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沉默的螺旋”热点事件分析,这些“瓜”应该这样吃!|网传02

发表于话题:沉默的真相解析
发布时间:2021-06-09


还记得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小学生被“体罚致吐血”事件吗?一开始你是否为女教师的“体罚行为”感到发指?真相反转后你是否又为家长捏造谎言感到气愤?但是,作为一名新传考生,吃瓜的同时也要分析事件中所蕴含的考点,否则,这个瓜吃得可就太没“营养”了。

今天,我们就用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来分析一下近期的热点事件,教你如何正确“吃瓜”~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沉默的螺旋”理论。

理论起源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1974年首次提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理论内涵

假设前提:

一般个体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三个中心论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趋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认为,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A. 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

B. 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

C. 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下面我们就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来分析一下近期的热点事件。

小学生被“体罚致吐血”事件

事件回顾:

5月30日,有家长发帖举报广州某小学班主任明知其女儿患有哮喘,还罚其跑了10圈操场,6岁的孩子因此出现吐血、手抖、高烧十几天的症状。该家长还展示了孩子吐在校服上的大片“血迹”,画面十分恐怖。之后警方证实,体罚吐血、凌晨2时被老师威胁殴打、送老师6万元等情节,系该家长为扩大影响而故意编造的谎言。

事件分析:

帖子刚曝光时,血迹斑斑的校服及令人发指的文字描述迅速引发众网友的愤怒,一时间,网上对体罚孩子的老师的指责、声讨形成了“优势意见”,大家一边倒地同情“受害者”,指责老师,与之相反的意见则倾向于保持沉默,第一轮“沉默的螺旋”形成。

当警方公布的消息使事件真相发生反转后,舆论迅速倒戈,对该家长捏造事实的指责形成新一轮“优势意见”,沉默的螺旋再次形成。

爱奇艺“超前点播”案败诉

事件回顾:

2019年,热播古装剧《庆余年》上线爱奇艺,有用户购买会员后发现,收看该剧还需要再额外付出单集3元的“超前点播”费用。原告吴某(一位爱奇艺黄金会员)认为,“超前点播”侵犯了他的合法权益,遂将其起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2020年6月2日,法院判定爱奇艺公司单方增加“付费超前点播”条款的行为损害了吴某的主要权益,对其不发生变更合同的效力。被告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向原告吴某连续15日提供爱奇艺平台“黄金VIP会员”权益,使其享有爱奇艺平台已经更新的卫视热播电视剧、爱奇艺优质自制剧的观看权利。

事件分析:

在发现爱奇艺推出“超前点播”付费业务后,就有不少爱奇艺的VIP用户表达了不满,不过并未形成“优势意见”,更多人选择保持沉默或付费观看喜爱的视频内容。

在爱奇艺“超前点播”案败诉后,原本就不满的用户不再沉默,而是更多在网上表达对法院判决的支持和对各大视频平台“超前点播”的不满,“优势意见”逐渐形成,原先中立或支持的声音倾向于倒戈或保持沉默。

“钟美美”爆红事件

事件回顾:

2020年5月,一名网名“乌拉旮旯钟美美”的鹤岗男孩,因为“神模仿”老师系列视频而意外走红网络。让这件事更加火热的是之后模仿老师视频的下架,以及他被“约谈”的传闻。随后,教育局和班主任老师对此进行回应,让这一传闻得到了终结,下架视频系“钟美美”母亲提议,是为了避免网络舆论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事件分析:

“钟美美”对老师上课言行举止的神模仿,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一时间,对“钟美美”模仿内容的支持形成了“优势意见”,而批判、中立意见占少数,由此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并使“钟美美”在网络爆红。

当模仿视频大量下架后,“钟美美”被约谈的声音形成主流,持保留意见的占少数,第二轮“沉默的螺旋”形成。

当“被约谈”的传言被证实无中生有后,“应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与“学生还是应该好好学习”两种意见互相对抗博弈,原先支持“钟美美”拍模仿视频的意见不再占据显著优势,“反沉默的螺旋”形成。

方方日记事件

事件回顾:

2020年正月初一开始,身在武汉的作家方方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封城后她在这座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疫情期间,《方方日记》有5000万的阅读流量。事情的转折点是在4月8日武汉解封那天,《方方日记》以多种文体在欧美出版,并重新定义为《武汉封城记》,再加上封面的言语,使方方一夜之间成为了舆论的焦点,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卖国贼”,甚至包括很多《方方日记》的粉丝也觉得无法接受。

事件分析:

方方日记在微博发表之初,怀有支持、中立态度的网友占多数,批评的声音为“劣势意见”,因此方方日记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方方日记的读者,“沉默的螺旋”形成。

当《方方日记》海外版在国外出版后,原本对方方日记持批判态度的声音进一步扩大,并逐渐上升为“优势意见”,而对方方日记持支持、中立态度的声音越来越少,“反沉默的螺旋”形成。

根据对上述事件的分析,我们大体了解了“沉默的螺旋”的形成过程,那么,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呢?

网络中“沉默的螺旋”形成机制

(1)局部性优势意见的形成

某些意见要成为局部性的优势意见,需要一些相应的条件:

A.简单而强烈的价值判断,或者极端的意见,更容易成为优势意见。这容易让多数人理解,往往表现为“是”或“否”这样的极端态度。

B.优势意见通常具有一种共鸣性。通常在很多点同时产生,相互呼应、提升,最终成为网络中一种引人注意的“强音”。

C.优势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蓄积或折射着以往相关事件中累积的公众态度。不是突然产生,有一定的酝酿和聚积时间,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背景。

(2)局部性优势意见在网络中的扩散

优势意见在某些局部形成后,必须经过一个扩散过程,才能赢得更多支持,吸附更多能量。由于这些意见的优势能力已经在某些局部得到检验,因此,它们在网络中的整体扩散也更为容易。

优势意见扩散的主要动力有:

欣赏与认同(最主要)、相互利用、树靶批判等。

在某些情况下,优势意见在传播过程中会衍生出某种直接的行动。如2008年4月中国网民反对“藏独”、保护圣火的事件中,人们发起了红心签名、抵制家乐福等活动。这些“站队式”的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优势意见的传播,另一方面则制造了一种社会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做出“是”或“否”的简单选择。

此外,在局部性优势意见扩散的过程中,大众媒体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尽管在网络优势意见形成的初期阶段。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不像过去那样强烈,但对于扩散,其作用仍然是明显的。大众传媒对于优势意见推波助澜式的传播,有时是处于舆论引导的需要,有时则是出于吸引眼球的需要。

(3)网络总体意见气候的形成

如果局部性优势意见不止一种,那么他们在扩散过程中会出现几种不同结果的相互作用情况:

A.几种意见相互融合。价值取向方向一致会渐渐融合,最终成为网络意见气候的决定性力量。

B.一方凸显绝对优势地位。几种意见不同向,一种声音逐渐战胜其他声音,成为主导。

C.各种优势意见旗鼓相当。多数人会坚持自己原有的意见,“沉默的螺旋”并不一定产生。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学效果研究中的经典理论,也是各大院校的高频考点,2020年考了15次,2019年考了9次,2018年考了8次。基本概念多以名词解释、简答的形式考察,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变化多以简答、论述的形式考察。除了理论内涵和案例分析外,我们还应该掌握以下关于“沉默的螺旋”的高频考点:

理论特点

(1)舆论观

在“沉默的螺旋”理论里,舆论是“公开的意见”。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2)效果观

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理论评价

优势:

(1)强调舆论的社会功能;

(2)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且影响渗透了“认知—判断—行动”的全过程。

不足:

(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不同程度上的不同;

(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4)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中坚分子”的作用。

总之,该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把对舆论的考察引向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但它过分强调多数人和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少数派的作用和“反螺旋模式”存在的可能性,并且在新媒体时代,理论也受到了冲击。

在网络环境下是否仍适用?

有一定适用性,但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适用原因: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学者刘海龙认为,在网络空间中,由于“沉默的螺旋”的心理机制仍然存在,以及网际传播与现实传播的相似性,“沉默的螺旋”现象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其表现形式有所变化而已,其理由如下:

(1)个人在网络中表现更为大胆,并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使个人摆脱了对社会孤立的本能的恐惧,而是因为互联网使社会孤立恐惧产生的条件出现了缺失,或者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被孤立。

(2)没有理由认为在网络空间中不会发展出相应的群众与群体规范来。这种群体规范必然会导致其成员产生与现实中类似的压力和社会孤立恐惧。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由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与传播空间及途径的多样性,对“沉默的螺旋”这一现象的研究,必须放到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地从总体上推断它存在或消失、强化或弱化,可能都不能反映网络传播的本质特性。

(1)大众传播的情境

在网络的大众传播空间,由于发言是匿名的,如果与他人意见不一致产生认知失调,简单的方法是通过转换空间来逃离让自己感到失调的环境。因此,相对来说从众心理产生的机会应当较少,在这些空间里,“沉默的螺旋”发生的概率也可能相对较小。

(2)群体传播的情境

在那些关系密切、归属感很强的社区里,人们为了维护自己已经形成的社区关系和自身的利益,也为了群体的归属感,会在一些时候表现出很强的从众心理。社区的优势意见更容易形成,人们对优势意见的屈从也表现得更为明显。

(3)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情境

从众心理发挥作用的条件与现实空间是相似的,因而出现从众行为的概率与现实空间是差不多的。

因此,从其他形态的传播层面,特别是群体传播的层面看,网络中的“沉默的螺旋”不仅可能存在,而且某些时候的力量仍然是强大的。

无论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现象在什么情境下出现,作用的力度有多大,按照诺伊曼的理论,舆论都是社会的皮肤。这意味着,意见过于分散并不利于社会的整合,所以网络时代仍然需要一定的主流意见。

通过之前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表达公共化、观点多元的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往往伴随着“反沉默的螺旋”,那么什么是“反沉默的螺旋”呢?

反沉默的螺旋

内涵:

“反沉默的螺旋”指在网络传播时代, 受众的参与性大大提高, 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受众可以自由发表或支持“少数”意见, 此种“少数”意见被更多的网民接受, 可能发展为与“多数”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和改变“多数”意见的情况。

形成原因:

1. 虚拟性、匿名性降低了个体对孤独的恐惧感。

虚拟性和匿名性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保护屏障, 为受众屏蔽了来自现实社会中所属群体和其他群体的压力, 使他们消除了对群体压力的恐惧感, 而去放心大胆地表达自身的看法和见解, 不用再担心被群体歧视和孤立, 不用再被迫保持沉默或屈从于集体意见, 他们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真正得到了解放。

2. 碎片化、去中心化削弱了个体的从众心理。

新媒体传播的平等性使得参与传播活动的个体总能找到支持者并对自己的意见保持较高的确信度, 个体的从众趋同心理被削弱, 这也就大大降低了个体的从众趋同行为。

3.把关的“隐性化”和“弱化”增强个体意见表达意识。

网络把关人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 而是逐渐发展成全民把关, “把关人”出现了多元化、区域化、行业化、个性化、自由化、互动化等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 受众个体的意见表达意识空前增强, 去除了繁杂的信息发表与审查机制, 受众个体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关于“沉默的螺旋”的“前世今生”,

你get了吗?

下次再吃瓜的时候,

一定要牢记自己新传考生的身份,

学会用传播学理论进行解读和分析哦~

下期网传专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点,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J].国际新闻界,2001(05):62-67.

[5]田艺霏.新媒体环境下的“反沉默的螺旋”[J].青年记者,2014(23):2


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多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新传考研。

标签组:[社会网络] [社会舆论] [沉默的螺旋] [网络热点] [群体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0412.html

相关阅读

怀孕期间阴道出现褐色分泌物,要尽快就医

阴道分泌物,一般指「白带」,正常呈白色或透明。在孕期出现褐色分泌物,一般是由阴道出血、宫腔胚胎异常或是胎盘异常出血等引起,由于分泌物在阴道停留时间长、排出较晚,就会变成褐色。妊娠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妊...

2025-10-31

胎梦暗示生女孩?专家拆解梦见小鸟、白色羽毛、晨露含义

自古以来,胎梦就被视为预测胎儿性别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线索。许多准妈妈在怀孕期间会做各种奇特的梦,其中 梦见小鸟、白色羽毛和晨露 等意象尤为常见,且常被民间解读为可能预示生女孩的征兆。这些梦境究竟蕴含着怎...

2025-10-31

生女孩胎梦大全:梦见花卉、水果、水的预兆与解析!

从古至今,胎梦一直被准父母们视为预测宝宝性别与未来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将深入解析梦见 花卉、水果、水 等常见意象与生女孩之间的神秘联系,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胎梦指南。一、胎梦文化背景与科学认知胎梦,即...

2025-10-31

生女孩胎梦TOP10:月亮、雪花、紫藤花等吉祥梦境盘点

关于生女孩的胎梦,传统解读中往往与 柔和、纯净、优雅的意象 相关联。月亮代表阴柔之美,花朵象征生命的绽放,水元素寓意温柔如水,这些都在文化符号学中与女性特质紧密相连。而现代心理学则认为,这些梦境可能反...

2025-10-31

胎梦里的温柔暗示:梦见月亮、珍珠、蝴蝶大概率生女儿?

在东亚传统文化中,胎梦一直被视为预测胎儿性别和未来命运的重要征兆。当准妈妈们梦见 皎洁的月亮、晶莹的珍珠或翩翩的蝴蝶时,常常会听到"这可能是怀女孩的征兆"的说法。这些美丽而温柔的梦境意象,为何会与女孩...

2025-10-31

生女孩胎梦科学吗?心理学+民间说法双角度解析梦见蝴蝶

在备孕和怀孕期间,许多准父母都会经历各种奇妙的梦境,其中 "梦见蝴蝶" 常被认为与生女孩有关。这种关联不仅存在于中国民间传统中,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里也有着丰富的解读。本文将从 心理学科学视角 和 民间传...

2025-10-31

生女孩胎梦VS生男孩胎梦:5大关键区别,你梦对了吗?

自古以来,胎梦就被视为预测胎儿性别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征兆。许多准父母在怀孕期间都会经历各种生动奇特的梦境,这些梦境往往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在传统文化中, 生女孩和生男孩的胎梦有着显著的区别 ,从梦境内容到...

2025-10-31

社区医生:怀孕别养猫了,二手烟反倒没事!孕妇无语了

河南有一个孕妈妈怀孕五周去社区医院做阴道B超,确定自己有没有怀孕。当时夫妻俩想到怀孕了都非常关注,所以两夫妻都去医院了。而这个孕妈妈的老公有吸烟的习惯,她就希望能跟医生说一下,让老公戒烟,而且她家里面...

2025-10-31

男人抽烟对家庭伤害多大?老婆流产,女儿肺癌,儿子身高少10厘米

虽然每一包香烟上面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抽烟的人感受到的是烟可以带给他快乐。比如饭后抽一根烟就感觉自己像是神仙一样;比如说在困的时候抽一根烟能够解乏;比如说在无聊的时候抽...

2025-10-31

宝宝摔下床后,别急着立刻扶起来,了解"黄金十秒"很重要

广东中山一位宝妈面对孩子头朝下摔下床后的做法在短视频平台获得了众多网友的称赞。一是她没有慌乱;二是处理方法十分科学,连不少专家都留言夸赞“妈妈的做法让孩子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