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干宝和他的《搜神记》:书中的女神形象,和传说的神女有何关系?

发表于话题:这会影响我女神的形象
发布时间:2021-06-08

自魏晋以降,至隋唐统一,凡六朝,三百余春秋,其间局势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人心不稳,多有厌世之感,同时,佛教此时进入中国不久,道教也逐渐步入鼎盛,佛道际会,多加持鬼神之说,人们为了寻求心灵上的解脱,上层便把希望寄托于修道升天、长生不老,底层小老百姓,则希望神鬼之功能帮助自己脱离苦海、希冀来生。

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在人人以鬼神灵异作为街头闲论谈资的六朝时期,以“志怪”为主的文学作品自然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长,不但有初具规模且成体系的志怪小说,其他文学体裁也受到了志怪风气的影响,如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志怪色彩浓郁,不失为志怪文学中的佳品。

在诸多六朝志怪文学中,流传最广的当属干宝所著的《搜神记》,这部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虽有宣扬迷信和封建思想的糟粕,但仍不失为志怪小说的典范。

干宝与《搜神记》

干宝,字令升,东晋人,此人学识渊博,好阴阳之术、黄老之书。仕途上曾风光无限,先后担任过佐著作郎、关内侯、散骑常侍等官职;文学上干宝著书很多,但大多都已散佚,流传下来的《搜神记》也并不完整,据记载,《搜神记》原书共三十卷,现今流传的只有二十卷。

《搜神记》的诞生,源于干宝人生中两段神奇的经历:

在干宝还很年轻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善妒,在埋葬父亲时,趁机把一个深受其父喜爱的婢女推入棺材中殉葬。十多年后,其母去世,干宝决定将父母合葬,开棺后却发现,那名婢女趴在父亲身上,样貌栩栩如生。干宝等人将婢女带回家中,几天之后竟然活了过来。那婢女对干宝描述了在墓中的生活往事,一如生前般,照料干宝父亲的生活起居。

就这样,婢女又活了数年,才寿终正寝。

另一件事也大致相同,说干宝的哥哥因病气绝多日,但体温如常,家里人不知道他到底死没死,也不敢轻易下葬,没想到几天后哥哥又活了过来,还说自己遇到了各种妖魔鬼怪。

这两件事放在今天,妥妥的灵异事件,但在干宝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人们往往相信这些说法,干宝受到婢女和哥哥“起死回生”的影响,他决定将世间流传的鬼神故事记录下来,于是“承于前载者,采访近世之事”,《搜神记》就此诞生。

《搜神记》的影响

所谓“承于前载者”,无非就是搜集远古神话,并记载下来,而“采访于近世之事”,其实就是走访天下,寻找口口相传的民间神话故事,所以我们读《搜神记》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短小,有些甚至就一两句话,并且故事之间基本上毫无关联,都是一条条毫不相干的记载。

因此,与其说《搜神记》是一部小说,更不如说是一部札记,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讲究“人物、情节、环境”,而《搜神记》中的故事,大多没有主角,更谈不上高潮迭起的情节了。好在这些故事有其特有的奇异多姿,读来也颇有趣味。

而且自六朝以来,民间流行鬼神仙怪之说,形成了非常复杂的体系,有干宝为此做记录,必定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我们也能从中看到那个时代对待“鬼神仙怪”的观念,对后世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创作,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清朝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在“自序”中就把干宝的《搜神记》作为自己创作的典范,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这自然是蒲松龄自谦的说法,因为在他所处的清朝,小说创作体系已经非常完善,无论情节曲折、写作技巧,都远胜于六朝时期。

除了《聊斋志异》以外,《搜神记》中很多故事也被后世发扬,大多数口口相传至今,也有非常经典的故事被演变成戏剧、小说等形式,如“左慈戏曹操”、“孙策杀于吉”,就被《三国演义》借鉴;又如那些美丽的神女故事,被历代文人写进诗词文学中,经久不衰。

志怪文学中的神女

美丽而善良的女神,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心中的最高向往之一,远远追溯到《山海经》,就有帝女女尸死于姑媱山,化为瑶草的传说,吃了这种瑶草就能获取别人的欢心: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山海经·中次七经》

这个神女就是瑶姬,之所以称“姬”,是因为周人为姬姓,也以姬代指贵族妇女,后来成为对女子的美称。

关于瑶姬的传说有很多,《山海经》说她是天帝的女儿,《水经注》等书又说她是炎帝的女儿,未嫁而死,成了巫山之神;也有说她是曾经帮助大禹治水,造福生灵的女神……

战国时期,屈原作《九歌》,其中便有许多跟女神相关的篇章,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都是以女神为主角,创作出瑰丽而离奇的鬼神形象。

屈原之后,更不得不提的是宋玉,著名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女神与楚幽王幽会的故事,引发了后人无数的向往,更留下了“巫山云雨”的传说。

《搜神记》中也不乏女神的传说,最著名的莫过于“董永与织女”,董永因其孝心感动上天,于是天帝让织女下凡,与董永相爱成婚,并替他还债,至今仍然是影视剧、文学作品改编最炽手可热的桥段;

又有“园客养蚕”的传说,园客是一个相貌英俊的年轻人,但他始终不娶妻,一心一意扑在养蚕事业上,后来有神蛾在园客家的布垫上生蚕,待到蚕结茧时,突然有一神女降临,帮助他一起养蚕,后来园客和神女一起,羽化成仙而去;

还有“弦超与神女”,弦超本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他工作勤奋而且品行端正,但生活条件艰苦,连媳妇儿都娶不上,于是天帝便派神女知琼下嫁于他,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跟神女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实际上,无论是《山海经》还是《九歌》、《搜神记》,乃至后世的《聊斋志异》,其中描写的女神也好、女妖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点:女神都是美貌与善良的化身,作者们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或含蓄、或露骨地表达自己,期望与女神相遇、相知、相爱的愿望,在一番云雨后,女神通常又会飘然而去,来去无踪,虚无缥缈。

所以神女可能只是在特定的时代下,浪漫到不可救药的文人,对自由恋爱的最高向往,梦里的巫山云雨再怎么美好,梦终究会醒来,女神终究会离去,正所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至于女神到底是瑶姬还是织女,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小结

志怪文学根系驳杂、枝繁叶茂,以六朝为巅峰,六朝志怪小说又以《搜神记》为集大成者,上承远古神话传说,下启唐宋传奇、明清神魔小说,同时对诗词、散文、戏曲等文学体裁,都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与灵感。

其中虽不免有诸多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志怪文学仍不失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标签组:[文学] [干宝] [山海经] [搜神记] [聊斋志异] [志怪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9340.html

相关阅读

京剧: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我国知名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文戏武戏各...

2025-08-02

京剧锣鼓演奏中的忌讳

李渔在《闲情偶寄》“锣豉忌杂”一节中一曰赳:戏场锣鼓,筋节所关。当敲不敲,不当敲而敲,与宜重而轻,宜轻反重者,均足令戏文减价。” 同是一个[快长锤]锣鼓,变换演奏速度和力度(也包括音高),可用于不同的...

2025-08-02

京剧四大须生都是谁

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

2025-08-02

京剧演唱中的十大禁忌

1、吃字:戏曲演员在唱念上,讲究口齿清楚,这样才能吐字真切,发音准确,把唱词或话白送入观众耳中。“吃字”即为咬字不清,犹如把字吃到肚子里一样,演员导致"吃字"的原因在于不能够正确的运用唇,齿,舌,牙,...

2025-08-02

董平能成为五虎将的原因

我们知道,梁山排定座次之后,就设立了很多小组,最著名的就是马军五虎将。分别是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但是通过上次的帖子,我们发现董平其实是没资格进入五虎的。今天我发现,让董平进五虎,是宋江玩弄...

2025-08-02

京剧台步:走出来的功夫

戏校每天有一堂课专门走台步,无论什么行当都必须练台步,这是基本功。假若连台步也走不好,怎么能唱戏呢?京剧讲究“四功五法”,“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法。每个行当的台步都有自己的规范。 行当不同,台步就不同...

2025-08-02

公孙胜排名第四的原因

众所周知,梁山一百单八将虽以兄弟相称,但是其中党派林立,划分了许多阵营。这些阵营虽然不至于水火不容,却也绝对算不上和谐。在这些阵营中,对立最为明显的,则是晁盖旧部和宋江一党。 毕竟宋江取代的,是晁盖的...

2025-08-02

王安石寻笔的故事

王安石寻笔王安石听说李白有一支可以生长出花的笔之后,自己也想寻找一支这样神奇的笔,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王安石寻笔的小故事。有一天王安石读书的时候从书里看到李白有一支可以生长出花的笔。他就去找他的老师...

2025-08-02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创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

2025-08-02

王安石小故事:不迩声色

不迩声色: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