得讨好型人格太可怕了,甚至一度怀疑,自己之前的人生,活得是否正确。

其实不止蒋方舟,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讨好型人格,只是有些人还没意识到。那么,到底怎样才算讨好,又该如何摆脱讨好型人格呢?

如果一个人性格温和,从来不和人争吵,但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敢于拒绝别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这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不是讨好。

如果一个人面对领导,心里有其他想法,可是什么也没说,服从安排。这是弗洛姆所说的权威主义,也不是讨好。

二、为什么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成因,要追溯到童年。讨好者几乎都有童年创伤,比如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是指父母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向孩子传递爱、关注、支持和鼓励。如果孩子考试没考好,没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就收回平日的温暖,冷言冷语,甚至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这就不是无条件的爱。孩子会因此受到伤害。

还有一种原因,是孩子小时候仰仗大人的信念。孩子认为大人什么都是对的,如果出问题,一定是自己的错。蒋方舟回忆自己的经历,从小接触的人都比自己大,比自己成功。她想,这些人一定是做对了什么,才会这么成功。迎合别人,就是蒋方舟从小到大的一种生存方式。

此外,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发言权、被漠视或者受到家庭暴力,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三、摆脱讨好型人格,直面内心

讨好者自知,讨好别人不是自己的本意。但就算憋出内伤,仍然阻止不了自己。讨好者的关注点总在别人身上,常常无视或者回避自己的内心。想摆脱讨好型人格,就要从直面自己的内心开始。

1.直面自己的情绪

讨好者发现自己不满、恐惧或者愤怒时,会选择逃避痛苦。假装坏情绪不存在,立刻转移注意力去迎合别人。

蒋方舟说,有一次她在电话里向男朋友道歉了两个小时,但男朋友觉得道歉根本没解决问题,她就是在敷衍。于是电话一遍一遍打过来,蒋方舟看着手机屏幕一连串的未接来电,浑身发抖,可就是不敢告诉对方别打了,再打她要生气了。

一味地无视、回避,并不能压抑坏情绪。甚至越想摆脱,越容易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愤恨。就像压力锅,压力越来越大。那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坏情绪呢?生活中有一个场景,你下班回家,发现一只拖鞋被小狗叼走了,你想从狗嘴里救回拖鞋,于是和小狗开始了拉锯战,你越用力,小狗咬得越紧,最后你精疲力尽,撒手不管了,过一会儿,小狗也放下了拖鞋。

所以,我们可以换一个更独立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坏情绪。就像天空飘了几朵乌云,有一朵是“我不能让他高兴”,旁边的一朵是“我真是一无是处”。不和自己的坏情绪做任何抗衡,就是仔细地观察,等它们飘走。

2.讲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蒋方舟总结自己以前的处事原则,就是不论做什么事,先考虑别人的想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期待,自己做的事能不能符合别人的期待。类似的,有些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只是为了讨好父母。

讨好者总在抱怨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却不肯开口提出自己的需要。这种抱怨,是对自己的一种防御。但是只有勇敢地表达出来,才能突破防御。当自己表达出内心真正的想法,就不再恐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就像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

四、正念疗法

为了摆脱讨好型人格,蒋方舟独自去日本生活了一年。语言不通,没有任何人际关系,生活突然出现了大片的空白等待填补。她每天读书、写日记、看展览,认真凝视美术馆里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就像她自己说的“被迫的认真与被迫的隔离,把我从之前一直在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中解救了下来,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在日本的一年,无形地治愈了她。

这一年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正念练习。正念并不是一件神秘的事,只是一种修行的态度,也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正念是关注当下的时刻,又不作任何判断,只是单纯地观察它。就像上文提到的,把坏情绪当做天空的几朵乌云,观察它。正念,源于佛教禅修。禅宗对修行的解释,就是在一饭一坐一睡之间,心无旁鹫地做一件事。如果我们能做到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一切事情自然坦然,就是在做正念练习了。

《The Need To Please》的作者米基·法恩除了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还是一名正念疗法的教师,她在书中也提供了很多正念练习方法,比如正念呼吸、带着觉知吃东西、正念拉伸、行走冥想等等。

正念呼吸,就是深度关注自己的一呼一吸,将漫游的思绪一次又一次拉回呼吸本身,同时不对自己做任何判断。这个练习的目标不是如何集中注意力,而是如何巧妙地应对情绪。

长期的正念呼吸可以帮助讨好者更好地直面自己的情绪。当讨好者被坏情绪裹挟时,会产生被动反应,想要逃避,转而去急于讨好别人。这种被动,就像暴风雨中,海上飘摇的小船。此时,正念呼吸就像一个港口,帮助讨好者切断被动反应。

讨好者不断挖空自己,变得廉价,却永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爱。在内心无声地呐喊“请理解我”,不如从这一刻开始做自己的破壁者。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关注当下的每一刻,照管心灵,才是自己唯一重大的事情。

标签组:[蒋方舟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8452.html

相关阅读

京剧: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我国知名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文戏武戏各...

2025-08-02

京剧锣鼓演奏中的忌讳

李渔在《闲情偶寄》“锣豉忌杂”一节中一曰赳:戏场锣鼓,筋节所关。当敲不敲,不当敲而敲,与宜重而轻,宜轻反重者,均足令戏文减价。” 同是一个[快长锤]锣鼓,变换演奏速度和力度(也包括音高),可用于不同的...

2025-08-02

京剧四大须生都是谁

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

2025-08-02

京剧演唱中的十大禁忌

1、吃字:戏曲演员在唱念上,讲究口齿清楚,这样才能吐字真切,发音准确,把唱词或话白送入观众耳中。“吃字”即为咬字不清,犹如把字吃到肚子里一样,演员导致"吃字"的原因在于不能够正确的运用唇,齿,舌,牙,...

2025-08-02

董平能成为五虎将的原因

我们知道,梁山排定座次之后,就设立了很多小组,最著名的就是马军五虎将。分别是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但是通过上次的帖子,我们发现董平其实是没资格进入五虎的。今天我发现,让董平进五虎,是宋江玩弄...

2025-08-02

京剧台步:走出来的功夫

戏校每天有一堂课专门走台步,无论什么行当都必须练台步,这是基本功。假若连台步也走不好,怎么能唱戏呢?京剧讲究“四功五法”,“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法。每个行当的台步都有自己的规范。 行当不同,台步就不同...

2025-08-02

公孙胜排名第四的原因

众所周知,梁山一百单八将虽以兄弟相称,但是其中党派林立,划分了许多阵营。这些阵营虽然不至于水火不容,却也绝对算不上和谐。在这些阵营中,对立最为明显的,则是晁盖旧部和宋江一党。 毕竟宋江取代的,是晁盖的...

2025-08-02

王安石寻笔的故事

王安石寻笔王安石听说李白有一支可以生长出花的笔之后,自己也想寻找一支这样神奇的笔,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王安石寻笔的小故事。有一天王安石读书的时候从书里看到李白有一支可以生长出花的笔。他就去找他的老师...

2025-08-02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创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

2025-08-02

王安石小故事:不迩声色

不迩声色: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