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蒋方舟:除了写作 想不出自己能干什么

发表于话题:蒋方舟间谍
发布时间:2021-06-09

[摘要]除了写作,想不出自己能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喜欢干什么。对于我来说,它的意义是全部吧,不仅构成生活,构成思维世界,也构成未来,构成过去,构成现在,就是每一刻的全部。

一、如何认识真实的自己

对我来说,如何认识到真实的自己——现在能做的是每天工作完之后就回家写日记。可能写1个小时到2个小时的日记。在日记里面,我洗去身上所有的痕迹、所有的标签、所有工作和生活所留下来的印记,以及在公开场合讲的那些话。我把这些都洗去,慢慢回到自己最真实的状态。在日记里面与自己坦诚的相对,面对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对未来的恐慌。

但这也有很多阻碍,完全真实的状态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是被这件事情绑架,就是被那件事情绑架。只不过是轻重不同而已。所谓我的天性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是不现实的。

二、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反抗使自己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原来觉得这是一个内心活动——我可以从事其它事情,可以去做职场小将,做主持人,但我内心仍然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不太可能的。行动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我在各种花天酒地当中仍然保持清醒,或者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但那是不可能的。你选择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生活。

我特别喜欢赫尔曼·黑塞,他是《在轮下》的作者,赫尔曼·黑塞说过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走向成为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走在成为自己的道路上,有些人清晰一些,有些人模糊一些。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

可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甚至生长过程中,有太多的事让我们变得不那么像自己。比如说,从幼儿园开始,我们为什么要“丢手绢”,为什么要抓“坏人”,抓“间谍”,然后到小学,为什么要跟其他人去竞争,考第一。直到高中、大学,甚至毕业之后。所以我觉得有太多事情让我们变得不像自己,或者是不能成为自己。

当然,最开始的时候,大多数人是心存抗拒——觉得要去抗拒这种桎梏和被改变。到最后,你渐渐也忘记了最真实的自己或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我觉得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很多人觉得我又长了一岁,我又吹了一次生日蜡烛,我结婚了,我生孩子,我就必然成长。我觉得不是。成长是一个你需要不断努力和外界抗争才能达到的一件事。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敌人就是那些让我们不像自己和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当时出书的时候,封面上也有一句话——记录本身,就是反抗。

三、抵抗的最好方式是坚持

我觉得有很多方式去抵抗敌人,最简单的就是不要去改变。或者了解这个敌人是怎么跟我们做抗争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它一点点改变你的生活细节,从原来最早用笔写,用电脑写,到后来就在网上写,直到写成了140字。

所有的变化其实都是一点一点达到的。米兰·昆德拉有一句话说,“你以为改变是像高楼大厦坍塌那样悲壮吗?其实根本不是。”

我觉得他说得对,那些改变我们的细节从来都是一点一点的积累。

在这个时代你要坚持某种生活方式,是需要很大代价的。小的代价是弄坏了几件衣服,大的代价可能是被整个世界所遗弃。我觉得更大点的代价是坚持写作或者坚持某种古老方式写作——大家看待它就像看待一个弱势群体,甚至用做慈善的态度来帮助它。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怎么样能够去抵抗某种东西,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要坚持某种小的生活习惯,不遗漏每个细节。你不被它所改变。因为我是一个写作的人,所以我只能从写作经历来说。有些人会说,你即使这样,可能也写不出好东西来。即使你维持这些生活方式,比如手写啊,每天看书啊,不怎么上网,也不怎么看电视,你可能还是不会写出好作品,但我想,若不这样坚持的话,肯定写不出好作品。

四、“可能除了写作,啥都干不好”

其实挺难设想“如果不写作会干什么”。我第一本书里面——大概7岁写的文章里就写我未来要干什么:我要做一个芭蕾舞演员。我要当一个科学家。我要当一个女演员。

当时很虚荣,想的全是当女演员。设想很多。上了大学之后,也想重新开始,读清华相当于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当时觉得人生还有挺多其它选择的,就想做一个清华好学生,顺利的毕业,再重新选择。其实是把人生当作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到后来发现大学四年到现在毕业一年,已经是一个不断在试错和删除的过程。我也尝试过写那种李承鹏或者韩寒式的战斗檄文,后来发现自己不适合。我也做过主持人,后来发现自己不享受那样的状态,或者每次公众表达之后,自我厌恶。我也写过剧本,基本上还是跟写作相关。我也有享受做一个编辑,但觉得这些都不适合自己。可能真正适合的还是写作。

所以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件越来越骑虎难下的事。原来还觉得不写作可以干很多其它的事情,到后来发现你的能力,你的成就感,你的喜悦,其实都集中在写作上,很难剥离出来。所以现在越来越觉得可能除了写作,啥都干不好。而且,现在越来越恐慌。以后如果有了孩子,或者结婚,我没有那么多专注的或是一个人的时间去写作怎么办?

写作不只是一个工作,它同样也是一个生活状态。每天可能在看书的时候也在构思,或是你走在人群当中的时候,你也是在观察他们。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也在观察坐在你对面跟你聊天的人。把每个人都当作一个写作的素材和对象。所以它对我的生活状态也是一个很大的改变。我就特别害怕以后结婚生子了,生活状态忽然变成一个正常的状态,我该怎么应付。其实现在对我来说还是挺恐惧的一件事。

我觉得写作是一种大于生活的事。或者它覆盖了生活,甚至超越了本能,就像《卡夫卡日记》里面有特别著名的一句话,大意是——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一只手挡着袭击而来的重物,另一只手去记录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五、写作的意义

一般来回答写作意义的话,可能大家都会从两个角度来谈:一个是对于自己的意义,一个是对于他人的意义。但是可能对我来说就只有对自己的意义,而没有对他人的意义。我从来不会想说影响多少人,或者去改变什么现状,或者去造成多大的社会事件。可能对我来说,写作的意义就永远是个人的。

它最早的意义是把我从一种平庸的状态当中解救出来,一种跟大家都不一样的状态中去解救出来。我相信自己原来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是有点与众不同的东西。

最初写作对我的意义更为虚荣一些,而且从现实生活中去抽离开,发现它确实对我的现实生活有改变。从初中,到高中,到清华,到现在工作。如果我不写作的话,可能现在还待在湖北那个城市。所以对我来说,原来的层面是现实意义,但现在的意义,就真的除了写作,想不出自己能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喜欢干什么。我都不知道。

因此,对于我来说,它的意义是全部吧,不仅构成生活,构成思维世界,也构成未来,构成过去,构成现在,就是每一刻的全部。可能这就是写作对我来说的意义。

另外,写作就是一个不考虑其它因素的东西。如果你考虑这个东西不卖钱——写作本来就是不卖钱的。如果你足够年轻,不是70、80岁的话,你用5、6年,甚至10年时间去写作,其实也不是一件太漫长的事——比起其它的行业,也算还好。如果这个事情对你足够重要的话。

现在正写的就是我最想写的是小说。每次有写作冲动的时候,就特别兴奋,因为这个东西很难得。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一直放着没有写的东西,哪怕是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也想把它赶紧记下来,因为那种写作冲动是特别容易过去的。

六、写作的未来

关于写作的未来,我觉得说起这个话来,挺好笑的。因为你一边在强调要维持一个更古老的更传统的写作方式,甚至是回归到一种传统的写作方式的时候,你就是在讲述这个行业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多么夕阳和弱势的行业。你一边在讲不希望大家以做慈善的态度来看待你,但你越这样讲,大家就越觉得应该用做慈善的态度去支持你。

所以,我不想太悲壮的去讲写作的未来,因为做一件正确的事和做这件事情应该有的样子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件悲壮的事。何况写作的意义和未来的意义也不是去讲给他人听的,或是告诉社会,我们还有这样一群写作者,我们怎么含辛茹苦,我们怎么不随波逐流。未来的写作和当下的写作都应该写作者自己考虑要写出的作品。

七、未来的作品

关于未来的作品,我自己是挺悲观的。因为到我这一代,还看过一些好作品。比如刚刚我说过的赫尔曼·黑塞,或托马斯曼,甚至看过托尔斯泰等等,虽然自己达不到他们的水准,但是知道好的作品的标准是在哪里。我觉得比我更年轻的写作者可能认为最高的标准就是在微博上写作的流行作家,或者说郭敬明、韩寒——他们觉得最好的标准就在这些地方。

所以我担心的是他们连好作品长什么样子可能都不知道。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写作,我还是稍微有一点点信心,因为见过好作品,同时也没有像上一代人那样有那么大的历史包袱。但对于更下一代,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来源于网络,我对于他们的创作出的作品会悲观一些。

(编者注:本文根据腾讯《大家》周年庆视频拍摄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标签组:[蒋方舟] [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0559.html

相关阅读

权谋棋局中的无奈之选:刘邦为何将江山托付忌惮的吕雉

公元前195年,病榻上的刘邦凝视着吕雉的背影,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结发妻子,此刻正以雷霆手段镇压异姓诸侯王。他深知吕雉的野心与手段,却仍选择将帝国权柄交予其手。这场看似矛盾的权力交接,实则是刘邦在政治棋...

2025-10-29

情深难敌权谋:刘邦不立戚夫人为皇后的深层逻辑

汉高祖刘邦晚年,戚夫人因得宠而萌生取代吕后之位的野心,甚至多次吹枕边风要求改立太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自诩的帝王,最终在权力天平上选择了结发妻子吕雉。这场后宫争斗的结局,实则是政治智慧与人性弱点的激...

2025-10-29

权谋棋局中的生死盟约 司马昭与贾充的共生关系解析

公元260年洛阳街头,十九岁的魏帝曹髦率亲卫直扑司马昭府邸,却在南阙门被太子舍人成济一戈刺穿胸膛。这场震动朝野的弑君案背后,真正的主谋贾充不仅未受惩处,反被司马昭加封安阳侯。这场看似矛盾的政治决策,实...

2025-10-29

高滔滔:北宋政坛的“女中尧舜”与宋哲宗的复杂评价

在北宋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高滔滔宛如一颗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坚韧的品格,在男性主导的权力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以太皇太后之尊临朝听政,成为北宋中后期政治格局的关键塑造者,而宋哲宗对...

2025-10-29

成化风云:明宪宗朱见深的功过与西厂之谜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满戏剧性,幼年历经皇位更迭的动荡,成年后既展现出治国理政的才能,又因设立西厂等举措引发争议。 一、朱见深的早年经历与性格塑造...

2025-10-29

弘治中兴:明孝宗朱祐樘的仁政与中兴之路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孝宗朱祐樘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卓越的治国才能,开创了“弘治中兴”的辉煌局面。这位自幼历经坎坷的皇帝,以宽厚仁慈、勤政爱民的形象,赢得了后世史家的广泛赞誉,被比作汉文帝、宋...

2025-10-29

永乐大帝:铁血与文治交织的盛世华章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帝位,开创了“永乐盛世”,其文治武功不仅重塑了大明王朝的格局,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史》以“远迈汉唐”的赞誉,将朱棣的功绩推向了与...

2025-10-29

明史视角下的明仁宗朱高炽:仁政为基,德化盛世

在明朝十六帝的谱系中,明仁宗朱高炽以仅十个月的在位时间,却赢得了《明史》“与文、景比隆”的极高赞誉。这位被后世冠以“仁宗”庙号的皇帝,其政治智慧与人格魅力在《明史·仁宗本纪》中得到了立体呈现。 一、...

2025-10-29

宣德之治:明宣宗朱瞻基如何铸就仁宣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1398/1399-1435)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仅十年却开创了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齐名的“仁宣之治”。这一时期,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被后世誉为明代最鼎盛的阶段之...

2025-10-29

朱祁镇:从昏君标签下走出的“仁德之举”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明英宗朱祁镇常因“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被贴上昏君的标签。前者让明朝险些提前覆灭,后者导致忠臣于谦含冤而死。然而,若抛开这些重大失误,深入探究他的生平,会发现他在废除殉葬制度之...

2025-10-29