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蒋方舟:这几年我最反感的话,就是“诗和远方”

发表于话题:蒋方舟日本
发布时间:2021-06-08

我在东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诗和远方”,生活在迷人的异域,鸡毛蒜皮消失了。

可东京的生活同样存在着无奈的人性、琐碎的沟通、窘迫的算计与虚伪的寒暄。

另外,网络的发达让“远方”的概念消失了,我身在异国,却时刻关注着国内的人与事,为我触手而不可及的苦难感到悲伤。

正是这些并不美好的细节,才构成了生活的全部。

——蒋方舟

01

1786 年 9 月 3 日凌晨三时, 37 岁的歌德提起行囊,独自一人钻进一辆邮车,逃往了意大利。

那时候的歌德在魏玛已经生活了十几年,身居要职。

他出逃并非是因为走投无路,而是他发现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觉被套上了一个齿轮:白天忙于政务,业余创作一些爱情诗,生活把创作热情压榨得干瘪枯竭。

他有朴素的直觉:这样下去不行,因此抛弃了一切,逃到了他心目中的乌托邦——意大利

他在那里生活了一年零九个月,足迹遍及整个意大利,从城市到农村,喜悦地目睹并且描述着岩石的硬度和空气的弹性

歌德在意大利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写了《塔索》《浮士德》的部分。

意大利拯救了他,把他从成为一个附庸风雅的公务员的命运齿轮上解救了下来。

2016 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

02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

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

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

所以我必须认真凝视美术馆里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

认真也是孤独的结果。

我几乎不会日语,大多数时候面对别人都只能微笑点头,无法建立任何情感联系,更无法在人际交往里投入什么热情。

说实话,即便会日语也无助于我缓解孤独。

东京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城市,用获得芥川奖的作家、搞笑艺人又吉直树在《火花》里形容的:

“东京这个地方,聚集着从各个地方而来的人们。从前在乡下时,从漫画和电视剧里看见的东京,虽然灯火繁华,但人总是很冷漠。

上京后我才明白了,那并不是冷漠,而是因为身为外来者的大家都心情紧张。外来者进入东京这个城市,一个个都表现出不要被吃掉的紧张状态,终于成了一个集合体。”

我在东京的生活仿佛在一种看不见的屏障中,无论是走在拥挤的表参道或涩谷,还是被裹挟在人群中去看花火大会,我始终感到人群是幻觉,我在与自己单独交谈。

被迫的认真与被迫的隔离,把我从之前一直在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中解救了下来,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03

这几年我很反感的一句话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眼前苟且”与“诗和远方”是一对虚假的对立。

我在东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诗和远方”,生活在迷人的异域,鸡毛蒜皮消失了。

可东京的生活同样存在着无奈的人性、琐碎的沟通、窘迫的算计与虚伪的寒暄。

另外,网络的发达让“远方”的概念消失了,我身在异国,却时刻关注着国内的人与事,为我触手而不可及的苦难感到悲伤。

正是这些并不美好的细节,才构成了生活的全部。

1786 年 11 月 4 日,歌德在罗马给自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将变成一个新人回来。

重获新生的歌德其实并没有变成一个新人,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04

回到东京的公寓。看到电梯里贴了“失物招领”,画着一个印着风景和猫的手帕。

我的公寓管理员是两三个70岁以上的老爷爷。

每次他们在公寓里捡到遗失的物品,总会认真地画“失物招领”,用灰度深浅不一的铅笔。

画里能明显看出一笔一画和用橡皮反复擦过的痕迹,画风严谨,进步明显。

感觉每次公寓有人丢东西,这些老爷爷都非常兴奋,觉得可以大展身手了。

在日本待得久了,我锻炼了一个技能:增强了对老人的适应能力。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超过65岁以上的老人占人口的四分之一。

我见过的出租车司机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周末去美术馆看展览,四分之三的游客是老人;甚至去看脱衣舞,也有一大半的观众是老人。

在北京,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和出没时间几乎是与社会脱节的

他们只有在早晨六点到年轻人出门上班之间的一段时间会在公园和家属区出没,其他时间少见踪迹,更不要说在公众场所见到身为工作人员的老人了。

人皆有一死,在死之前,人皆有一老。

但人在变老之前,心理的自保机制让我们不愿面临老之将至的场景,想象中的老态也都是岁月静好,体面地坐在轮椅里看夕阳之类。

而因为日常生活中少见老者,愈加难以体会他们生活真实的常态。

05

看了日本的老人,我总觉得自己过去对老年人生活的想象过于贫瘠,总想着他们是被抽干了人生意义的人类,但其实他们也有丰富的情感与恋爱

好几年前看过大漫画家谷口治郎的一部漫画,叫作《老师的提包》,改编自川上弘美同名的获奖小说。

讲的是37岁的单身女性月子在小酒馆里与过去的国文老师相遇,两人展开一段忘年恋的故事。

故事里丧偶的老师已经七八十岁,是彻头彻尾的老人了。

因为年纪的关系,两人彼此之间的试探总是很小心。

漫画里最真实的部分,是两人正式交往之后,老师因为担心自己的性能力而始终没有和月子发生关系。

两人吃饭时,老师说:“我真的觉得非常过意不去。”

月子可以邀请老师试一试,可以说自己并不在意,甚至可以说只要亲吻和拥抱就可以了。

但她终于什么也没有说,两人看着锅里的豆腐慢慢煮烂。

因为这个细节,这个故事就不仅仅是一个耽美理想化的纯爱故事,而被撕开了一个残忍的口子。

两人交往三年之后,老师病逝了,临死前把随身携带的提包给了月子,包里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

没有永生不死的少女。

川端康成说:“一生中如果能写出一位永生不死的少女,那么我就此结束也可以了。”

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道德感,你会发现川端康成曾在书里描述的老年人对于少女的欲望并不恶心。

或许是因为他推翻性爱之情与崇敬之情间的屏障,他笔下少女对于老人的吸引力,不是年轻的身体,而是她们的象征意义

标签组:[日本东京] [蒋方舟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9447.html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先识览》正名赏析

【原文】名正则治,名丧则乱。使名丧者,淫说②也。说淫则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故君子之说也,足以言贤者之实、不肖者之充而已矣,足以喻治之所悖③、乱之所由起而已矣,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获以生而已...

2025-05-10

《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赏析

【原文】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②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③,出其图法④,执而泣...

2025-05-10

松江派是什么派别

松江派:明末山水画流派之一。以董其昌为代表,其支派有三: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派”。以沈士充为代表的称“云间派”。这两派都导源于宋旭。赵左和宋懋晋同师宋旭,沈士充师懋晋兼师赵左。以顾正谊为代表的称“华亭...

2025-05-10

姜子牙的除妖法宝是什么

斩仙飞刀,是明代神妖小说《封神演义》里的法宝之一,全名“封神斩将飞刀”,由陆压道人所炼,杀敌时由红葫芦放出,曾相助武王伐纣,陆压使用了三次之后,在临走前将此宝秘传授赠于姜子牙作为后用;为西周贡献一臂之...

2025-05-10

弋阳腔是哪里的地方戏

弋阳腔,江西省弋阳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宋中期,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元末明初孕育出一种新的地方声腔弋阳腔。弋阳腔的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

2025-05-10

姜子牙的防御法宝是什么

戊己杏黄旗是上古人皇所设之旗,是《封神演义》里仅次于天地玄黄玲珑塔的防御第二法宝。戊己杏黄旗与素色云界旗(主西方)、离地焰光旗(主南方)、青莲宝色旗(主东方)、真武皂雕旗(主北方)并称为天地四方旗。相...

2025-05-10

四大声腔系统有哪些

汉族传统戏曲的四大声腔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一说是“南昆、北弋[yì]、东柳(柳子戏)、西梆”,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

2025-05-10

昆山腔是昆曲吗

昆山腔,是一种戏曲音乐的形式,属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而浙江海盐腔、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已衰落消失,惟有昆山腔经过六百年的历程,至今尚传于世。昆山腔:明清戏曲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昆山腔、海盐腔...

2025-05-10

姜子牙的师傅是谁

姜子牙,又称“姜尚”,“姜太公”,别号飞熊先生,是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主角。乃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的阐教弟子,后被派下山辅佐明君周武王姬发反商伐纣,代理封神。元始天尊在《封神演义》原著中...

2025-05-10

临川四梦的特点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临川文学的经典名作,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

202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